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朋黨之爭
這位乾隆皇帝登基後,真是不一樣,竟比做寶親王時去園子裏的次數都少了不知道多少。
幾年裏去園子總不過十幾次,多數時候都是為了大學堂的事。
有幾次是皇太後耐不得暑熱,去園子裏居住,乾隆去請安,也至多住上兩晚就趕回紫禁城來。
大自鳴鍾敲了七下,乾隆叫進,待眾人行過禮賜座後,把那蘇圖的折子讓大家傳看了,然後等著眾人各抒己見。
在座諸臣中,無論年紀威望,還是身份家世,吳波和大家都沒法比。弘晝、弘曉兩個親王,鄂、張兩個受先帝遺命輔政的老臣,這四個自不必說。
訥親的曾祖額亦都是清朝赫赫有名的開國元勳,恩封一等公;祖父遏必隆是康熙初年的四個輔政大臣之一;
父親尹德由都統授領侍衛內大臣;姑母是康熙帝孝昭仁皇後,幾世勳臣,一門顯貴。
劉統勳比吳波年長十幾歲,祖孫三代進士,父親劉棨做到四川布政使。
清朝官員,漢臣講究正途出身,滿臣看重的是家世背景。這兩樣,吳波一樣都沒有,卻赫然位列軍機大臣,一手掌握幾萬步軍,一手管著工、商兩部。
現今皇上力主推行新政,倡導工商皆本,這吳波的聖眷可想而知。
但是吳波有自知之明,他曉得自已在眾人的心目中,永遠都是個幸進之臣,不知道什麽緣份得了聖心,才有了今日的位高權重。
吳波本不是阿諛諂媚之人,也不願出什麽風頭,又不想招眾人的反感,所以在禦前會議上極少說話,總是一幅謙虛恭謹的樣子。
見弘晝、弘曉一時無話,作為軍機首輔,鄂爾泰先開了口:“皇上,這是我朝開國以來未有過的事情,奴才覺得這裏邊似乎另有蹊蹺。”
“士子們多是知書明理之人,縱然因為朝廷停了科舉,心存怨望,總不至於有這麽多人敢公然圍堵巡撫衙門。”
“身上的功名,國家的法度都不顧了嗎?那蘇圖的折子裏隻說有三成以上是外省的士子,卻沒說這裏麵有多少人不是士子。”
“這後麵是不是有居心叵測之人從中煽動,甚或是早有謀劃,臣請皇上留意。”
張廷玉年長鄂爾泰五歲,他雖是漢臣,其家世和資曆卻比鄂爾泰強得多。
鄂爾泰隻是個舉人的功名,其父鄂拜是個從四品的國子監祭酒。他是承襲了佐領的世職,充任了侍衛,後來投了雍正的緣,才開始平步青雲。
張廷玉是康熙三十九年進士,其父張英在康熙朝任過工部、禮部尚書,翰林院掌院學士,文華殿大學士,不僅做過太子胤礽的師傅,更曾入值南書房,也是一代相臣。
雖是如此,鄂爾泰卻成了首席軍機大臣,排在了張廷玉的前麵,這完全是沾了朝廷重滿抑漢的光。
張廷玉二十九歲入值南書房,進入權力中樞的時候,鄂爾泰還隻是內務府的五品員外郞。
是以他從未把鄂爾泰放在眼裏,鄂爾泰以滿人自重,也不買張廷玉的賬。
兩個人都為官多年,各自有眾多的門生故吏遍布朝堂,很自然的形成了兩大派係,明爭暗鬥,相互攻訐,各不相讓。
從康熙到雍正,都對朋黨之爭深惡痛絕,打壓起來毫不留情,可是誰也沒能禁絕了它。
對這些,穿越後的乾隆也是心知肚明,他也樂得在中間玩弄平衡,讓兩派的力量相互抵消,都想在自己這裏獲得重視,這樣可以減少國家推行新政的阻力。
所以隻要兩派中人弄得不過分,他也隻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佯裝不知。
張廷玉進士出身,儒學大家,不僅詩文俱佳,還是《明史》、《四朝國史》、《大清會典》的總裁官,又因位高權重,被士子們尊為當世的文人領袖。
他眼見著皇上力推新學,把士子們弄得斯文掃地,走投無路,心中早就憋了一肚子的不滿,隻是礙於皇上的威權,敢怒不敢言罷了。
今見出了這樣的事,他心中竟然有幾分快意,但聽鄂爾泰的話,不首先想著如何平息士子們的怨憤,反而想把他們的舉動定性為受人蠱惑,聚集生事。
他心中一陣光火,見鄂爾泰說完了,他不緊不慢的說道:“舉人被逼債尋了短見,在我朝也是極為罕見的事情。”
“若是放在以前,哪個知縣敢克扣舉人的?米?如今見國家停了科舉,下頭的官員揣摩上意,以為朝廷從此重新學而輕士子,才敢如此的罔顧國家製度,損舊益新以為迎合。”
“殊不知皇上隻是想把士子們都引到新學上來,學以致用,強國富民,聖心依舊是愛重他們,而絕非棄之不用。”
“士子們不能仰窺聖意,感沐皇恩,不止是地方官員有虧職守,臣等忝在中樞,亦有不可推卸之責。”
張廷玉輕描淡寫的幾句話,既不著痕跡的反駁了鄂爾泰的主張,又保全了皇上的顏麵,還順手給他戴了一頂高帽,最後又擺出引咎自責的姿態,真個是八麵玲瓏,滴水不漏。
鄂爾泰看了張廷玉一眼,心中暗罵道:“老匹夫,倉促之間,虧你能想出這麽好的奏對!你這個泥鰍一樣的滑頭!”
乾隆不動聲色的看著張廷玉,也覺得他的話無懈可擊,明明怎麽聽著都像是在偏袒鬧事的士子們,卻又無可辯駁。
他不禁心中暗歎道,薑桂之性,老而彌辣,此言不虛也。
弘晝道:“衡臣老相國言之成理,朝廷接連推出了很多新政,難免會引起一些人的不滿,此時應以穩定人心為第一要務。”
“應盡快將此事端平息下去,若拖延日久,恐江寧那裏橫生枝節,再則要防著其他省份效仿,使局麵愈發的難以收拾。”
“待風平浪靜之後,若要想查出後麵有無主使或是煽動之人,盡可以從容的去辦。”
“臣以為和親王所慮極是,”劉統勳道:“應行文給各省,責成府、縣裏私下裏訪察士子的動向,早作防範。”
“還應核查有無拖欠、克扣舉人祿米之事,若有,則立即足額發放,以免有人借此滋生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