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大旗烈烈
第五十九章 大旗烈烈
天還沒有亮,劉學究就已經起了,專門燒了一大鍋熱水洗了個澡,還特意用皂粉把全身上下都抹了個遍,然後萬般鄭重的把久不曾梳的頭髮梳理的整整齊齊,先用方巾裹瞭然后戴上一頂緞子面的文士冠。
經過一番梳洗之後,劉學究全身上下里裡外外全都換上了簇新的衣物。
就算是在過年的時候,劉學究也沒有穿的這麼講究過,但是今日不同以往,一定要盛裝而出,因為今天是他這一輩子最神聖的時刻。
把家裡那個有點缺心眼兒的婆娘和孩子們全都喊了過來,然後在祖宗牌位面前焚上三柱香,讓全家人都跪在牌位面前,劉學究面色凝重肅穆:
「告劉家列祖列宗知,不肖子孫窮苦半生潦倒經年,文不成而武不就,勉強混個衣食而已,實在辱沒了祖宗的顏面。」說完這幾句開場白之後,年過半百的劉學究突然就變得意氣風發起來,就好像剛剛金榜題名考中了狀元一般,臉上全都是神聖無比的表情:「我劉氏的這一支,上究六代也不曾出一個舉人。今日,我便要給祖宗增光長臉,後世子孫當時刻牢記今日,我劉家的榮耀自今日始!」
「天子較軍,我為司儀,這般榮耀足以勝過狀元魁首,百年之後一定會青史留名,特告知列祖列宗……」
怪不得平日里連一雙新鞋都捨不得的劉學究會如此的衣冠楚楚,原來真的有大事發生,而且是劉學究這一輩子當中最榮耀最神聖的時刻。
崇禎皇帝大行殉國,太子殿下代替皇帝本人宣布大旗軍成立。
大旗軍就是大明朝的皇家親軍,受先皇遺詔而立,今天太子以及一眾文武大臣代表了整個大明朝廷行建軍之禮,而劉學究則在這場空前盛大的儀式中擔任司儀一職。
其實就是個唱禮的。
劉學究的文字功夫顯然很一般,要不然也不會直到現在都沒有正經的功名。平日里他也就是在婚喪嫁娶紅白喜事當中唱個禮什麼的,好歹能混一份幫閑的飯食。今日卻要為大明司儀,為天子唱禮,這份榮耀……絕對能讓他驕傲一百年。
狀元郎夠風光夠榮耀了,但每隔三年就有一個狀元郎誕生,實在沒有什麼好稀奇的。
縱觀史書,能為天子司大禮的文士屈指可數,更何況劉學究不過是一介寒儒,就能站在天子之前掌禮,這份風光和體面絕對勝過狀元公。
滿懷神聖莊嚴的心思,早早起來沐浴更衣焚燒告祖之後,劉學究出了家門大步流星的來到了打穀場……哦,不,現在已不能再叫打穀場了,而是應該叫做大軍校場。
這個時節的凌晨時分還是有些清冽,但劉學究卻一點都不覺得冷,反而胸中血沸腦袋裡升騰著一股灼烈的熱浪……
漸漸的,周遭的人多了起來。
到了辰時前後,旭日高照,劉學究期盼以及的成軍時刻到了。
打穀場上旌旗蔽日,兩千多名兵士已然齊集,一柄柄大扎槍映著初升的朝陽,閃耀著熠熠寒光,滿眼都黑色的軍服。
大旗軍沿用了民團時代的建制,以五五為數,只是稍加完善而已。五人一伍,五伍一旗,五旗一隊。
算上隊長的直屬小旗,每個隊有一百五十人,這是大旗軍的基本作戰單位。
每五隊為一營,各營不再另設直屬隊。
除了數量不大的弓箭營和只有不到兩百人的騎兵隊之外,大旗軍下設三個營。要是全都算上的話,戰兵數量達到了兩千七百人之多,真正可以直接上戰場廝殺的有兩千一二百之多。
