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蠻

  為春憔悴留春住,那禁半霎催歸雨①。深巷賣櫻桃,雨余紅更嬌②。


  黃昏清淚閣③,忍便花飄泊。消得一聲鶯④,東風三月情⑤。


  【註解】


  ①半霎:霎,指極為短的一段時間。半霎,形容時間短暫。


  ②雨余:指下雨之後。


  ③閣:這裡特指含著淚。。


  ④消得:可以禁受。


  ⑤三月情:三月是春季,三月情指早春之情。


  【典評】


  就像一個人在喝水,水的冷熱自己品嘗后才知道。品嘗就是感覺的過程。同樣,人生就是感覺的過程,冷與暖,哀與樂,愛與恨,都可以感覺,但很多時候,卻無法改變。人生一世,天地一瞬。尤如石落水中,縱有波瀾,也終將回到平靜之中。沒有多少人有佛的豁達,可以笑對命運,可以超然於物外。無論怎樣的世外高人,也離不開對物質的需求。生活的需要,也是人的需要。唯一的區別,就是有些人把對物質的需求當成生活的重點,有些人卻並不如此。詩人,正好是後者。


  納蘭的詩有很大一部分是描寫愛情的。關於這一首詞的解讀,我查過很多資料,據說有一段不為人知的隱秘之情,但並沒有詳細的記載。因此我懷疑這首詞也是為愛情而作,其中深藏著他重重的心事和心中所愛之人。


  對於愛情,其中的疑問自然不少。無論是自己還是他人,都不會有統一的答案。簡單來說,愛情尤如那可冷可暖的水?到底怎樣,還需要親自去試一下。天地悠悠,命薄如斯。納蘭把太多的精力放在了情感上,特別是愛情。他為情而感慨——她離開得太早了……「為春憔悴留春住,那禁半霎催歸雨。」這正是生命的飛逝使愛情消失的證明,愛情隨著時光而逝,無人可以留住。原本愛情是高於生命的,但生命卻可以操縱愛情。如此看來,愛情可以無關生死,卻不能超脫生死。當然,我們既然會來到人世,便有離開的時候。生存的意義不在活著,而在於怎樣活著。心懷期望的人可以走的更遠,這是生活的支持物。所以,就算不能抵擋一場催歸的雨,但還是要「為春憔悴留春住」。


  雨水會把深巷中擺放的櫻桃沖洗的更加嬌美,更加新鮮,那些飽滿的顆粒,也更加動人。可是在現實中,在黃昏里的清淚,還在為那些重複凋謝的花流著。鶯的啼鳴聲傳來,像生活依然要繼續的信號,一陣東風,天開始暖,心卻愈加寒。春天越來越暖,但總有衰敗的時候。對於「情」,是納蘭不可缺少的天性,也是他對人生的鐘愛,更是他對生命的體驗和領悟。因此,他最終早逝於世間。


  詞的后兩句,有三個意象:「黃昏」、「清汨閣」、「花漂泊」。這三個詞構成了一幅凄涼敗落的暮春之圖。夜晚臨近,一天就要結束;暮春已來,正是春光將逝的時候。雨落下,花飄飛,在亭台樓閣之上,納蘭滿懷愁緒。他的心頭,只有以忍代忍。「忍字頭上一把刀」啊!


  這是一把沒有形狀的刀,它隨著納蘭的深愁,從心上緩緩劃過,帶來全身的傷和痛。


  就算是在這樣荒涼而凄冷的心境下,仍有「消得一聲鶯,東風三月情」的終句。心中思悵太多,凝結於胸,難以向人吐露,外面的一聲鶯啼,穿破了濃霧,自有一種看破的意境。愈是追求完美,愈是細膩體驗,愈使納蘭置身於春天,卻感覺到了那陣陣浸入肌體的秋意。


  時間在前行,有與沒有對時間無關。春雨、櫻桃,鶯啼、東風,都可以沒有,但時間的流逝仍會繼續。王維曾寫過:「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要知道,不論有無人在,花都會把開與謝進行下去,沒有可長生於世的花朵。人,亦如這獨自生長的春花,踩著時間給予的步伐,經歷,然後離開,而所有的愛與恨,最後只有自己知道,還能再說些什麼。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