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不同習俗各異
正如維吾爾族人民將饢這種食物發展為民族飲食文化的標誌,其他民族也有自己的飲食文化特色。
? 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擁有五十六個民族的大家庭。我國眾多的少數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形成了自已獨特的飲食習俗。下面,我們來介紹中國幾個主要民族的飲食習俗。
1.壯族的飲食習俗
壯族人喜歡吃腌制的酸食,以生魚片為佳肴。主食有大米、玉米、木薯、紅薯。尤其是有一種叫五色飯的花糯米飯,獨有特色。每逢節慶日,家家戶戶都要蒸制並相互贈送花糯米飯,以示祝賀。此外,粽子、糍粑和米粉也是壯族過年過節的食物。為了禦寒壯族婦女還有嚼檳榔的習俗。
2.滿族的飲食習俗
滿族人以五穀雜糧為主食,一日三餐,習慣早晚吃乾飯或稀飯,中午喜食用黃米或高粱做的餅、糕、饅頭、餑餑、豆包、米糰子等。
還愛吃血腸和白煮豬肉。副食有各種蔬菜。甜食也是滿族人喜愛的主食。「薩其馬點心就是滿族的傳統食品。此外,滿族人也在逢年過節時吃鉸子,陰曆除夕要吃「手扒肉」。
3.回族的飲食習俗
回族在我國人口較多、分佈較廣,以寧夏回族自治區為主,在甘肅、陝西、貴州、青海、雲南、北京、天津等省、市、自治區也有大小不等的回族聚居區。
回族信仰伊斯蘭教,開齋節,是穆斯林的兩大節日之一。時間是回曆(即希古拉歷)的9月29日或10月1日,在我國新疆地區又稱肉孜節。按伊斯蘭教規定,回曆9月為齋月,穆斯林要齋戒一個月,到齋月結束時要尋看新月,見到后次日開齋,如未見到,則開齋順延,但一般不會超過三日。開齋節前,穆斯林要按本人家中人口向窮人發放開齋捐(相當於一人一天的生活費),錢物均可,並做開齋節的拜功等。節日上午,穆斯林要淋浴、刷牙、穿最好的衣服。去清真寺舉行「合禮」儀式等慶祝活動,爾後互祝節日幸福快樂。一般的家庭都備有各種佳肴,宴請賓朋,互相贈送禮物。開齋節一般為期三天。
回族人一日三餐,飲食習慣與漢族差別較大。回族日常飲食因聚居各地區的主要農產品不同而略有變化,以麵粉、大米為主,輔以玉米、豌豆等雜糧。回族人喜歡吃牛、羊、雞、鴨肉和帶鱗的魚類,愛吃蔬菜。但不吃馬、驢、騾、狗的肉,尤其忌食豬肉。不食動物的血液,不食自死的禽畜和非穆斯林宰殺的牲畜和牛羊肉罐頭.也不吃非清真店製作的食品。
回族人熱情好客,總以好茶好飯款待客人,還以給客人加菜加飯為敬。回族一般不嗜煙和酒,喜歡喝茶。回族給客人倒茶、端茶等都使用右手,客人要雙手相接,否則視為無禮。
4.維吾爾族的飲食習俗
維吾爾族重主食,不講究副食,但做菜心須有肉,無肉不成菜。「白面」是平時最好的儀器,常見的麵食為「饢」。一般一日三餐,早飯喝奶茶或茶水,吃「饢」,午餐是各類主食,並有副食佐餐,晚餐也為「饢」和茶,有時也有副食。喜慶節日或待客常吃「抓飯」,這是一種用羊油、胡蘿蔔、葡萄乾、洋蔥等和大米做成的民族風味的甜飯,因用手抓食,故得名。
抓飯「。
5.苗族的飲食習俗
苗族半數以上居住在貴州,其餘分佈在湖南、雲南、廣西、四川等地。苗族人的食物以大米為主,輔以包穀、小米、高粱、小麥和薯類等雜糧。苗族人最喜食糯米。副食品主要有瓜類、豆類、蔬菜以及作為佐料的辣椒、蔥、蒜等。肉類有豬、牛、羊、雞、鴨及魚類。
苗族人口味以酸、辣為主,尤其喜食辣椒。日常菜肴主要是酸辣味湯菜。酸菜味鮮可口,製作方便,可生食,也可熟食。平時吃新鮮蔬菜或瓜豆,苗家也摻些酸菜或酸湯。令人增加食慾。此外,苗家的酸湯煮魚是風味名菜,做法是將酸湯加水、食鹽煮沸,取鮮活魚去苦膽,入酸湯中煮制而成,此菜肉嫩湯鮮,清香可口,一年四季都可以做。
