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安州攻防戰(1)
平安道作為李朝王國北方重鎮,原本常駐兵馬達到一萬人馬。
但經過後金征伐李朝王國之戰,李朝國立消耗巨大,為減輕龐大的軍費開支,安州的駐軍消減三千。
此次李朝為經略集安鎮,開拓北方之地,舉國征調十萬大軍出征,各道各抽調三千兵馬出征,導致安州城的常駐兵力,由七千人馬再次縮減至四千人。
李朝王國之所以能夠長期在泱泱華夏邊陲長存,這個他們這個民族奴性分不開關係。
在大明近三百年曆史中,李朝王國自始至終都是藩臣自居。
就連每次王位更迭,都必須請示大明天子,隻有得到大明皇帝賜予的王袍,冠冕,他們的王位才算是正式合法。
每年更是如數上貢,對大明事必躬親。
以至於成祖朱棣,都不好意思對其下毒手。
畢竟如此恭順的小弟,留著也不錯。要知道在蒙古元朝時代,高麗棒子每年就送美人入朝和親維護國家的安穩。
曆史上元朝有名的奇皇後,就是高麗棒子貴女。
而大明時期,基本上每個皇帝後宮,都有高麗的貴女入宮。
高麗國恭順上貢,送女人財物,這是其得以長存的原因之一。
另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高麗地勢狹窄,人口和土地都相對貧瘠,加上氣候寒冷,山地眾多,形同雞肋。
這也是蒙元和大明都沒有看上這塊土地的原因。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在華夏幾千年的曆史長河中,高麗從來都沒有真正跨過鴨綠江。
麵對一個積弱,貧窮卻又恭順的小國,華夏的各朝皇帝自是看不上這點版圖。
但公孫翊是個穿越者,李朝半島在這個時代,確實對於大明威脅不大,但隨著曆史和時代的變化,這塊半島之地,戰略地位也是日漸上升。
拿下李朝王國這塊土地,對於大明來說,也許國力並沒有多大的提升,但將來的意義卻十分重大。
這也是公孫翊寧願耗盡國力,也要征服李朝王國的原因。
拿下李朝王國,也許會損耗一年或者數年的國力,但未來一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內,李朝王國這塊土地,就會成為華夏北方另外一座重鎮。
李朝半島豐富的海洋資源,以及世界戰略位置,都會讓華夏在未來的世界占據更重要的地位。
這一點,當代的古人看不到,因為他們受限與當今的世界觀,而公孫翊則不同。
其次,此時的李朝王朝,經曆過後金的幾次征伐盤剝,也是曆史上最積弱的時期,這個時候顯然是最佳征服這個國家的時候。
公孫翊也根本不用擔心,無法占領這個國家。
因為此時的漢人人口,已經上升到上億的基數,占領李朝半島之後,公孫翊隻需要從國內遷移一百萬人口過來。
不出二十年,李朝王國的人口就會被漢民族同化,徹底融合成為大漢的子民。
這點公孫翊有絕對的信心,大漢民族絕對是當今世上包容性最大的民族。
曆史上北方草原無數的種族,在經過漢人同化之後,最終都徹底融合成為漢人的血統。
“主公,根據我們抓到的城中百姓審問口供,基本可以確認安州城中的兵馬不會超過五千。”大軍在安州城外剛立下營寨,安州城內的情況,就基本被明軍掌握。
此時前來匯報情況的正是李成棟,作為護國軍前營主將,他所統率的前營,每到一個地方,負責的主要就是這一塊任務。
“老辦法,大軍圍城,明早炮營向安州發起轟炸,一舉拿下安州。”目前公孫翊手中有紅夷大炮這樣的工程利器,自是不在乎強攻城池。
“班達海,你立即向城內射出勸降書信,告訴城內守將,明早太陽升起時,打開城門投降,秋毫無犯。”
“倘若抵抗,大軍攻破城池,屠城!”
李成棟退下之後,公孫翊對立下帳下的班達海吩咐道。
“末將領命。”班達海沉聲而去。
公孫翊這一招叫攻心戰,當年蒙古鐵騎橫掃西亞諸國,就是用的這個辦法。
這一招攻心戰,看似簡單粗暴,但實際上卻是十分有效果。
因為一旦守軍發現根本無法抵抗時,他們就會心存怯意,也能減輕他們的抵抗之心。
畢竟誰都想活著,尤其是在絕境的時候,他們的求生欲望就更強。
相反,若是逼得太緊,守軍明知沒有活路的情況下,就會拚死抵抗。
所以開戰之前,勸降警告看似無用之功,但隻要幾次戰鬥下來,後麵城池的守將在發現抵抗必死,投降可以活的情況下,大部分之人會選擇投降保命。
安州城頭上,守城的戰士將領在看到城下的明軍射上城頭勸降書信時,雖然沒有乖乖的開城投降,但心中堅守的意誌卻多少產生了一些動搖。
安州城主將林慶業,在收到下麵軍士送來的勸降書時,眉頭也不由皺了起來。
“林大人,怎麽辦?是否要回複明軍?”左兵使徐由申建林慶業不吭聲,有些焦急的問道。
“樸大人,你怎麽看?”林慶業並沒有做出答複,而是看向安州通判樸知誡問道。
“明軍的給的時間很短了。如今看來,很顯然明軍的主力是從鴨綠江對岸的鳳凰城來的,而集安鎮的明軍不過是一支偏師。”
“安州過去就是我朝的陪都平城,平城如今同樣防守空虛,若是讓明軍輕易拿下安州,明軍不日即可下平城。”
“如此不出半個月,明軍勢必進入都城開城城下,如此我朝將有亡國之危啊。”
樸知誡沉吟之餘,繼續道:“下官以為可以派出使臣出城,前往明軍探聽虛實,陳述安州十萬百姓,需要三天時間籌備告知,方可開城投降,請求明軍寬限三日。”
“如此,咱們即可多拖延幾天,也能讓平城、開城的王上早點備戰,若再能夠多堅持數日,說不定北部的援軍也能回撤支援,如此安州尚有一線生機。”
“此計倒不是為一條妙計,隻是出使明軍大營,這事風險甚大,誰願甘冒此險?”林慶業身為主將,就算他願意去,眾將也不可能讓他去冒險。
“此計既然是下官提出的,下官願往。”樸知誡雖然是文官出身,但卻頗具膽略謀略,此時自是當仁不讓的請纓道。
“那就拜托樸大人了。”林慶業想想這事手下那些武夫肯定處理不好,遂點頭表示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