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勤政無為——清文宗咸豐
年號:咸豐
廟號:文宗
謚號:顯皇帝
名諱:愛新覺羅.奕詝
承襲關係:宣宗第四子
生母: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
出生日期及地點:1831年,道光十一年六月初九圓明園澄靜齋
登極日期:道光三十年正月二十六日
稱帝年齡:20
在位時間:1851-1861
在位年數:11
享年:31
生子:2
生女:1
死亡日期及地點:1861年,咸豐十一年七月十七日寅時,承德避暑山莊
陵墓名稱:定陵
陵寢所在地:河北.遵化,清東陵.平安峪
清文宗,名愛新覺羅·奕詝(公元1831-1861年),道光皇帝第四子。道光病死後繼位。在位11年,病死,終年31歲。葬於河北定陵(今河北省遵化縣西北)。
咸豐帝奕詝,道光十一年(1831年7月17日)生於北京圓明園。道光於1850年正月丙午日病死後,他於同月已未日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為「咸豐」。
咸豐的繼位並非一帆風順。道光晚年時,傳位的問題日趨臨近,第四子奕(咸豐)和第六子奕成為了皇位最有實力的爭奪者,而且奕天資聰明,深得道光的喜愛。因當時內外多事,道光一直沒有下決心。
咸豐的老師,侍讀學士杜受田,一心希望咸豐繼位。杜受田清楚地分析了兩位皇子的長處,認為咸豐的優勢在於仁厚孝順;奕的優勢則是聰明伶俐。而此時已步入晚年的道光皇帝更需要的則是一位孝順的兒子,要想爭奪皇位成功,就要牢牢地抓住這一點。
機會終於來啦!一次,皇帝令諸皇子伴駕去南苑打獵。這可是在父皇面前的一次很好的表現機會,但論射獵騎術咸豐顯然不是六弟的對手,因此,杜受田告訴咸豐:「你到了南苑,只要坐著看兄弟們驅馬打獵,自己千萬不要射殺任何動物,並且約束你的隨從也別去打獵」。並教他怎樣對父皇解釋。打獵當天,大家都有所收穫,皇子中奕的獵物最多,而咸豐卻一無所獲。當老皇帝責問時,咸豐答到:「兒臣雖然無能,但是只要動手,決不會一無所獲的,只是想到此時正值春季,萬物繁衍,不忍射殺,也不願和兄弟們爭個高低。」他的回答深深感動了道光皇帝,道光皇帝一心想為天下百姓選擇一位仁厚的皇帝,咸豐自然比飛揚跋扈的奕更和老皇帝的胃口。道光就密寫了咸豐的名字,放在錦匣之中。
咸豐剛剛即位,就咸豐元年(1851年)元月爆發了太平天國農民起義。洪秀全以「拜上帝會」為名,在廣西桂平縣金田村發動起事。在兩年的時間裡,太平軍先後攻取了漢陽、岳州、漢口、南京等南方重鎮,於一八五三年定都南京,頒布《天朝田畝制度》,制訂官制,建立了太平天國。由於太平軍沒有集中力量全力進行北伐,加之咸豐六年(1856年)太平天國內部的「天京事變」,使清王朝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咸豐依靠漢族地主曾國藩、左宗棠等人和外國侵略者的援助,鎮壓了太平天國運動。
正在咸豐鎮壓太平天國之際,英、法兩國於咸豐六年(1856年)再次對華宣戰,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而俄國卻乘火打劫,蠶食中國領土。對於英法俄等國侵略軍,咸豐又妥協求和,被迫分別同各侵略國簽定了《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璦琿條約》等不平等條約,迫使清政府進一步對外開放國門,並割讓了大片領土,使中國進一步淪為半殖民地社會。