金風碩氣,還有千百健卒的騰騰殺氣,硬生生的攪動起一股剛烈之意。
兩千多手持大扎槍的士兵全都穿著黑色軍服肅然而立,分列兩旁的騎兵和刀盾兵雖然人數不多,卻全都用巴掌寬的黑色皮帶把腰身殺的細細,說不出的威風殺氣。
當初青泥河一役,格斃清酋皇洪太,不久之前又從崩壞的京城中把太子等人拯救出來,這份功業和戰績足以讓每個士卒都為之驕傲。
尤其是現在,奉先皇遺詔成軍,由太子代替大行崇禎皇帝拜軍拜旗,更是人生當中最神聖最自豪的時刻。
皇帝,多麼神聖的字眼兒,多麼尊崇的身份,代表著九州萬方,代表著天下至尊。普通的老百姓幾輩子都很難見到皇帝的真容,更別提給皇帝磕頭行禮了。
百姓只能給皇帝行禮,而且要行大禮,但這並非絕對,在某些特殊的情形當中,形勢會完全逆轉過來,老百姓也可以受皇帝的禮,而且是大禮。
只要能成為皇帝的老師,也就是人們說的天子師,就有資格受皇帝的師禮,但那是在君臣之禮以後,先由天子師給皇帝行禮,然後皇帝才會回師禮。
這是遵循天地君親師的次序。
但絕大多數皇帝早在登基之前就已經有老師了,所以接受皇帝行師禮的機會在歷史上極其罕見。
除此之外,能夠接受皇帝行禮的機會只有一個:成軍禮。
大軍初成,代表著至陽至剛的乾天之意,在宣布新軍成立的時候,皇帝會遵循古老的周禮正式拜軍。
但是,幾乎所有的軍隊都是有番號有傳承的舊有軍隊,而地方上的軍隊則沒有這樣的特殊榮耀,就算是建立也不會有天子拜軍的禮儀。
除了王朝初建之時,這是大明朝歷史上唯二能看到天子向老百姓行禮的機會。
辰時正刻,陽氣升騰飛龍出淵,大旗軍建軍儀式正式開始。
伴隨著劉學究的一聲高唱,李吳山最先登上那個臨時堆砌起來的土檯子,其他所有人等,當然也包括太子和諸位殿下在內,全都得在側廂等候。
「奉大行皇帝遺詔,大旗軍建軍之機已至,萬千忠勇之士齊集此間,天地可鑒日月共證。有請太子殿下蒞場臨軍……」
劉學究喊的嗓子都疼了:「有請太子臨軍。」
建軍的諸般禮儀太子早已在私下裡「綵排」過很多次了,聽到宣禮之聲,馬上登上那方小小的土檯子。
雖然還沒有登基,畢竟也算是半個君王,李吳山和太子見過了君臣之禮。然後太子代表已經殉國的崇禎皇帝和大明朝廷,正式授予大旗軍這個番號,還有早就準備好的軍旗和佩刀等等禮儀用品,宣布大旗軍正式建立。
「拜——軍——」
在劉學究聲嘶力竭的高唱聲中,太子面朝台下的兩千多健卒,雙手前揖深躬為禮。
「太子代大明皇帝拜軍了——」
台下的那些個士兵頓時熱血沸騰,以整齊的節奏用大扎槍用力抵地,發出一陣陣悶雷般的「砰砰」聲,等待太子禮畢之後,才單膝跪倒回禮以敬。
「拜——旗——」
隨著劉學究的唱禮之聲,一面玄黃的三角旗猛然抖開,上面綉著日月雙徽,正中是一個斗大的「明」字。
這面軍旗本就代表著大旗軍,具有無尚的權威,又是中宮周皇后親手綉制,對於天子殿下而言更有深意。
躬身為禮,拜過軍旗之後,劉學究又一次高唱起來:「拜——帥——」
太子朝著李吳山行禮。
禮畢之後,李吳山還以君臣之禮。
從這一刻開始,大旗軍就算是正式組建完成,李吳山成為大旗軍指揮使,掛大元帥銜,他和大旗軍的使命就是光復大明。
從這一刻開始,大旗庄民團成為歷史名詞,大旗軍正式誕生!
