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這個牆角必須挖
“大人莫非認識我那族兄?”宋慶見公孫翊一口呼出族兄的名諱,也是一臉的訝異。
“你族兄真叫宋獻策?精通術數道學?”這下公孫翊是真激動了,要說明末那個人物最具有傳奇神采,那宋獻策無疑是榜上有名的。
作為李自成手下的頭號軍師,宋獻策還真得算得上是算無遺策,為闖王李自成打下京城可謂立下汗馬功勞,可惜最後李自成進了北京城就迷失了雙眼,過上紙醉金迷的生活,最終鬧得國破家亡,成為曆史上的民族罪人。
“大人既然不認識我族兄,為何對他這般了解?”宋慶卻是肯定的點點頭,再次證實他的族兄就是宋獻策。
“這個不重要,你可知道他現今在哪裏?”公孫翊稍微平複了一下激動的心情,起身詢問道。
“這個小民真不太清楚,說起來上次見到族兄還是一年以前,此次我會回來伸冤,說起來還真是受了族兄的點撥的,他一年前曾經給我算過一卦,說是我家的冤屈一年之後會出現轉機,這也是小民返回永城伸冤的原因。”宋慶搖了搖頭,說出的話卻讓公孫翊大失所望。
“不過,我知道我族兄在杞縣有一個知己朋友叫李岩,這個人在杞縣頗有名望,大家都喊他李公子,若是大人想見我族兄,可以找那個李岩打聽一番,也許知道我族兄的下落。”
隨後宋慶說出的話,卻是再次引出一個明末名人李岩,說起這個李岩,無疑也是個傳奇人物,尤其是他跟紅娘子故事,更是一段佳話。
說起李岩公孫翊卻不由有些想起自己那些紅顏知己,不知不覺他已經離開金陵四個多月,也不知道柳如是,李香君、董小宛、卞玉京四女過的如何,還有在濟州邂逅的紅娘子霍璿,他還真有些擔心紅娘子這個女俠能不能與諸女和平相處。
還有自己那個小妹趙靈兒,自己可是答應過她會第一時間與她團聚的,現在自己算是食言了,隻怕這小丫頭一定氣得不行。
另外還有自己名義上的未婚妻顏嵐,也不知道她與表哥李武合作的怎麽樣,海上貿易之路有沒有打開,這海上貿易雖然利潤高昂,但同樣風險也巨大,想想她一個女子還真是不容易。
說起來公孫翊先前派外甥謝成回老家托運紅薯玉米等種子來永城,何嚐不是為了互通消息,畢竟這個時代信箋互通實在不便,加上之前他又沒有固定居所,所以彼此就像斷了聯係似得。
謝成返回新城走的路線正是公孫翊進京路線,他們從運河而下,先到金陵,然後沿長江而上,在柴桑渡口入贛江進入洪都,然後走陸路返回新城老家,這一路下來最快也要一個月。
如今算起來,謝成他們一行差不多也該回到新城了。而算起來公孫翊離開老家,已經超過半年,夜裏有時候他難免有些想念父母以及疼愛自己的奶奶以及幾個姐姐,家對於漢人來說就是根,一旦遠離,就會倍加思念。
但這個時候公孫翊即便再想念家人,以及他的那幾位紅顏知己,也不可能抽身離去,作為一個知縣,他可不能擅離職守的,再沒有上諭命令之下,知縣在任期間,甚至連出縣城都是不被允許的。
搖了搖頭的公孫翊,把腦海中的雜念摒棄,道:“宋公子,能否勞煩你跑一趟杞縣,幫我捎封信給另兄與李公子,就說本縣願意掃榻相迎。”
“能夠為大人效勞,那是小民的福分,隻是小民擔心完不成大人的任務,讓大人失望,那就是小人的罪過了。”宋慶想了想,卻有些遲疑的說道:“我那族兄放蕩不羈,而那李公子才華橫溢,都不是那種召之即來之人,大人為何非要見他們呢?”
“看來你還是頗有識人之明,咱們這樣辦,你想方設法引導另兄回鄉祭祖,若是實在不成,你就先拖住他。我這邊安排一個人跟你一起去杞縣,若是宋先生不願意回鄉,你讓跟隨你的人立刻回報與我,我親自趕過去麵見兩位先生如何?”說起來永城距離杞縣並不遠,來回快馬加鞭也就三天足夠來回,目前永城新政已經有序開展,他這個知縣悄悄離開三天並不會影響局勢。
“大人既然這般說了,小民這就立刻動身,定然不負大人所托。”宋慶雖然不明白公孫翊為何一定要見自己的族兄,但見他鄭重托付,自是不敢怠慢。
“你回去準備一下,我待會讓一名叫王小牛隨從牽馬過去找你。”公孫翊目送宋慶離開後,隨即讓人把王小牛喊到堂前,囑咐了他幾句,並且給了他二十兩銀子作為盤纏,讓他護送宋慶去杞縣。
“卑職告辭。”王小牛是這次公孫翊任命的鄉教頭,這個人學過幾年弓馬騎射,而且他老家還是是開封那邊的,十年前才逃荒到永城的,所以這個人對周邊州縣地域還算熟悉,而且這個人腿腳利索,能說會道,是個跑腿辦事好手。
公孫翊之前沒有尋找宋獻策和李岩,主要是因為不知道二人下落,如今既然知道了,怎麽也得盡力拉攏一把,這樣的人才跟了李自成,那隻會禍害大明根基,對漢人可沒有半點好處。
所以這個牆角他必須挖,甚至他已經打定主意,這兩個家夥要是不識相,他就讓錦衣衛出手,直接把二人給抓起來,判個造反的罪名給宰了,也不能便宜李自成這個家夥。
這邊宋慶與王小牛快馬加鞭,不日就趕到杞縣,說來也巧,李岩年前也去京城,參加了今科的京試,但卻不料再次名落孫山,這不兩個前他才回到老家,在老母的要求下,已經老大不小的他,在本月十六日正式迎娶縣裏豪門湯家之女為妻。
作為李岩的知己好友,宋獻策特意從外地返回杞縣,參加李岩的婚禮,並且在杞縣短暫的盤桓了起來。
李家後院天井涼亭之內,李岩與宋獻策一邊對弈,一邊聊起了分別後的所見所聞。
“賢弟,此番進京趕考有何感想?”宋獻策微微一笑,看著李岩。
“腐朽不堪,大明朝堂之上都是一群腐儒罷了……”李岩想起自己已經多次名落孫山的經曆,已經徹底的對科舉之路死心了。他自問自己的文章針對時弊,無疑皆是利國利民的舉措,可卻無人識貨,自是倍感心寒。
“哈哈,賢弟的文采見識,為兄豈會不知?正如為兄先前所言,朝廷那些庸吏,隻知道循規蹈矩,那容得你這般激進之人,所以像你這般名落孫山,為兄反倒覺得正常。”宋獻策朗聲一笑,笑聲真誠的他,自然沒有嘲諷李岩之意。
“算了不說也罷,宋兄倒是給我說說,如今中原情況怎麽樣了,朝廷有沒有能力掃滅義軍?”李岩落下一子,關心的問起中原的叛軍局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