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8章 麵臨的困難
昌達集團的實體製造業板塊,三四年前就已進入平穩運行期,由昌達集團控股的上市公司,其主要業務養老事業現在正按計劃進行有序擴張。關雲天認為,在企業處於相對穩定的階段,應該把著力點放在提升企業的科技實力上。
關雲天早就認識到企業科技實力的重要性,為此,四五年前專門投資建設了五千多平方米的技術中心,還花重金從國有大型科研機構挖來了畢業於985大學的材料學博士童偉。
童博士到了昌達集團出任技術中心主任,在他帶領下開發了廢舊動力蓄電池的回收處理技術,但是除此之外,技術中心這幾年就再也沒有開展像樣的科研開發活動,不僅使大量資源處於閑置狀態,也浪費了童博士這樣的高技術人才。雖然兩年多前把童博士提拔為集團公司技術總監,但那畢竟不是引進人才的初衷。
關雲天是個執著的人,當年在昌達集團初具規模後,他就立誌做一家百年企業,所以,他排除幹擾,引進人才,將完全屬於自己的昌達集團進行股份製改造,使之成為一家具有現代治理結構的股份製企業。
現在的昌達集團在各方麵都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關雲天覺得應該在科技創新方麵有所作為,但他畢竟不是這方麵專家,不知道創新著力點應該放在何處。
通過這番交談,關雲天知道了昌達集團科技創新的方向,但仔細分析後才發現,要實施科技創新,企業麵臨的困難也不少。
幸好,昌達集團資金充足,這足以保證科技創新所需的資金投入,而這正是許多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所缺乏的。
昌達集團現在麵臨的主要問題是缺乏創新人才,就確立的兩個創新方向而言,藥物研發的人才儲備幾乎為空白,新材料方麵稍微好一點,除了領軍人物童博士,技術中心還有若幹名骨幹,但他們隻是合格的實驗人員,並不具備獨立科研的能力,所以,新材料方麵的創新研發人才也是不夠的。
“顯而易見,昌達集團技術中心要想在新藥研發和新材料創新方麵有所作為,首要任務是解決人才問題,你們兩位認為應該如何吸引有關領域的人才,加盟創新團隊呢?”關雲天道。
葉佳怡想了想,首先說道:“如果要想馬上啟動技術創新,尤其是新藥研發方麵,一定要引進專家級人才,到位就能開展工作。昌達集團在福利待遇方麵可以滿足對方提出的要求,足以打動專家的心,就怕對方在大城市待慣了,不願到比較偏僻的地方工作,所以,我覺得開始階段,應該采用比較靈活的方式引進人才,不要拘泥於某種固定模式。”
“新材料方麵的產品創新,可以由我來牽頭,人才的引進暫時還沒那麽迫切,主要是新藥研發,的確應該先把人才問題解決好了再說。但是,在短時間內要想找到合適的創新帶頭人,又確實沒那麽容易,佳怡說的靈活方式引進人才,我認為是可行之舉,起碼開始階段很有現實意義。”童博士道。
“具體如何操作?最好從哪裏入手呢?”關雲天道。
對類似問題,葉佳怡似乎早有考慮,“說起來真不複雜,我覺得當初引進童偉的方式,就是一種不錯的參照。”
關雲天還記得當初的操作過程,“你是說先找一家藥品研發機構,跟對方合作開發新藥品,然後再根據情況,將主要研發人員吸引過來?”
“大概意思差不多,具體操作過程可能有些不一樣,但那都是次要的,可以隨機應變,關鍵要先找一家合適的藥品研發機構,既要有值得合作的新項目,又要
(本章未完,請翻頁)
有昌達集團感興趣的人才,特別是後者,恐怕不好遇。”葉佳怡道。
“是啊,值得合作的新項目可能比較好找,但項目的帶頭人既是專家級人才,又願意脫離體製,離開原單位,這恐怕就是小慨率事件了。”關雲天道。
“可不是嘛,專家們腦子裏雖然裝的都是現代化知識,但並不是所有人都像童偉這麽想得開,好多人在做決定時,還是被傳統觀念所左右,喜歡待在體製內,享受大城市的生活氛圍,盡管那裏機會不多,爭得頭破血流,也不願離開那樣的環境。”
作為曾經留學杜克大學的ba,職業生涯初期又在跨國公司做部門高管,葉佳怡二十年前就來到昌達集團,她的觀念才夠現代。
“佳怡說的這種情況在體製內確實普遍存在,但也有例外,比如某些技術人員科研水平足夠,也取得過一些成績,因為人際關係不好,最終沒能得到重用,鬱鬱寡歡不得誌,如果有合適的條件,他們還是願意跳出體製的。”童偉以前所供職的科研機構,這樣的情況就不鮮見。
“要找到這樣的人才雖然有難度,但也並菲沒有可能,好吧,咱們都關注一下這方麵情況,多跟類似科研機構接觸,選擇合作項目是一方麵,主要還是為了引進人才。”
企業不是科研院所,也不是大專院校,尤其像昌達集團這種股份製民營企業,即使名氣和規模再大,要想在企業內部搞科學研究或技術開發,所需的專業技術人員都隻能依靠自己解決。
科研開發不同於其他職業,既需要較高的理論基礎知識,又需要一定的經驗積累,這樣的人才即使從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的應屆碩士或博士畢業生中也難找到,畢竟他們缺乏足夠的實踐經驗。要想盡快開展創新研究,隻能付出成倍的代價,從有關單位挖牆腳,尋找現成的人才,因為開始階段他們還沒有形成人才的原始積累。
這樣的做法看上去好像有點不厚道,但現實情況逼得他們隻能如此,跟道德無關。
雖然關雲天並不分管實體製造業,但昌達集團現有的兩個醫藥項目都由他親自籌建,所以他跟醫藥行業的專業人士打過一些交道,盡管好長時間沒有聯係了,畢竟有過一麵之交,總比素不相識容易接觸。
五六年前,因為昌達集團的兩個醫藥產品的一些事宜,在朋友介紹下,關雲天曾跟省醫藥管理局計劃處的黃處長打過多次交道,但自那以後,他跟對方已有兩三年沒有聯係了。
關雲天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撥出了一個電話號碼,還不錯,雖然很久沒有聯係過,電話居然打通了,聽見對方接起來,關雲天試著問道:“你好!請問是黃處長辦公室嗎?”