苗家能加工保存熏制臘肉、腌肉、腌魚、魚乾、香腸等。其中腌魚是苗族的傳統佳肴。方法是將鮮魚剖開,去內臟,抹上鹽、辣椒粉,放火上方焙烤至半干,然後入壇密封。食時取出蒸熟。此魚具有骨酥,咸辣適度,清香可口的特點。苗族人還喜歡製作豆腐、豆豉,加工豬灌腸、血豆腐等,愛吃火鍋。苗家男女都喜歡酒,大部分人家都能自己釀酒。他們自製酒秈,用土產的糯米、包穀、高粱等釀出芳香的甜酒、泡酒、燒酒、窖酒等。有用牛角盛酒迎貴賓的習俗。
6.蒙古族的飲食習俗
蒙古族,半數以上居住在內蒙古自治區,其餘分佈在東三省、新疆、甘肅、青海等地。各地蒙古族由於地理位置、自然條件、生產發展狀況的差異,在飲食習慣上也不盡相同。在牧區,蒙古族以牛羊肉、乳食為主食,史書以「游牧民族四季出行,惟逐水草,所食惟肉酪」來形容游牧生活形成的飲食習慣。烤肉、燒肉、肉乾、手抓肉均為蒙古族家常食品,其中手抓肉最有名,四季都可以食用。而吃全羊則是宴請遠方賓客的最佳食品。
吃全羊有兩種做法:一是煮食,即把全羊分解為數段煮熟,在大木盤中按全羊形擺放好,就可食用。二是燒全羊,把收拾乾淨的整羊入爐微火熏烤,最後刀解上席,蘸板鹽食用。炒米也是蒙古族特別喜愛的一種食品,可干嚼可泡奶,是牧民外出放牧的極好食物。
乳食是蒙古族居民一天中不可缺少的食品。奶食、奶茶、奶油、奶糕等均為蒙古族根據季節變化經常食用和飲用的食品。此外,夏季里人們還喜食酸奶,或拌飯或清飲,以清暑解熱。蒙古族牧區夏天還喜歡飲馬奶酒。
在農區、半農半牧區,蒙古族因與漢族雜居。所以飲食習慣已逐漸與漢族大體相同。農區的蒙古族主食以玉米面、小米為主,雜以大米、白面、黃米、蕎面、高梁米。當下隨著溫室、塑料大棚的普及,農區蒙古族食用蔬菜的品種不斷增加。在菜肴烹制上,農區以燉、炒為主。也加以燒烤,吃些牧區食品如手抓肉、奶製品等。蒙古族農民多保留了牧區的好客習俗,來了客人要先敬茶,無茶或不沏新茶皆為不恭,而且以「滿杯酒、滿杯茶」為敬,不同於「滿杯酒、多半杯茶」的漢族習俗。
7.藏族的飲食習俗
藏族主要分佈在遼闊的青藏高原,聚居在西藏自治區以及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地的藏族自治州、藏族自治縣。藏族信喇嘛教,喇嘛教對藏族的文化和風俗有深遠的影響。在飲食上,藏族人忌食奇蹄五爪類、禽獸類,如馬、驢、騾、雞、鴨、鵝等。大部分地區的藏族也不食海味及魚類。藏族可以食用的是偶蹄動物的肉,如牧養的牛、羊、野生的鹿等,蹄都是雙瓣的,即偶蹄,其肉才是可以食用的。
藏族牧民的飲食多為一日四餐,早7點第一餐。多食糌粑,喝酥油茶,10點吃第二餐,午後2點食第三餐,亦稱午餐,以食用肉食為主。晚8點吃第四餐,食品以粥為主。總體上牧民們以牛、羊肉和奶茶為主要食物,奶製品有酥油、酸奶、乳酪等。農區藏民的飲食以糧為主,蔬菜為副。糌粑是藏族的日常食品,它是由青稞或豌豆經炒熟磨粉而成,再經數道加工調配工序製成粑食。粑食營養豐富,香酥甘美,不僅藏族終生食用,居住在藏區的其他民族也喜歡。
藏族日常生活不能沒有茶,酥油茶是藏族人時刻不可缺少的飲料佳品。青稞酒是藏民過節必備的飲料。習慣上,青稞酒多指青稞啤酒,此酒黃綠清淡、酒香甘酸。在西藏,除僧人依教規忌酒外,藏族男女老幼幾乎都喝青稞酒。
8.朝鮮族的飲食習俗
朝鮮族,主要分佈在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黑龍江省牡丹江地區、遼寧省丹東地區。朝鮮族比較講究衛生,講究禮貌,特別是敬老美德受到各民族人民的稱讚。
朝鮮族聚居區盛產大米,主食以米飯為主,其次是冷麵和米糕。米糕的品種多,有打糕、切糕、發糕等。朝鮮族口味以咸辣為主,鹹菜品種豐富,式樣美觀,非常可口。辣椒是每個朝鮮族家庭必備的調味品,朝鮮族嗜辣,決不比四川、湖南人遜色。