咸豐面對國庫空虛,軍伍廢弛,吏治腐敗,天災不斷,民眾起義此起彼落,西方列強又虎視眈眈這樣的一副爛攤子.一籌莫展,於是沉湎於聲色,縱慾自戕。他即位的第二年,就下令挑選秀女入宮。他尤其寵愛其中一個名葉赫那拉·玉蘭的姑娘(就是日後的慈禧)。以後,他又幾次從滿、蒙兩族的官宦人家挑選秀女,並破除祖宗規制,選漢族秀女入宮。其中最受寵愛的是牡丹春、杏花春、武林春、海棠春四人,時人稱之為「四春娘娘」,居於圓明園。
咸豐十年(1860年)九月,英法聯軍由天津登陸,進逼北京,咸豐慌忙攜帶皇后和那拉氏、四春娘娘等宮眷一百多人,逃往熱河避署山莊。不久,英法聯軍攻入北京,並縱火燒毀了有「萬園之園」之稱的圓明園。事後,咸豐派恭親王奕和侵略軍談判,以割地賠款的代價求得議和。但是他仍然不敢回京,遲遲不肯動身。咸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咸豐開始生病。而且病情日益嚴重。他宣召載垣、端華、肅順、景壽等八位大臣進寢宮接受顧命,下令立長子載淳為皇太子。因皇太子年幼,咸豐要他們盡心輔佐。第二天咸豐在內憂外患中病死在熱河避暑山莊的行殿寢宮內。
咸豐死後的廟號為文宗顯皇帝,史稱咸豐皇帝。
1、文治
1)、錯登大寶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道光帝已是65歲的老人,這年奕詝16歲,奕15歲,其餘的兒子都是5歲以下的孩子。這就意味著有條件、有能力競爭帝位者,只有奕詝和奕兩兄弟。
恭親王奕的生母為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二等侍衛頤齡之女,家境寒素。她入宮之初,封為嬪。但她聰慧漂亮,嫵媚動人,很討道光皇帝的喜歡,晉封為貴妃。道光十一年(1831年)六月,她在紫禁城承乾宮生下奕詝(咸豐),這年她22歲,正是花樣的年華。鈕祜祿貴妃生子奕詝兩年後,皇后佟佳氏病死。她時來運轉,晉封為皇貴妃,統攝六宮之事。又過了一年,被冊為皇后。月盈則虧,寵極則衰。鈕祜祿氏雖身為皇后,但漸因色衰而愛弛,抑鬱寡歡,得了大病。道光二十年(1840年)正月病死,年33歲。奕詝當時只有10歲。
奕詝生母過世后,受靜貴妃撫育。靜貴妃,姓博爾濟吉特氏,刑部員外郎花郎阿之女。她初為靜貴人,後晉為貴妃。靜貴妃生有三個兒子:皇二子奕綱、皇三子奕繼和皇六子奕。前面說過,奕綱和奕繼已死,靜貴妃膝下只有皇六子奕。奕比奕詝小一歲。靜貴妃便將失去生母的奕詝收在膝下撫育。奕詝孝敬靜貴妃如同生母,視奕如同胞弟。而同奕爭奪皇儲最有力者,就是他視作同胞的皇六弟奕。
奕詝與奕,他們倆都受靜貴妃撫養。道光在連喪三位皇后——孝穆成皇后、孝慎成皇后、孝全成皇后的悲傷之餘,沒有再冊立皇后。便冊靜貴妃為皇貴妃,攝六宮事。奕詝與奕小兄弟倆,都在上書房讀書,年齡相近,關係密切,並無嫌猜。不過,奕詝讀書比奕早一年。奕詝6歲開始讀書,師傅為杜受田。
奕也在上書房讀書,但較奕詝聰明,師傅是卓秉恬。
道光帝秘密立儲的故事,野史筆記和民間傳說多樣,繪聲繪色。
一說:追思亡后而施恩其子。奕詝的生母孝全成皇后,由貴妃晉陞為皇后不久,就突然死去。有一首《清宮詞》寫她暴死,事多隱秘。傳說道光帝十分悲痛,決定不立其他妃嬪的兒子,而立皇後生的兒子奕,以此告慰孝全成皇后的亡靈。
二說:欲立奕而改立奕詝。傳說道光皇帝寵愛奕的生母孝靜皇貴妃,所以曾寫好諭旨,要立奕。但書寫時被太監窺見,最後一筆特別長,猜想寫的是「」字,而不是「詝」字。這件事傳了出去,道光帝很不高興,便改立為奕詝。
道光應該立奕,而不該立奕詝,咸豐錯坐了皇帝的寶座。
據野史記載:道光晚年,身體衰病。一日,召皇四子與皇六子入對,將藉以決定儲位。兩位皇子都請教自己的師傅,問詢如何應對。奕師傅卓秉恬說:「皇父如有垂詢,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師傅杜受田則對奕詝說:「阿哥如條陳時政,知識不敵六阿哥。惟有一策:皇上若自言老病,將不久於此位,阿哥就伏地流涕,以表孺慕之誠而已。」他們兩兄弟都照著自己師傅說的做了。道光對皇四子奕詝的話很高興,謂皇四子仁孝,儲位遂定。
