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封官掛印守喪禮
五月的徐州府已經進入初夏之季,豐收年景之時,百姓早已經家家戶戶忙著收割冬小麥,然由於今春的長期幹旱,導致不少田裏幹枯而顆粒無收。
這日公孫翊在銅山縣內,向百姓推廣種植番薯土豆等農作物時,卻遭到不少百姓的反對,一些愚昧的鄉紳甚至認為這是害民之舉。
“本府就知道鄉親們會有顧慮,為了給大家解惑,大家可以親眼見識一下土豆、番薯、玉米煮熟後的口感,看看是不是在災禍之年可以飽腹,如果本府今日所做所言有半點假話,本府願意以死謝罪。”麵對百姓的質疑,公孫翊一番陳詞之後,隨即命軍士把土豆、番薯玉米投入炭火中進行燜烤,並且還在百姓之中選了幾個代表,親手進行燜烤。
一炷香時間過後,當中炭火堆中取出來的土豆、番薯、玉米散發出陣陣誘人香味之時,百姓們驚奇之下,紛紛進行了嚐試。
“好吃,好吃……”從未吃過烤番薯、土豆、玉米的百姓們紛紛喊了起來。
“本府可以明確的告訴你們,這些莊稼都可以種植在旱地之中,伺候好了畝產最少三石以上,甚至可以達到八石都不是問題,這可是爾等災年之中活命的根本,現在願意試種的,可以來我這裏領取種子。”公孫翊在看到百姓反響不錯之後,當即揚聲喊了起來。
現場足有上千名百姓,公孫翊帶來的好幾車種子,足有一千多斤,很快就被一搶而空。眼看著這情況,銅山知縣黃耳鼎不由進言道:“大人,這般愚民隻怕拿了大人的種子回去就當著口糧吃了,大人此舉實為不智也。”
“黃大人所言也許不假,但本府相信也不是所有百姓皆為把種子吃了,哪怕隻有一戶人家種植了,那本府今日之舉,也算是成功了。要知道百姓們雖然有愚昧者,但他們也是最務實的,隻要嚐到新農種子的豐收,來年他們就會自發種植了。”公孫翊雖然不是什麽聖人,但在他眼裏百姓就是根本,若是一個官員連子民都不愛戴,這個父母官也就沒有必要當下去了。
麵對公孫翊的不滿的眼神,黃耳鼎訕訕一笑:“大人說的是,下官失言了。”
“舅舅,老家來人捎來了信箋,說是十萬火急,請你速看。”就在公孫翊準備打道回府之時,卻見謝成飛馬衝了過來,臨到跟前他一個翻身,敏捷的落下馬背把一封信箋遞到了公孫翊手中。
“翊哥兒,祖母病危,盼你早歸,期盼見你最後一麵,父:季寫於四月初七。”信的內容很短,但卻透著萬分的急迫,以及祖母濃濃的期盼之意。
“立刻回府。”公孫翊沒有絲毫遲疑,當即翻身上了馬背,飛奔向府衙方向。此刻的公孫翊恨不得插上雙翼,飛奔向新城老家。看到父親公孫季的這封家書,他不由回想起了前世的遺憾,當時他也是再外地,養育他長大的祖母突然病逝,以至於沒能見上最後一麵,從而成了他心中永遠的一道傷痛。
“舅舅,舅舅家裏發生什麽事情了?”飛馬跟了上來的謝成,見到一向從容淡定的舅舅一臉急迫,頓時著急的追問了起來。
“祖母病危,你姥爺讓我回去見最後一麵。”公孫翊深吸一口氣,強撐著發酸的雙眸回道。
“啊,那還等什麽,咱們得回家,回家啊。”謝成頓時著急的喊了起來。
然而不巧的是公孫翊前腳剛進家門,司禮監傳旨的太監這時也趕到了府衙,麵對聖旨,公孫翊即便心裏再急,此刻也不得不盛裝而出,在府衙大堂跪迎聖旨。
“奉,天承運,皇帝誥曰:旌表賢賞為朝立下蓋世之功……特擢升為光祿寺卿,為表彰其功績,特賞假期一月……”
聽完這道聖旨,公孫翊都有些發蒙了,但他還是磕頭謝恩道:“臣,領旨謝恩。”
接著傳旨的太監還宣讀了一封詔書,那就是對招安的王巨等人的封賞,封王巨為淮安衛所正四品指揮僉事,夏魁元、容坦、李赦鬥、相朝雷四人封為從六品百戶,各賞銀百兩。
除了王巨明確了職務和去向,夏魁元、容坦、李赦鬥三人僅僅隻是封了百戶官職,卻沒有明確去向,也就是說三人的官職都是虛職,不過可以領取到俸祿,但卻是無職無權。
像這樣虛職官職在大明並不是什麽特例,說起來也是正常現象,很多蔭官都是如此,像這樣情況的,隻能自己找門路任職。
“公公,皇上可有說何人接替本官職務?”公孫翊雖然驚異皇帝為何做出如此決定,但很快他就恢複了平靜,在送傳旨太監出門之時,他特意讓人送了一百兩銀子上去。
“公孫大人也不是外人,我阿爺可是交代了小的,叫咱不許在大人麵前擺譜呢。”傳旨的太監是個二十多歲的年輕太監,說話尖聲尖氣,長得白白淨淨的一副好皮囊,他口中的阿爺自然是司禮監秉筆太監王承恩。
“不瞞大人,據說新入閣的周大人推薦河南總兵劉澤清接替大人職位呢。”小太監緊接著又神神秘秘說了句,便邁步跨出了門檻。
“多謝公公。”公孫翊這才返回府衙內堂,此刻宋獻策早已經在等候他。
“三弟,看來你這是樹大招風了,皇帝對你起了猜忌之心。”宋獻策隨手放下公孫翊遞來的聖旨,接著道:“光祿寺卿曆來都是一些飽學之士,以及年老體衰的老臣擔任,皇帝讓你去擔任光祿寺卿一職,這是對你明升暗降,手段實在不甚光彩。”
“大哥,我已經決定辭去官職返回老家看望祖母和父母,看來暫時隻能委屈你前去永城州暫住一些時日。”公孫翊經過短暫的沉思之後,心中已然做出了決定。
“以退為進,倒不失為一計,如此甚好。咱們兄弟之間無需客氣,正好我也想念你二哥,能夠去永城州與他住一段時日,我這把老骨頭也可以輕鬆一下咯。”宋獻策自然明白公孫翊並非真的要辭官,所以他自是很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