“這裏是計劃處,但我不是黃處長。”
“對不起,打擾了。請問黃處長在哪個辦公室?”
“你還不知道嗎?看來你們很長時間沒有聯係了,黃處長去年升職了,他現在是醫藥管理局的副局長!”
關雲天略感吃驚,“哦,我還真沒聽說過這件事,請問你知道他現在辦公室的電話號碼嗎?”
“知道,你記錄一下吧。”
“謝謝!”
根據對方提供的號碼,關雲天撥了過去,電話倒是接通了,但提示音響到最後一聲,也沒人接聽。
過了十分鍾,關雲天再次撥打電話,任然無人接聽,他隻好耐著性子等待,直到第三次,電話終於有人接聽了,關雲天急切地問:“你好!請
(本章未完,請翻頁)
問是黃局長嗎?”
“對不起,黃副局長外出開會去了,我是這裏的工作人員。”
“真不湊巧,我有點急事想找黃局長了解一下情況,請問他哪天回來?”關雲天焦急地問。
“他出差昨天剛走,恐怕一個星期才能回來。”
“哎喲,這可怎麽辦呢?你能把他的手機號碼告訴我嗎?”關雲天十分著急的樣子。
“手機號碼,你不知道嗎?”對方好像有些疑惑。
“哦,我跟黃局長是工作關係,以前留下的聯係方式都是辦公室的電話。”關雲天解釋道。
對方釋然,報出了老黃的手機號碼。
既然外出開會,白天一定不便接聽電話,以關雲天的素養,他不可能大白天打電話打擾老黃。到了晚上九點左右,根據關雲天的經驗,他覺得老黃即使參加應酬,也應該回到賓館了,於是,他用手機跟老黃通話,對方很快接了起來,“喂,請問哪位?”聽上去說話很清晰,看來老黃並未喝醉。
“黃局,聽說你升任局長了,恭喜恭喜!”關雲天道。
“嗨,都一年多了,而且隻是個副局長,沒什麽。請問你是?”
“咱們好長時間沒見麵了,還記得昌達集團的關雲天嗎?”
“昌達集團?”老黃極力回憶著,“你說的是富源縣那個昌達集團吧?關雲天——,我想起來了,你是關總?哎喲,長時間不聯係,我差點想不起來了。”
“對,我就是昌達集團的關雲天。黃局,你升職了也不告訴我,應該給你道賀呀!”
“道賀就算了,怎麽樣,企業還好吧?我記得你們也在做藥品,現在業務開展還順利吧?”
“企業和藥品業務都發展的不錯,本該抽時間向你匯報,事情一多,忙起來就顧不上了,還請黃局海涵!”關雲天道。
“你是企業家,哪裏用得著向我匯報呀!今天打電話,你有什麽事兒嗎?”
“昌達集團想把藥品業務做強做大,我們打算在新藥研發方麵下些功夫,但我們對國內的藥品研發狀況不太熟悉,想跟你請教這方麵知識,聽說你正在外地出差,那就等你回來後再說吧,到時候我去省城拜訪你。”
“你們究竟想做新的藥品生產,還是想做新藥研發?”老黃雖然算不上醫藥專家,但也有副高職稱,他對企業的類似信息很感興趣。
“兩者都有,如果遇到好的新產品,我們願意投資實現產業化,將新產品推向市場,但我們的研發中心也想在新藥研發方麵做些努力。”關雲天道。
“看來你們已經有計劃了,具體打算怎麽做?”
“黃局,時間不早了,你又出差在外,這種事在電話裏說不清楚,還是等你回來後麵談吧,不打擾你休息了。”
“好,一個星期後你到局裏找我,咱們麵談。”
十天後,省醫藥管理局黃副局長辦公室,關雲天如約而至,兩人寒暄一番後,關雲天向老黃介紹了昌達集團技術中心在藥物創新方麵的打算,老黃聽得很專心,一個企業能有這樣的雄心壯誌,老黃感到很吃驚,“不說別的,你們能有這樣的想法,就很令人欽佩。”
“黃局,你認為在新藥研發方麵,咱們跟發達國家有多大差距?”
“我在醫藥行業工作多年,對該行業的全貌比較了解,但你這問題的答案不是幾句話說得清楚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