《清史稿·杜受田傳》記載了同上面類似的故事:至宣宗晚年,以文宗長且賢,欲付大業,猶未決。會校獵南苑,諸皇子皆從,恭親王奕獲禽最多,文宗未發一矢。問之,對曰:「時方春,鳥獸孳育,不忍傷生,以干天和。」宣宗大悅,曰:「此真帝者之言!」立儲遂密定,受田輔導之力也。
上文中的宣宗指的是道光帝,文宗指的就是後來的咸豐帝。這就是《清史稿·杜受田傳》所載「藏拙示仁」的故事。
以上故事,說明奕詝突出「仁」與「孝」。這是道光立奕為皇太子的重要原因。由此可以看出:道光帝選擇皇太子的主要標準是所謂的「德」。本來皇太子的選擇,應當是「德才兼備」,道光選擇皇太子的時候,沒有「德」、「才」兼顧,而重「德」輕「才」。後來的事實證明,咸豐帝奕詝遇到大事時缺乏遠略、膽識,而是退縮、逃避,證明他在「德」的方面也是有欠缺的。
2)、錯定輔臣
咸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五日,咸豐帝在熱河行宮病重。十六日,咸豐在煙波致爽殿寢宮,召見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御前大臣景壽、協辦大學士肅順,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杜受田之子)、焦瀛等。咸豐諭:「立皇長子載淳為皇太子。」又諭:「皇長子載淳現為皇太子,著派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瀛,盡心輔弼,贊襄一切政務。」以上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顧命八大臣」或「贊襄政務八大臣」。載垣等請咸豐帝硃筆親寫,以昭鄭重。而咸豐帝此時已經病重,不能握管,遂命廷臣承寫硃諭。咸豐在病逝前,授予皇后鈕祜祿氏「御賞」印章,授予皇子載淳「同道堂」印章(由懿貴妃掌管)。十七日清晨,咸豐帝病逝。
當時,朝廷的主要政治勢力,主要分為三股:第一,朝臣勢力。其集中代表是顧命「贊襄政務」八大臣——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瀛。
第二,帝胤勢力。在咸豐死時恭親王奕30歲、醇郡王奕20歲,都年富力強。大敵當前,咸豐皇帝和軍機大臣、御前大臣、內務府大臣等,多逃到避暑山莊,幾乎沒有一個人身臨前線。恭親王奕、醇郡王奕都是空有爵位的閑散親王、郡王,既不是大學士,也不是軍機大臣,更不是御前大臣,卻要挺身在第一線,處理那麼一個亂攤子。奕等本來就對咸豐登上皇位心懷不滿,且被罷掉軍機大臣、宗人府宗令、八旗都統,要往承德奔喪又遭到拒絕,特別是他作為咸豐皇帝的血親而未列入「御賞」、「同道堂」章顧命大臣,於情於理,都不妥當。舊怨新恨,匯聚一起。況且,恭親王奕不是孤立的一個人,他同諸位兄弟——沒有官職的醇郡王奕等聯合起來,同帝后勢力聯合起來,同朝中顧命大臣以外的勢力聯合起來,形成朝中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
第三,帝后勢力。就是6歲的同治皇帝和兩宮太后——東太后慈安和西太后慈禧。他們雖是孤兒寡母,在帝制時代卻是皇權的核心。帝后勢力是朝廷中最為重要的政治勢力。在對待顧命大臣的態度上,帝后一方同帝胤一方的利益是共同的,因此聯合起來共同對付顧命八大臣。在朝臣、帝胤、帝后三個政治集團的政治力量對比上,顯然帝胤勢力與帝后勢力佔有優勢。
咸豐皇帝臨終前沒能正確平衡主要政治力量之間的關係,導致辛酉政變的發生,從而出現慈禧太后「垂簾聽政」的局面,影響中國歷史近50年!這就鑄成了咸豐皇帝的第三個大錯!
