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5章 留傳說沈隆回歸
關羽和張飛現在也閑下來了,如今天下雖然仍有戰事,但也輪不到他們出手了,關興、張苞、關索等子侄輩足以獨當一面,他倆現在幾乎每天都泡在沈隆這兒。
要麼拉著沈隆喝酒,要麼操起青龍偃月刀、丈八蛇矛和沈隆去校場上比劃幾下,諸葛亮也時常到訪,詢問一些他對朝中大事的意見,劉備更是每日賞賜不斷,比關羽當年在曹操手下享受的「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豐厚多了。
沈隆要是想去哪兒玩也沒問題,除了劉備的後宮不方便去,這長安周邊什麼地方都能隨便逛,身邊還有一隊精銳時刻保護著,為得就是怕他一個人偷偷跑了。
「子豐,如今大漢百廢待興,實在是離不開你啊!你就再幫幫陛下吧!」關羽和張飛每日宴飲、比武之餘,也沒忘了勸說沈隆。
「如今天下英才輩出,陛下又擅長任用賢才,連關將軍、張將軍這樣的宿將都不理政事了,我又算得了什麼呢?」沈隆笑著回答道,反正他也不著急,每天該吃吃該喝喝,偶爾再去收集一些後世沒見過的古籍善本,然後安心地等候回歸的指令了。
系統倒是一直沒有給他發布任務完成的通知,沈隆琢磨著,可能是北地以及一些偏遠地區戰事未定的緣故吧?但是這也用不了多久了,關興、張苞、關索、趙廣、趙統、馬岱、鄧艾、王基他們幹得都不錯,這些也只是時間的問題而已。
曹魏、東吳甚至是司馬家都投降歸順大漢了,其它一些小雜魚又翻得起多大的風浪?他們甚至連給關興、張苞等小將練手的作用都起不到,或許對這些小將來說,在行軍途中耗費的精力比正兒八經打仗還要大。
沈隆每日悠哉悠哉的玩耍,各地的消息不斷傳來,馬超和姜維已經帶領大軍通過了河西走廊,抵達了敦煌郡,不日就將重臨烏壘,在這裡重新建立起西域大都護府;西域各國無不震懾與大漢的軍威,紛紛派遣使者前來馬超帳中拜見。
鄧艾、王基、文聘在青州、兗州和冀州的進軍也很順利,些許曹魏餘黨還有山賊土匪一觸即潰,各地的秩序已經基本恢復,他們正帶著汝南、南陽、洛陽周邊過來的老農來教導當地的老百姓用更先進的耕種技術種田呢。
如今這些地方撂荒的土地眾多,只要肯花力氣,來年必將是一個豐收的季節,到那時候就不用再從汝南、南陽、江東等地給他們輸送糧食了。
趙廣、趙統、馬岱等人領軍出塞,狠狠地教訓了一番此前敢於進犯大漢領土的異族,就連當初被諸葛亮吊打了一頓投降羌人的曹魏駙馬夏侯楙也被俘虜了,剛好回到長安和他們夏侯家的親戚們重新團聚。
新一年的科舉也召開了,朝廷安排了許多臨時考官前往各州縣監考、批改試卷,相對公平地選拔出了大漢重新一統以來的第一批入京趕考的士子。
這些士子到了長安之後呈現出截然不同的面貌,來自蜀中、荊州的士子很快就以淵博地學識樹立起了自己的聲望,而許多來自冀州的士子還是第一次看到雪白的紙張、清晰無誤的紙質書籍,頓時一頭扎進圖書管理終日苦讀。
要不是諸葛亮早有準備,趕在開考之前暫時關閉了圖書館,這些士子說不定連參加考試都能給忘了,要知道他們此前想找到一本書讀可實在是太不容易了。
聽聞劉備打算在天下各州縣都建立圖書館,允許士子免費借閱之後,這些士子都感激零涕,紛紛來到宮門外叩闕感謝劉備,讓劉備又刷了一波聲望。
那些世家大族已經意識到這些政策會給他們的家族帶來怎麼樣的衝擊,奈何劉備因為三興漢室而贏得了無上威望,他們也是無可奈何,只能讓自家的子弟也去參加科舉,畢竟現在已經沒有九品中正制了,要想當官就得考試。
而且劉備可不比劉秀,劉秀當年能再興漢室,那是因為得到了豪族的幫助,登基之後肯定要照顧豪族的利益,而劉備起家則依靠的是北地寒門以及荊州、蜀中士子,其中並無多少世家大族,權力並沒有掌握在他們手裡。
某日,在得到冀州豐收的消息后,沈隆腦海中終於傳來了任務完成可以回歸的提示音,沈隆猜測著,這大概是冀州已經沒了反叛隱患的原因吧。
沈隆在府中大笑數聲,雖筆走龍蛇寫了一封信留給劉備,讓他不要責怪府中下人,隨即帶著自己收集的那些古籍善本回歸現實世界。
關羽、張飛聽到沈隆的笑聲立刻過來查看,卻見房中已經空無一人,只有一封墨跡未乾的書信,關羽嘆道,「哎,子豐還是回山去了。」
「哼,他若是想走,天下誰能攔得住?」張飛倒也沒責怪府中的下人還有外面的士兵,畢竟他也是被沈隆吊打過很多回的人。
很快,劉備、諸葛亮、徐庶、趙雲等人紛紛趕來,看到沈隆留下的書信后,劉備痛哭流涕,「子豐臨走之前就連見我一面都不肯么?朕竟德薄如此!」
「陛下勿用傷心,子豐當初就說要離開,如今又留了一年多,想來也是念著陛下的恩情吧?」諸葛亮寬慰道。
「此處保持原樣不動,朕要時常來這裡看一看。」劉備親手把書信收好,然後吩咐道,或許來到這裡,就能回憶起沈隆為大漢所做的一切一樣。
回宮之後,劉備再次晉陞了沈隆的爵位,直接封了王爵,並命人將沈隆為大漢所住的一些刻碑記錄,許多文人也用詩賦等多種文學形式來記錄沈隆的功績,此後的大漢一直流傳著沈隆沈子豐協助劉備三興漢室的傳說……
當然,這些沈隆就不知道了,他現在已經重新回到自己的家中,他現在最關心的是自己能從這次任務中得到什麼,諸葛亮會用什麼禮物來感謝他為大漢所做的這一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