接下來,太子按部就班的宣布幾個重要的軍職任命人選。
作為內定的監軍,路恭行路大人肯定是第一個站出來的。
這位講經解史讀書讀了半輩子的文官,滿腦子都是精忠報國的忠君思想,尤其是在這個神聖的時刻,更是謹記「忠孝仁義」的聖人教誨,滿懷報效之念,一心想要輔佐太子光復大明。
現如今的大明朝什麼都沒有了,連皇帝都沒有了,只有最後的這幾個文臣和兩千虎賁,所有的希望全都在這裡了。
宣布成軍和重要的人事任命之後,其實也就沒太子什麼事兒了,畢竟這個少年只不過是一個象徵性的擺設,充其量也就是一個吉祥物罷了。
作為監軍大人的路恭行代表死去的崇禎皇帝和對那個早已不復存在的朝廷慷慨陳詞:「江山傾覆社稷蒙塵,先皇大行殉國……」
「前有闖賊破京之災,後有韃虜入寇之禍,此為三百年未有之大災變……」說起眼下的形勢,看著眼前的大旗軍士兵,路恭行已忍不住的老淚縱橫:「這分明就是蒙元之故事,清虜掠我百姓為奴,視我華夏為豬狗。祖宗百戰而來的基業已到了危急存亡的最後關頭,大行皇帝屍骨未寒,京畿已再度淪陷,猶記得大行皇帝託付的復國之重……」
路恭行終究是個文人,儘管胸中熱血已沸,卻很難駕馭住這樣的大場面,臉上淚水磅礴卻早已語無倫次了:「大行皇帝決意死社稷之時,將諸位殿下及光復河山的重任託付於李帥之手,我等不過是附驥之青蠅,唯有潑灑出頸中熱血一效死力而已……」
「我本是一介寒儒,無只手擎天之力,唯有將這重任託付於諸君……」這個時候的路恭行早已剋制不住起伏澎湃激動萬分的心緒,只是聲嘶力竭的高聲喊叫:「先皇血脈的安危就在諸君的槍尖之上,我煌煌大明的氣運就拜託諸君了。」
「我知道,監軍是個吃力不討好的苦差事,做的就是得罪人的事情。」
路恭行的這句話說的一點都不假。
一般情況下,監軍都是由文臣或者乾脆是由親近的太監出任,這些個人大多和統軍的將領不怎麼對付,剋扣糧餉拿捏軍官慢待士卒已經成了「傳統」,至於說平日里作威作福的擺架子就更加的不用說了。
通常情況下,監軍在軍隊中的名聲都壞的很,簡直已經到了臭大街的地步。
路恭行畢竟帶過兵,也做過巡河營的監軍,很清楚的知道這些個亂七八糟的破事,所以毫不猶豫的當場表態:「帶兵打仗非是所長,運籌帷幄亦非我所擅,只有為諸君拾遺補缺。無論何時何地,不論對錯不論緣由,若是路恭行貪了一分一文,佔了一絲一線,諸君可當場斬我的首級,有功無罪。若是威福自專苛對士卒,任何一人都可以當場行軍法斬我……」
打仗我不行,謀划我也不行,我路恭行能做到的就是絕對不會貪墨銀錢,更不會欺壓士卒,要是我犯了其中的任何一條兒,任何一個小兵都可以當場砍下我的腦袋。
不論路恭行能不能做到他自己說的那些,但這一番表態確實很有份量,也充分表明了他的決心。
這位監軍大人能在眾目睽睽之下說出這些個話語,一來是因為真的存了復國之心,再者也是為了收攏軍心。畢竟這大旗軍是李吳山一手打造而成,如果不能建立起極高的威望,他的這個監軍也就不過是個擺設而已。他希望的就是能夠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讓士兵們效忠大明朝,而不是僅僅只效忠於李吳山本人。
雖然李吳山報上來的那些個人事任命全都允准了,但這個所謂的「朝廷」其實早已不復存在,不可能拿出具有實質意義的東西來讓這麼多士兵拚死效忠,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就是「煌煌大明」這個大義名份罷了。
路恭行代表太子和並不存在的「朝廷」表態之後,就輪到李吳山表態了。
和路恭行慷慨激昂的尖聲嘶吼完全不同,李吳山的話語更加直白,絕大多數不認字的士兵都能聽的懂:「現如今的局面是什麼樣子諸位都心中有數,我就不多說了。」