2、武功
1)、太平天國起義
在清政府簽訂南京條約后九年,太平天國起義。在太平天國建都天京后四年,英、法資本主義國家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第二年清政府簽訂《天津條約》。再過兩年,英、法又發動新的戰爭,清政府再簽訂《北京條約》。由於太平天國堅決保持中國的主權,維護中國人民的利益,而清政府卻屈服於外國侵略者,訂了一連串的賣國條約,因此,外國侵略者最終扶植反動的清政府,干涉太平天國革命。
太平天國就在這一個特殊的歷史時代,與外國資本主義國家進行外交,最後展開了反侵略戰爭。所以太平天國的外交史,實際就是一部反侵略的歷史紀錄。
太平天國反封建反侵略有一個先後的步驟。根據當時的革命形勢,制定對外的方針政策。對外國資本主義侵略者進行戒備,也不求外國資本主義侵略者幫助,但卻不想輕易失和以樹大敵。他預定在把清朝打倒之後,第二步就把外國資本主義侵略者驅逐出中國。
在外國資本主義侵略者方面,與清朝正在打和拉的階段,還不曾找到他侵略中國的走狗,而太平天國革命方興未艾,也不得不採取等待一些時候的政策,偽裝中立,以與太平天國周旋。
外國資本主義侵略者用偽中立對付太平天國。而太平天國所希望於外國資本義侵略者的正是要使他不與清朝統治者結合在一起,也就隨著不同情況相應地去對付他。當時太平天國所進行的外交,正是侵略與反侵略之間針鋒相對的外交戰。
太平天國堅持反對外國資本主義者的侵略的對外方針政策是正確的,但由於對內方面,在軍事上,政治上犯下了一個又一個大錯,還在與封建階級作生死的搏鬥中,外國資本主義侵略者對清朝統治者已經通過打和拉的階段,進入了軍事合作。而同時,狡猾的英國侵略者還到天京來,與太平天國進行利誘和威脅的秘密外交,提出以平分中國為條件,願幫太平天國打倒清朝,否則把太平天國打倒的談判。太平天國斷然予以拒絕,立刻向上海進軍,與外國資本主義侵略者斷絕外交關係,以干戈相見。
太平天國的失敗在於對內,而不是對外。雖然太平天國的領導者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缺乏近代民族國家的觀念,曾經漫不經心地把內河航行權和領事裁判權讓給外國侵略者。但這是由於無知,我們不能苛求古人。太平天國初期以天朝上國自居,把外國視為屬國,這固然是不對的,洪仁玕也曾對此向天王提過意見。但那時候,外國侵略者並不曾敢動過太平天國的一根毫髮。而到洪仁玕來天京執政,庚申十年夏李秀成進軍上海之役,一切都遵守國際法,外國侵略者卻敢抗拒太平天國。可知這種態度,在太平天國的對外關係上,並無關大旨。至於為著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到了忍無可忍的時候,不顧安慶失守后形勢的緊急,而斷然進擊外國侵略者,論者指為失策,又加之天王的錯亂調度,使進軍上海功敗垂成,並招致兩面受敵的後果,以致敗亡。然而太平天國這種反抗侵略的偉大精神,給百年來中國人民前仆後繼進行打倒帝國主義的鬥爭以最光輝的榜樣,那是錯誤嗎?應待後人的評說。
正因為太平天國對外方針政策堅持原則,在展開反侵略戰爭之前,就針對著外國資本主義侵略者,使其不敢有所異動,不得逞其陰謀,這才粉碎了侵略者想把中國變成為殖民地的狂妄企圖,太平天國的外交史,正記錄下了偉大的中國人民光輝的反侵略史跡。
2)、第二次鴉片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是英、法資產階級對清朝發動的一次侵略戰爭。這次戰爭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因此稱為第二次鴉片戰爭。
咸豐四年(1854年),英國借口《望廈條約》中有12年可以修約的規定,援引片面最惠國條款,要求全面修改《南京條約》,以進一步擴大鴉片戰爭中所得到的權益,得到法國、美國的支持。清政府拒絕了「修約」的要求。英、法、美未達目的,叫嚷要訴諸武力。但當時英、法正與俄國進行克里米亞戰爭,無力在中國開闢新的戰場,美國也因國內局勢不穩,不可能發動侵華戰爭,「修約」問題便暫時擱置起來。咸豐六年(1856年),美國借口《望廈條約》屆滿12年,要求全面修改條約,得到英法的支持。清政府再次拒絕了這一要求。英國認為,只有採取強大的軍事壓力,才能從中國取得更多的權益。於是,英、法兩國各自尋找發動對華戰爭的借口。
1856年,英國終於製造了一個「亞羅號事件」。在此之前,法國借口「馬神甫事件」正在向中國交涉,進行敲詐勒索。於是接受英 國建議,派葛羅為全權專使,率軍參加對中國的戰爭。
