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從開疆拓土到割地辱國
清代是我國疆域版圖奠定的重要歷史時期。正如毛澤東所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版圖奠定於清。」因此,對清朝多民族統一國家的疆域形成問題進行研究,與現代社會息息相關。
(一)歷史的輝煌
清代疆域的形成是秦漢以來中華各兄弟民族長期交往、融洽的結果。清代的統一不僅是依靠軍事力量的強大,主要是各地區經濟發展中相互依賴,需要建立一個統一的帝國,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清代的疆域是由3大部分組成的:以狩獵為主的女真區、以畜牧為主的蒙古區和以農業為主的明朝區。
清朝在順治時期,鎮壓了各地農民起義軍並戰勝南明,基本上佔領了整個漢族地區。康熙帝基本上採用了適應漢族地區發展水平的封建統治制度,並對滿族奴隸主勢力的發展加以限制。由吳三桂發動的漢人軍閥的反清戰爭即所謂「三藩戰爭」失敗后,康熙帝進一步建立起完整的封建的政治制度,並採取措施以促進封建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清朝的封建統治從而得到鞏固。
康熙時期完成的另一巨大的歷史任務,是建立了對邊疆各民族地區的統治,從而基本上奠立了中國的版圖。
1661年,在東南沿海堅持抗清鬥爭的鄭成功,帶領戰艦,從金門出發,橫渡台灣海峽登陸。在當地人民支持下,經過激烈戰鬥,鄭成功打敗盤踞台灣38年的荷蘭殖民者。第二年初,荷蘭殖民者向鄭成功投降,台灣回到了祖國懷抱。鄭成功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民族英雄。1683年,清軍進入台灣。第二年,清政府設置台灣府,隸屬福建省。
16世紀後期,沙俄越過烏拉爾山向東擴張。清軍入關時,沙俄乘機強佔了雅克薩和尼布楚等地。清政府一再要求沙俄侵略者撤出中國領土,沙俄政府反而增兵雅克薩,加緊武力擴張。康熙帝為保衛邊疆,親自出巡東北,視察防務,決心組織自衛反擊戰。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命令清軍兩次進攻雅克薩的沙俄軍隊。俄軍傷亡慘重,被迫同意通過談判解決中俄東段的邊界問題。1689年,中俄雙方代表在尼布楚進行談判。在中國政府作了讓步的情況下,經過平等協商,中俄雙方正式簽訂了第一個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
清朝在戰勝蒙古準噶爾部之後,直接統屬喀爾喀蒙古諸部,並建立起對西藏地方的統治。康熙時期的清朝作為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已經基本形成。
康熙帝的繼承者雍正帝即位后,採取一系列的強硬措施,大力整頓吏治,清朝政局重新呈現振作的氣象。雍正時,與俄國訂立恰克圖條約,劃定北部疆界。擊潰準噶爾部在西北的勢力,並加強了對西藏的統治,為乾隆時期的強盛之局奠定了基礎。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朝最終奠定了今日中國疆域的基地,形成了一個北起薩彥嶺、額爾古納河、外興安嶺,南至南海諸島,西起巴爾喀什湖、帕米爾高原,東至庫頁島,擁有1000多萬平方公里的統一國家。
(二)歷史的屈辱
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中葉,即乾隆中葉至道光初期是清朝疆域極盛時期。道光以後,外來帝國主義勢力的入侵,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訂立,遂使疆土日蹙,這是近代中國疆域變遷的一大特點。