「大行皇帝將四位殿下託付給咱們大旗軍,這是託孤之信。把光復河山的使命交給咱們,這是托國之重。託孤托國的重任就扛在咱們的肩膀頭子上,咱們不能辜負了大行皇帝的信賴。」
「闖賊敗了,韃子來了。韃子是什麼樣大家早就知道,歷次大掠無不是搶走無數的糧米牲口,那就是一幫子賊。如僅僅如此也就罷了,偏偏還要掠百姓為奴,不想做奴隸的全都殺了個精光……」
「給韃子做奴隸,還不如死了的痛快。」李吳山的語氣越來越慢,也越來越沉重:「如今吳三桂當了多爾袞的狗,就是要把咱們全都變成他們的奴隸,子子孫孫都要世世代代的做他們的奴隸,永世不得翻身。」
李吳山的語氣陡然提高:「你們要做奴隸嗎?」
山呼海嘯般的聲音滾滾而來:「不!」
「能看著子子孫孫永世為奴嗎?」
「不!」
「那就要和他們干!就算是不為朝廷不為大明,單純是為了你們自己和你們的後世子孫,也要和他們干到底!」
「如今韃子勢大,咱們不能硬幹,先要避其鋒芒慢慢的找機會。」
「京城已經落入韃子手中,咱們這一片肯定是保不住了,眼下只有先行撤離,找一個安全的地方慢慢的和他們周旋。」
「十二天之前,撤離的總動員令就已經下到各家各戶了,願意跟著咱們大旗軍一起走的,咱們的子弟兵一定會拚死保護你們。不願意走的也不勉強,只是需做好為奴的準備。」
這個時候,就可以看出大旗軍組織架構的好處了。
絕大多數士兵都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或是父子兄弟或是親戚子侄,每一個士兵的背後都有一個本地家庭。若是撤退的話,子弟父兄一定會拚死保護,若是不跟隨大旗軍一起撤退……父兄子弟都走了,妻兒老小留下來還有意義嗎?
「我知道故土難離,我也知道大家捨不得走,奈何形勢逼人,不得不走。」李吳山高聲叫喊著:「但我們一定會殺回來,因為這裡是我們的家,無論走到哪裡,都忘不了這片生我養我的故土家園。」
「這裡是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全都是我們的,就算是我們走了也不會留給外人,更不會留給韃子和他們的走狗!」李吳山環指四周厲聲大喊:「清野令早已告知了大伙兒,在這最後時刻,能帶走的全都帶走,實在帶不走的全都砸爛燒光,就算是一根柴草一塊磚頭都不會留下!」
「據我剛剛得到的消息,韃子兵已經準備快到縣城了,估計最多三日就能到達這裡,時間緊迫,我們一定要快。」李吳山扯著嗓子高聲大喊:「今日我們失去的,將來一定會拿回來,我發誓一定做到。你們有信心嗎?」
復國之重任,家園的存毀,全在這一念之間。
台下的兩千多健卒早已做過充分動員,一個個熱血上腦胸中血沸,使勁兒的用大扎槍敲打著地面,形成一股怒海狂潮般的節奏
「兵威之盛,士氣之雄,從未見過,看來光復我煌煌大明將自今日始!」那些個侍衛和文官們早已被眼前的激昂場面激的心潮澎湃,信心也隨之高漲起來。全都覺得憑藉這兩千多人馬就能夠力挽狂瀾再現大明輝煌。
連程園畢等「外臣」也開始跟著士兵們的節奏高聲呼喊著。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只要路恭行微微皺眉。
李吳山說的這一番話在情在理,一點毛病都挑不出來,只是似乎存在那麼一點點的不妥:自始至終,李吳山都沒有說過一句要效忠於太子的話語,根本就是提都沒有提過,而是反反覆復的說要效忠於崇禎皇帝。
大旗軍本是崇禎皇帝允許建立的,效忠於他看似完全合理,但卻有點兒不正常:因為崇禎皇帝早已大行殉國死社稷了。
效忠於一個早就死了的皇帝,這就是等於沒有效忠的對象嘛!