1857年10月,額爾金和葛羅率艦先後到達香港。11月,美國公使列衛廉、俄國公使 普提雅廷也趕到香港與英法公使會晤,支持英法的行動。12月,英法聯軍5000多人編組 集結完畢。額爾金、葛羅在27日向葉名琛發出通牒,限48小時內讓城。葉名琛以為英、 法是虛張聲勢,不作防禦準備。12月28日,聯軍炮轟廣州,並登陸攻城。29日,廣州失陷,葉名琛被俘,解往印度加爾各達,1859年病死於囚所。
英、法聯軍佔領廣州后,四國公使糾結北上。1858年4月,四國公使在白河口外會 齊,24日即分別照會清政府,要求派全權大臣在北京或天津舉行談判。英、法公使限定 6天內答覆其要求,否則將採取軍事行動。美、俄公使佯裝調解,勸清政府趕快談判。 清政府不能正確判斷英、法下一步的行動,又指望美、俄調停,既不作認真的戰爭準備, 又沒有同侵略軍作戰的決心。
1858年5月20日上午8時,額爾金、葛羅在聯軍進攻準備完成之後向清政府發出最後 通牒,要求讓四國公使前往天律,並限令清軍在2小時內交出大沽炮台。上午10時,聯 軍轟擊南北兩岸炮台,各台守兵奮起還擊,打死敵軍100餘人。但是由於清朝官吏臨陣逃跑,後路清軍沒有及時增援,致使炮台守軍孤軍奮戰,最 后各炮台全部失守。聯軍隨即溯白河上駛,到達天津,還揚言要進攻北京。清朝統治者感到戰守兩難,立即派出大學士桂良、吏部尚書花沙納前往天津議和。
6月26日和27日,分別簽訂中英《天津條約》和中法《天津條約》。美、俄兩國則 在此之前就分別與清政府簽訂了《天津條約》。這些條約規定了公使駐京、增開商埠以 及賠款等內容。此外,俄國還趁火打劫,在5月底迫使黑龍江將軍奕山簽訂了《中俄璦 琿條約》,割去了黑龍江以北6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天津條約》簽訂后,英法聯軍退出天津,準備來年進京換約。1859年,英國派普 魯斯為公使到中國赴任和換約。普魯斯和法國公使布爾布隆於6月中旬帶領艦隊和海軍 陸戰隊開到大沽口外。清政府安排英、法公使由北塘登陸進京換約,普魯斯斷然拒絕, 提出堅持要清政府拆除白河防禦、並乘艦帶兵入京的無理要求,並限期撤防。
1859年6月24日晚,侵略軍炸斷攔河大鐵鏈兩根。25日,英國艦隊司令率10餘艘戰 艦、炮艇突襲大沽炮台。此時大沽炮台經蒙古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整頓,加強了兵力, 改善了武器裝備。面對侵略軍的野蠻進攻,守軍奮起反擊,激戰一晝夜,擊沉、擊傷英法軍艦10餘艘,斃傷侵略軍600餘人,英國艦隊司令何伯也受重傷。聯軍受此挫敗,狼狽逃出大沽口。
英法聯軍在大沽戰敗,使英、法政府大為惱怒。額爾金、葛羅再次成為全權代表,分率英軍1.8萬人和法軍7000人,氣勢洶洶地殺向中國。1860年4月,侵略軍佔領舟山,5月、6月佔領青泥窪(大連)和煙台,封鎖渤海灣,完成了進攻天津、北京的部署。
1860年8月1日,英法軍艦30多艘,集結於北塘附近海面。清軍在北塘沒有設防。8月12日, 聯軍在北塘登陸,迅速佔領北塘西南的新河、軍糧城和塘沽,切斷了大沽與天津之間的 主要交通線。8月21日,聯軍佔領大沽炮台。僧格林沁所部退至北京東南的張家灣、通州(今通縣)一帶。聯軍乘勝佔領天津。
清政府立即派人至天津乞和,英、法聯軍不予理睬,進逼通州。清政府又派怡親王 載垣、兵部尚書穆蔭為欽差大臣,到通州求和,英、法聯軍提出極為苛刻的條件。9月 18日,聯軍攻陷張家灣和通州,21日陷京郊八里橋。僧格林沁等撤往北京城。咸豐帝令 其弟恭親王奕留守北京,負責求和事宜,自己從圓明園倉皇逃往熱河(今河北承德)。
英法聯軍略經整備,即於10月6日進攻北京,同日,闖入圓明園,在大肆搶劫之後,將圓明園燒毀。大火連燒3天,煙霧籠罩北京全城。接著,侵略軍還搶劫了萬壽山、玉泉山、香山等處許多著名建築中所藏的大量文物珍寶。
10月13日,聯軍佔據安定門,北京陷落。10月24日,中英《北京條約》簽訂;25日,中法《北京條約》簽訂;11月14日,中俄《北京條約》簽訂,割佔中國領土40萬平方公里。至此,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中國再次損失了大量主權和領土,向半殖民地道路又前進了一步。其中,鴉片貿易合法化、華工出國及允許外國人前往內地傳教,都使中國的社會矛盾更趨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