朝鮮族的飲食特點之一是每餐必喝湯,最講究的是湯濃味重的濃白湯。常用於吊湯的原料有牛肉、雞肉、狗肉、兔肉等。
朝鮮族的烹調方法以煎、煮、炒、氽、烤等為主,菜肴多清淡、軟爛、爽脆。朝鮮族喜歡吃狗肉、牛肉、雞、蛋品、海味、大醬和泡菜等。不喜歡吃豬肉、羊肉、河魚,也不喜歡吃饅頭。常以狗肉招待客人,狗肉的食法極有特色,將煮好的狗肉撕成絲,配以蔥絲、薑末、蒜末、香菜、精鹽、熟芝麻,食之不腥,香辣爽口。
9.傣族的飲食習俗
傣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和德宏地區,在臨滄、大理和麗江等地也有分佈。傣族聚居地盛產水稻,傣族人以大米為主食。最喜歡吃糯米,而且能用糯米加工食品,如把糯米裝入香竹中烤製成竹筒飯,用蘆葉把糯米、花生包成粽子,用米漿蒸成卷粉。用油炸成糯米油果、糯米卷等。
傣族人口味喜歡酸、辛辣和香味。其烹調方法主要有蒸、烤、煮、腌等。其中烤魚很有特色,做法是先去除內臟,把蔥、蒜、姜、辣椒剁成泥,放在魚腹內,然後用香茅草包紮好,放在暗火上慢慢烤至焦黃。酥香而嫩。傣族人以酸筍煮雞、煮魚等視為待客的最佳菜肴。
傣族的「南米」(即醬)風味獨特,在用番茄醬及花生、青菜、魚、竹筍等為主料製成的各種醬中螃蟹醬最為名貴。「南米」的吃法多種,有的用糯米飯蘸著吃,有的則同時做幾種醬,然後備各種青菜或煮熟的南瓜等,不同的菜蘸食不同的醬吃。傣族人愛飲酒及茶,常自己釀酒。吃飯時不喝酒,而是在飯後或空閑時飲用。
10.羌族的飲食習俗
羌族,主要分佈在四川省的西北山區。羌族居住地山高坡陡,石頭多土地薄,氣溫較低。羌族聚居地主要產玉米、洋芋(馬鈴薯)、小麥、青稞、蕎麥和各種豆類,但產量都不高。蔬菜有白菜、蘿蔔、青菜等。羌族人平日吃兩餐飯,多為「玉米蒸蒸」(玉米粗渣粒,先煮后燜而成),晚飯多為稀飯加饃饃,晚上還喜歡吃「砣砣肉」,喝白酒。「砣砣肉」用豬膘(臘肉)切成拳頭大,與豆菜同煮,吃時每人一砣。
羌族的主食還有金裹銀、蕎麵條、麵疙瘩、酸湯麵、玉米湯圓、炒麵、饃饃等。副食品常見的有酸菜、砣砣肉、白豆腐、油炸洋芋片和臘肉等。羌族人吃馬肉、狗肉和野獸肉。北川產的「羌活魚」,形似四腳蛇,羌民也吃。還喜歡吃豬肚子骨頭。豬肚子骨頭的製作方法是:宰豬時,將豬骨頭剔下剁短,裝進豬肚裡,放火坑上蕉制,再掛戶外晾起來,吃時從中取出些骨頭熬湯。
羌族著名的土特產有茂汶和北川的花椒及茶葉。羌族人飲料主要是酒和茶。用青稞、玉米等釀製的醉糟酒,飲用時用長竹管咂吸。城鎮羌民清晨也有喝早茶的習慣。
11.白族的飲食習俗
白族大部分居住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餘散居於昆明、元江、麗江等地。大理自治州糧食作物有水稻、小麥、玉米、薯類、蕎麥等,經濟作物有甘蔗、烤煙和茶葉。河湖盛產魚類,山區有豐富的植物和動物資源。白族人以稻米、小麥、玉米、蕎麥和馬鈴薯為主食,蔬菜品種多。還善於腌制肉類和鹹菜,還能自制蜜餞、蒼山、雪燉甜梅等果品。節慶時,白族喜歡用糯米或小麥、大麥釀造白酒、水酒,平時嗜好酸、涼、辣味飲食。
大理州洱海以產魚著稱,尤以弓魚最有名。人們喜食沙鍋菜。沙鍋魚的做法是將火腿片、嫩雞塊、冬菇、臘肝片、玉蘭片、豆腐等十幾種原料按比例與魚放人沙鍋內。加上胡椒、八角、鹽等調味品,置於火上用微火燉熟,此菜味道極鮮。
「乳扇」是大理州的名特產品。乳扇一般由羊乳製成,製作並不複雜,但要求精細。先將羊乳放在鍋中,再點酸水(可用明礬等),當羊乳呈半固態時,用竹筷往上挑成扇狀,放在簸箕內晒乾,乳扇可以生食或煮食,以煎食最為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