為何李吳山沒有把這份忠臣報效的心思從已故的崇禎皇帝轉移到太子身上來呢?
就眼下這個形勢,太子就是大明,難道李吳山不明白這個道理?
雖然已隱隱的感覺到了一點什麼,但此情此景真的不好在這種細枝末節的問題上做過多糾結,只能理解成李吳山依舊心懷故主。
李吳山一直都宣誓對崇禎皇帝效忠,這有錯嗎?
當然沒錯,一點錯都沒有,畢竟在正式登基之前,太子依舊是太子!
越來越高亢的呼喊聲中,建軍儀式已到了最高潮,席捲在天地之間的吶喊聲彷彿滾滾驚雷,一面玄黃的三角大旗高高飄揚,在越來越炙烈的陽光下熠熠生輝,所有人都熱血沸騰,只有一個人例外。
站立在遠處人群中的崔耀祖根本就不算是大旗軍的正式成員,連穿上那身黑色制服的資格都沒有。
這個閹黨餘孽始終站在遠處冷眼旁觀,就好像是個很懂行的戲迷正在觀賞一出精彩大戲,雖然看的很認真卻從未把真心投入進去,反而在心中暗暗評論:
「李吳山這小子,演技真的很不錯,一副孤忠之臣的扮相,說著慷慨激昂的台詞,連我這樣的老戲迷都差一點要相信了。」
「什麼狗屁的煌煌大明,明明已經咽下最後一口氣,就差釘死棺材上的最後一顆釘子埋進墳墓了,還在這裡詐屍,真的很沒有意思。」
「從來就沒有千秋百代的王朝,更沒有永不衰敗的帝國,朱氏先祖開創的煌煌大明已經到了退場的時候,還在這兒吆五喝六的不肯下去。這些個笨蛋還把李吳山當做是拯救大明朝的忠臣,卻不知他早已披上了大明的虎皮給自己打算了。」
所謂的大明忠臣,所謂的復國重任,不過是被李吳山高高挑起的幌子罷了,至於他葫蘆里賣的是什麼葯,崔耀祖覺得自己很清楚。
只要李吳山羽翼豐滿,只要時機合適,李吳山就一定會把「大明朝」的外衣扯下來。
王朝更替江山易主本就是最常見的事兒,當年的朱洪武也沒有把江山還給趙宋,憑什麼李吳山就給朱家賣命?
自從聽說了「十八孩兒掌神兵,泥潭之中出大鯨」的讖言之後,崔耀祖就很清楚的知道李吳山不是大明的忠臣,而是亂世梟雄。
崔耀祖敢拿自己的眼珠子打賭,李吳山一定會成為大明版的曹孟德。
至於事實究竟是什麼樣子,就至於交給時間去檢驗了!
大旗軍已經成立,用不了多久,答案就會出來了。
對此,對大明朝沒有絲毫忠誠和留戀的崔耀祖始終堅定的相信自己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