採桑子 九日①
深秋絕塞誰相憶②,木葉蕭蕭。鄉路迢迢③。六曲屏山和夢遙。
佳時倍惜風光別,不為登高。只覺魂銷。南雁歸時更寂寥。
【註解】
①九日:詞中指九月九日,也就是中國的九九重陽節。
②絕塞:絕,極遠,邊緣;絕塞,極為遠,幾乎沒有出路的地方。
③鄉路:這裡指通往家鄉的路。
【典評】
重陽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日期為農曆九月初九。每到這一天,在民間會有很多活動。這些活動大多要同親朋好友參與。因此,在這一天,有很多離家在外的文人,便會寫下很多思念親人的文字。唐代詩人王維曾寫過一首著名的重陽詩,名為《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全文如下: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維在寫這首詩時,正在長安為功名而努力。長安是當時的京城,也是全國最繁華的地方。重陽佳節到來,到處是喜慶的氣氛。王維在這樣的日子裡並沒有太多喜悅,他帶著一顆孤獨的心,默默走過人群。王維在京城,他的兄弟們在華山東邊,節日里,他想起往年同兄弟們一起過節登山,飲酒,心中寥落萬分。因此寫下了重陽憶兄弟的詩。王維這首重陽詩有很大的影響,重陽節的很多活動,如與親人一起登高,一起飲酒、一起插著茱萸團聚,都成為思鄉的情結。
納蘭寫這首詞的時候,正在邊塞地帶執行任務。重陽佳節到來,他不能回到家中同親人團聚,一個人在荒涼的邊塞感到異常的苦悶。在思故鄉,念親人的日子,寫下了這首《採桑子》。
全詞分上下兩片,前兩句為上片。上片主寫景。深秋已到,這偏僻的邊塞地區,到處是被風吹落的樹葉。山蕭蕭,樹蕭蕭,風蕭蕭,意蕭蕭。還鄉之日路迢迢,「六曲屏山和夢遙」地。在末句提到「六屏山」,山曲折如六扇長屏,故名「六曲屏山」,亦有如六首動人之曲的含意。唐李賀有一首《屏風曲》,其中就提到六曲屏風,原句為「團回六曲抱膏蘭」。屏風曲折,如重重山疊。故稱為「屏山」,在這首詩里,用來指代「家園」。
在詞的下片里,他決定同「風光別」。重陽節里,風光鋪滿大地,正是欣賞的好時候。但納蘭卻並沒有覺得不同。邊塞的風光再好,也好不過家鄉。正所謂:「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家鄉的一草一木,都與外面大不同;家鄉的每日每時,都令人心中寧靜。這一切,都和風景無關,主因是「每逢佳節倍思親」(王維)。
「不為登高。只覺魂銷。」納蘭一句真言,拔動人心弦。景只是景,山只是山,節日只是節日。人類所追求的,只是感覺的充溢。其他的都是虛幻,人才是關鍵。他的苦悶來自孤獨,他心中的思念只有親人。一個人看凄迷的風景,又是怎樣的魂銷。
詞的最後一句是寫雁。南雁只能北歸,南雁北歸時那種孤寂與渴望,同納蘭在節日中的情形又是何等相似。雁思故鄉,人思家園。天空的飛雁若是風景,納蘭就是被風景划傷目光的人。對於用雁來表達思鄉之情的詞,有李清照的《一剪梅》,「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也有「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這都是借雁的歸去來表達內心對家園的牽挂。這一句寫雁,也寫納蘭的離鄉之愁與思鄉之情。
何時再回故鄉,何時再見親人。塞外客納蘭,在佳節里陷入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