1840年6月,蓄謀已久的英國政府以鴉片問題作借口,發動了侵華戰爭。腐敗的清政府最終屈膝投降,被迫簽訂了《中英南京條約》及其附件,中國開始喪失領土和主權,封建社會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856年爆發了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先後攻佔天津、北京,清政府被迫簽訂了《愛琿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國喪失了一百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和更多的主權。
十九世紀七十年代以後,日、俄、英、法、美等帝國主義瘋狂侵略中國的邊疆和中國的鄰國。十九世紀六十、七十年代美、日侵略台灣,俄、英夥同阿古柏侵略新疆,英國侵略雲南和西藏。同時,帝國主義國家還加緊侵略中國的鄰國,企圖把它們變為殖民地,作為侵略中國的基地。1884年,法國在侵佔越南后,進而侵略中國。中越人民互相支持,共同抗敵,屢敗法軍。可是在中國軍隊打了大勝仗的情況下,清政府卻同法國侵略者簽訂了《中法新約》,中國西南門戶被打開了。
從中法戰爭結束到甲午戰爭爆發的九年,是中國在十九世紀下半葉一段最好的時期。在此期間,國內無大亂,遠東的國際環境緩和,中國與西方各國都處於和平狀態。
以「富國強兵」為目標的洋務運動,歷經三十年,效果明顯。左宗棠收復新疆之戰的勝利;馮子才在鎮南關及諒山之役中大敗法軍;劉永福的黑旗軍屢創法軍;以及日本兵配合朝鮮開化黨人製造政變遭到失敗等。當時中國的國勢並不比日本弱。英國權威人士評論說:「亞洲現在是在三大強國的手中——俄國、英國和中國。」十九世紀下半葉中國共進行了五次對外戰爭,中法和約是唯一一個沒有割地賠款的和約。當時的環境應當說對中國的自強相當有利。
但日本經過明治維新,竭力向外擴張,企國侵佔朝鮮,進而侵略中國,1894年挑起甲午中日戰爭。北洋水師剛剛建立的時候實力居世界第六、亞洲第一的清政府1895年被迫簽訂了《中日馬關條約》。
《中日馬關條約》的簽訂,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
甲午中日戰爭以後,帝國主義國家向中國大量傾銷工業品,中國變成它們的商品市場和原料供給地,城市工業和農村手工業遭到嚴重的破壞,同時,帝國主義國家對中國大量輸出資本,在中國開設銀行,開辦工廠,開採礦山,修築鐵路,控制了中國的經濟命脈,嚴重地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帝國主義在對中國輸出資本的同時,爭先恐後地在中國強佔「租借地」和劃分「勢力範圍」,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
1899年,義和團運動爆發了。帝國主義為了鎮壓義和團,英、俄、日、法、德、美、意、奧組成八國聯軍進犯天津、北京,遭到義和團的沉重打擊。義和團運動粉碎了帝國主義妄圖瓜分中國的迷夢,表現了中國人民不甘屈服於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的頑強反抗精神。但是,由於時代的限制,農民小生產者的落後和愚昧,加上在鬥爭中沒有統一的領導,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被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了。1901年,帝國主義列強強迫清政府簽訂了《辛丑條約》。《辛丑條約》嚴重地損害了中國的主權,清政府完全變成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辛丑條約》簽訂以後,清政府成為「洋人的朝廷」。
(三)邊界的變遷
第二次鴉片戰爭時,俄人強迫清政府訂立璦琿條約(1858),將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的60萬平方公里土地割讓給俄國(僅瑗琿對岸江東64屯中國仍保留居住權,義和團運動后,亦為其侵佔),烏蘇里江以東至海的土地改為中俄共管。1860年中俄北京條約又將烏蘇里江以東40萬平方公里土地也割讓給帝俄。唯庫頁島自18世紀中葉俄日已分自南北擅自輸送囚犯或移民其地,清廷置之不問。但19世紀前期土人仍向三姓副都統(駐今黑龍江依蘭)納貢,自北京條約割棄烏蘇里江東岸后,始斷絕關係。1875年日俄協議,俄以千島群島換日佔庫頁島南部,遂佔有全島。1905年日俄之戰,俄國戰敗。又割讓北緯50°以南歸日;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全島又歸蘇聯(今俄羅斯)。
