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7章 人生如水
將自身當成此地一個過客的三生,完全是隨性行事,並未保持低調,也沒有刻意隱藏自身的意圖,自然導致他被某些人所注意到。
東山國這種魚龍混雜,列強集中的國度,商業繁華的同時,自然而言催生了很多情報交易。
開放的環境,自由的貿易,讓這裡的人可以較為輕鬆經營一個屬於自己的封閉小圈子,東山國自身無力管轄,其它人無權去管。
類似三生這種行事特立獨行,讓人看不清來路跟目的之輩,自然是各大勢力關注的焦點。
當然,不同勢力擁有不同的關注焦點,有些志向高遠之輩,思索的是如何為己身招攬人才,結交盟友。至於那些佔據最大份額的既得利益者,思考則是將所有潛在的威脅都扼殺在搖籃中,讓自身的地位更加穩固。
只是三生對這一切都毫無興趣,等到石思川回歸,將購置的衣衫跟居所的地點告訴他,他轉身就進入了人流,七轉八拐成功擺脫了所有人的視線,神不知鬼不覺的溜出城,施展極速找到一片遠離人煙的荒山,憑藉一身渾厚的靈氣,直接在隱秘處造出一方窯洞,又找到藤蔓類植物栽種在洞口,用稀釋無數倍的靈液灌溉,將洞口完全遮住,連他自身不用心都發現不了異樣后,才掀開鑽了進去。
自發跡以來就背負懷璧其罪的三生,深諳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機事不密則成害的道理。
讓石思川幫忙租賃住所,只是他釋放的一個煙霧彈而已。
若他突然憑空消失,躲在暗中之人勢必會增大搜索力度,導致不可控的結果。
只要他留下一個具體的住所,對方沒有發現他的蹤跡,大多也會選擇守株待兔在那裡等待。
三生在山體上開鑿出的窯洞,大約有十平方米,雖不闊綽,卻也足以在短時間內滿足他的需求。
將收納石中的被褥取出來,厚厚鋪上一層,將白狐輕輕放上去,確定其沒有任何異樣之後,奔波良久的三生,才面向洞口盤膝坐下,陷入了假寐跟入定中。
自天谷國離開之後,他誤入不毛之地,在那裡足足耽誤一月有餘,之後又倉促趕路,壓根就沒有好好休息過。
現在他正好借著等待空間石的時間,消化一下尚夢飛傳遞來的消息,順便將自身調理一下,待恢復到最佳狀態之後,爭取早日跨入完美之體凝氣境的大成境界。
唯有兩件事對三生來說不可停,首當其衝的便是回家的步伐,其次便是自身修為的提升。
靈隱村或者說是中土世界有他所有牽挂,更有諸多他願意用生命去守護的人跟物,那即是寄託他夢想所在,又是支撐他奮鬥不息的動力。
世界太危險,我們必須變得強大起來,這樣才能夠保護自己跟自己所愛。
三生深知,以他現在的修為跟實力,面對凌峰山,三鼎,以及更加神秘的鏡湖,壓根什麼都做不了。
不是他資質太差,也不是不夠努力,奈何他的對手太過於強大。,
單憑他這個踏上修道之路還不足三年的小修士,不管有多少資源跟機遇,妄圖去挑戰擁有數千乃至上萬年歷史的龐然大物,無疑是蚍蜉撼樹不自量力。
歷史跟奇迹似巍峨山峰一般,矗立在每個人的心田。
有些人只會望而生畏,自覺不如古人,繼而畏首畏尾,庸庸碌碌過完一生。
某些極少數人,卻會將所有的一切都當成等待被征服的山峰,縱然道路崎嶇,荊棘遍布,依然不能夠阻止他們的步伐。
前者是絕大多數人的寫照,後者不少摔得頭破血流,粉身碎骨,淪為無數人的笑料,卻依然有極少數人成功登頂,譜寫出全新的篇章。
在歷史的長河中,大多數人都是隨波逐流的河水,卻依然有不少逆流而上的魚餌。
水兒最終都會去留無聲,唯有魚兒才是真正歷史的締造者。
本欲做水的三生,因為骨子裡的不甘跟執念化為魚兒,並在成龍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經歷連番波折的三生,至今未曾喘息過,此次意外閉關,讓他這段時間的成長開始沉澱,時長遠遠超過了他的預期。
自凌峰山逃至天谷國邊境,又經歷了靈境之地靈氣灌體威壓,三生自身內的靈氣儲備,早就是同境修士的數十倍,這也正是他對抗一般化神境修士跟天道子的依仗。
只是限於他完美之體的艱難,自身摸索出來的十二副月圖一直無法完全凝聚,導致他一直卡凝氣境初期的巔峰,無法達到周身經脈自成大循環的大成境。
藉由跟天道子的宿命之爭,三生最大的收穫看似是那些靈石跟法寶,實則此戰無形之中,讓他己身的氣勢直接攀頂。
擊潰天道子自信的同時,原屬於對方的氣運,直接遊離開來依附在三生身上,讓他一躍成為化神境之下的第一修士。
一般人若有此種造化,氣勢勢必會如日中天,無人可及,走到那裡都會自行牽動所有人的心。
一如天道子在凌峰山,又像是淳于雁在趙家閣。
此等氣魄跟異象,並未在三生身上浮現,並非他資質不夠,也不因他修為低下,只因他的心境於前者完全不同。
所有的自信跟氣勢,都是建立自身比對比對象更強的前提下。
這個對比對象,可以是周遭的同齡人,亦可是天下的同境人,只要自身可以一騎絕塵,自然而然就擁有了攝人的氣魄。
所謂的氣勢跟氣魄,只不過是依仗大於自信而已。
三生之所以顯得並不出彩,只因他的對比對象是南宮強人,是凌峰山,是三鼎,乃至於是剛剛得知的鏡湖。
縱然他絕不妄自菲薄,在這些勢力面前,暫時也提不起任何自信。
一個人若連自信都沒有,又如何讓天地氣運附加己身,彰顯出與眾不同的異象。
人生好像一杯水,所有人都可一眼看出你沉澱出了什麼,卻唯有品嘗過的人,才會懂得你蘊含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