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七章 「資敵」
日本人發動進攻時會選擇目標,可老天爺不會。中原大地一片焦土,國統區十室九空、淪陷區餓殍遍野,八路軍太行、太岳、冀南、冀魯豫等幾個根據地同樣沒能倖免,欠收已成常態,絕收的地方亦不在少數。
相對於河南省府近乎作壁上觀似的救災,八路軍的反應明顯要迅速、有效的多。
早在七月初,中原八路軍各部就收到緊急訓令,要求他們幫助根據地的老百姓迅速補種雜糧。七月中旬,趁著太行北部普降暴雨的機會,部隊及時幫著災民們搶種了一批蔬菜。秋收以後,災情依舊沒有得到緩解,幾個根據地直接宣布開始減免公糧和公款、發放救濟貸款,有些災情嚴重的地方,部隊還收到了不得與災民爭食野菜、樹皮的命令。
可是八路軍的家底畢竟單薄的很,各個根據地也不是什麼富裕所在,即使部隊把嘴巴都紮起來,也救不了那些嗷嗷待哺的災民……
表叔是九月底轉來的求助電報,那邊希望陝州方面設法籌集一批糧食運到根據地去,而且是多多益善。
這是大事!曹二寶跟趙誠知會了一聲,當天就給了表叔一筆款子,讓他先在靠根據地相對較近的山西西部(災情較輕,減產不到三成)弄些糧食應急。沒法子,陝州這邊的糧食確實很充足,可是運輸車輛不好籌措,家裡的卡車多半都去了雲南,剩下的那些也都有用場。要是光憑著表叔名下的三十多輛大車,怕是等到猴年馬月也沒法把足夠的糧食運回根據地去。再者就是運輸糧食時的各種細節性問題,沿途的災民、土匪、地方勢力、日偽軍,都有可能導致整個計劃功虧一簣,因此必須預先謀划仔細。
曹二寶和表叔商量了一整夜,最終決定把運糧計劃分解成三個部分,雖然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但是至少能夠規避中途遇到的絕大部分風險。
首先要將需要運往災區的原糧做成炒麵,最大限度提高運輸工作的效率;然後在糧食口袋上統一貼上軍需物資的封條,雇傭民間的木炭卡車運到鄭州以北的幾個小渡口,避免在通關過卡時被沒完沒了的盤查;最後是在黃河北岸渡口至根據地的運輸上,表叔的人只負責把糧食運進山區的倉庫,剩下的運輸工作都由根據地自行完成。
計劃原本運轉的還算順利,先後運到黃河北岸的糧食達到了五十萬斤。可是,隨著陝州街頭一聲槍響,表叔隱約感覺到,運輸車隊在路上遇到的麻煩似乎越來越多了。
趙誠也是一頭霧水,起初還以為是軍統或者中統的人在搗鬼,幾經打聽才知道,原來是有位大人物盯上了陝州往「豫北淪陷區走私糧食」的生意。
入夏以後,國統區的糧價越來越貴,淪陷區的糧價也是一日三漲,七月下旬,每斗小麥的價格就突破了80元(法幣)大關。
這幾年,日軍為達到以戰養戰的目的,不斷強迫老百姓種植棉花和煙土,淪陷區的糧食種植面積急劇下降,根據偽華北政務委員會的調查報告顯示,華北絕大部分淪陷區的糧食種植面積較戰前已經減少了10~15%。加上日軍為保護交通線,在鐵路、公路兩側修築護路溝、封鎖牆,生生把近十二、三萬平方里耕地變成了蛇鼠蟲蟻的家園。大災一來,河北淪陷區的糧食產量較戰前普遍下降了北三至四成,新鄉、北平、天津等地糧食產量較戰前下降的幅度達到了50%左右。
收成少了,日軍的糧食徵收數量非但沒有減少,反而翻番打滾似的在往上漲,各地征糧數額普遍在總出產的六成五至八成六。用日本人自己的話說,南洋用兵要糧食、養活日本國內的老百姓要糧食、供應淪陷區日本「移民」要糧食,華北的日本駐軍和偽軍更是糧食消耗的大戶,光是那五萬兩千匹軍馬的消耗就天文數字。
徵稅,強搶!只要老百姓稍有反抗,不是下大獄,就是被當成反滿抗日分子給當場殺死。有時日本人也會文明一些,比如用近乎廢紙的軍票和聯銀券進行「徵購」。
根據統計,湖北等地小麥平均收購價僅有市價的三成,大麥、大豆、豌豆的平均收購價大約是市價的四成五。河南開封、新鄉、淮陽等地因為距離國統區較近,為吸引國統區的糧食外流,小麥收購價要略高些,每斗糧食的收購價約法幣121元(約洛陽等地徵購價的2倍),可是日本人出售給災區百姓的價格卻高達每斗218.8元(約洛陽同時期市價的2.6倍)。
農民們交完稅以後,所剩的那點糧食根本不夠活命,只得再去高價買糧食糊口。一來二去,淪陷區的糧價猶如脫韁的野馬,越來越高!
不少「聰明人」頓時看到了其中的商機,他們把大批的糧食物資運到淪陷區販賣,回程時再帶些五金、手錶、煙土之類的奢侈品,一來一回就是成倍的利潤。
倒騰這種「外貿生意」的人很多,官商軍民都有。小門小戶的行動被民間稱為跑單幫,多是為了弄些錢貼補家用,了不起一次幾十斤糧食而已;商戶的能量倒是大一些,可是因為路上卡點多,糧食賺頭小,運到淪陷區的多是桐油、豬鬃之類的管製品。至於官面上的人,即賣利潤高的管製品,又賣利潤相對較薄的大宗商品。除去一部分人是出於因公搶購汽油、五金、棉紗等軍需物資的需要,絕大多數達官貴人,純粹只是為了賺錢滿足自己的私慾而已。
保安旅往黃河北岸運糧,事情雖然做的還算隱秘,可是動輒幾十輛卡車組成的車隊依舊瞞不過有心人。趙誠不打算去澄清這種誤會,他和曹二寶暗中商量了一下,決定「將錯就錯」,把洛陽的糧食生意重新恢復起來。一來可以為運糧到太行山的行動打掩護,這第二么,從那些富戶頭上弄點錢,為賑災活動增加一些經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