19世紀沙俄侵入中亞,清朝的藩部屬國先後被占,遂即發生了中俄之間的西北邊界問題。1864年沙俄乘新疆內部戰亂,要挾清廷簽訂了「塔城條約」。1871年又乘亂強佔伊犁,至1881年歸還伊犁時,又簽訂了「改訂伊犁條約」。以二約為根據,又陸續簽訂了許多分段具體界約,陸續都被割去若干領土。最後於1884年訂立「喀什噶爾界約」,中俄西北邊界才劃定。但此約所定邊界南止於烏孜別里山口,自此以南的帕米爾高原並未具體劃定,條約只說自下中國界向南,俄國向西南。此後俄國又擅自佔領了烏孜別里山口以南包括東南方面的大片帕米爾,英國也從阿富汗向北侵佔了部分帕米爾。1895年英俄在倫敦訂約私分帕米爾,中國政府始終未予承認。
中印邊界上的重大變遷分東西二段。西段喜馬拉雅山以北的拉達克地區,原是西藏的一部分,首府在列城。1842年西藏地方政府和克什米爾訂約,將拉達克地區讓與克什米爾。清政府未予承認。19世紀70年代英國取得克什米爾,拉達克地區即隨同被占。東段原以喜馬拉雅山的南麓為界,門隅、洛瑜、察隅三區皆在西藏界內。終清一代沿襲不變。至民國初年,1913~1914年英國和西藏地方代表在印度西姆拉會議上搞了一個基本上以喜馬拉雅山脊為界的麥克馬洪線,未敢公開。1940年英國乘中國抗日戰爭之際,侵佔了傳統邊界以北部分地區,當時中國政府曾提出抗議。1951年印度政府乘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西藏時侵佔了所有麥克馬洪線以南的地區,包括長期以來西藏地方政府設官徵稅、以達旺為首府的門隅地區。
中緬和中越邊界在19世紀後期也有過變遷,那是英法帝國主義在吞併了緬甸、越南后,圖謀繼續擴張所造成的。英國在1885年滅緬甸后不久即吞併了一些本來並不屬於緬甸介於滇緬之間的木邦、孟養等土司,進一步又佔了中國騰越廳、永昌府、順寧府一些邊境,經1894年中英倫敦條約、1897年續議緬甸條約兩次訂約,1898、1899年勘界,才劃定了北段自尖高山向南至南定河、南段自南卡江至瀾滄江的兩段邊界;自尖高山以北為北段無約未定界,自南定河至南卡河為南段有約未定界。但1900年後又繼續佔領中國茨竹、片馬、班洪等地,抗日戰爭時強迫中國接受。1941年換文確定。因未正式樹立界碑,故仍稱未定界。1948年緬甸獨立,1950年與中國建交,1960年中緬簽訂友好條約,同年簽訂了互諒互讓的邊界條約,緬方歸還了中國片馬、古浪、崗房三地,中方對1897年約定由中國保留主權而由緬方永租的猛卯三角地放棄主權,移交緬甸,解決了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問題。法國在1884年占越南后,至1895年與中國劃界,又將原屬雲南臨安府南境的勐蚌、勐賴、勐梭和衙門坡,普洱府屬車裡宣慰司的勐烏、烏得等地劃歸越南。
海疆方面,英國於1842年通過江寧條約強佔香港。1860年通過北京條約強佔九龍老界。1887年又在英帝主持下,迫使清廷將澳門永租給葡萄牙。日本於1895年通過馬關條約強佔台灣、澎湖(見台灣省)。1898年德國強租山東膠州灣,俄國強租奉天旅順、大連,法國強租廣東廣州灣,英國強租九龍半島及其附近島嶼稱為新界,又強租山東威海衛。1905年日俄戰爭后旅大、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膠州灣相繼皆為日本所佔。膠州灣於1922年收回,威海衛於1930年收回。台灣、澎湖、旅大及廣州灣皆於1945年收回。1984年中英議定,香港、九龍定於1997年收回。1987年中葡議定,澳門定於1999年收回。
南海諸島本為中國廣東海南島漁民遠海捕撈棲息之所。清季以後,日、法等國企圖侵佔,未能遂願,至二次世界大戰中為日本海軍所佔,1945年日本投降後由當時中國政府派艦巡邏,測繪、定名,重申主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