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4章 山河易名
“明年春暖後,一部分人建城鎮,修路建橋,一部分人去墾荒,待行省劃定,各省的提督到任後再行交接。”
乾隆接著道:“張廣泗率軍與策棱押送著俄軍到烏拉爾山以西後,就率本部人馬東歸,回到吉林駐地,命他本人進京述職。”
“西伯利亞境內的河流、湖泊、山脈、城鎮都要改成中國名字,具體的要軍機處會同各部去商議。”
“朕隻改幾個主要的,葉尼塞河是我國北邊最大的一條河流了,就改名為北河,貝加爾湖恢複原名為北海。”
“克拉斯諾亞爾斯克改名為北安府,暫由北海水師駐守。”
“額爾齊斯河改為北寧河,托博爾斯克改為北寧府,葉卡捷琳堡改為靖西府。”
“國境線移到了烏拉爾山,整個西伯利亞都成了我們的腹地,科布多和烏裏雅蘇台就不再是邊塞了。”
“就讓老策棱率軍駐守在烏拉爾山防線,傅爾丹部主力仍駐守圖爾蓋河要塞,分出一部分兵力到亞伊克河東岸。”
“中俄邊境的北段歸策棱,南段歸傅爾丹,若明年春暖後沒有戰事,讓他們的大軍把邊境上的要塞都修起來。”
“再分出一部分人屯墾,到了明年秋收後,就再不用北疆支應糧草了。”
“回京後,把西伯利亞的行省劃分同大玉茲那幾個地方一起議定了,大約起初還得像兩疆那樣搞軍屯。”
“隻不過西伯利亞是苦寒之地,搞起來會比兩疆還要難得多,必須要有特別的舉措,這些細務隻能回到京師再議了。”
訥親見他打住了話頭,遂道:“給嶽鍾琪折子裏要寫的事情臣都記下了,若皇上沒有別的旨意,臣這就去擬出來進呈禦覽。”
“嗯,”乾隆思量了片刻,又道:“他們最著急的是讓傅爾丹那裏也停戰,然後抽調圖爾蓋河的兵力去平叛。”
“咱們既不想滅了伊麗莎白的國,還該成全她才是。”
“皇上真有如天之德!”訥親隨口奉迎道。
“朕沒你說的那麽好,”乾隆嘴角微微上揚,緩緩的道:“朕是為了西伯利亞的長治久安。”
“俄國雖然一下子丟了七成的國土,再與我們較量怕是有心無力了,但是與歐洲各國一爭長短還是綽綽有餘的。”
“三年兩載的恢複了元氣,必然還會與那些國家混戰一氣,我們不正好坐收漁利?”
“若真眼見著那些農奴把俄國的政權顛覆了,他們又無力治理好這個國家,歐洲列強必然會趁機一擁而上,把俄國給瓜分了。”
“到時咱們家門口成天的你爭我奪,戰亂不息,今天蜂擁進來幾千逃難的民眾,明天又流竄進來一夥殺人越貨的匪徒。”
“兩國的邊境線這麽長,咱們的邊軍必然不可能麵麵俱到,到時候咱們能消停得了?”
“他們那裏四分五裂,沒個統一的政權,咱們去交涉都找不到正主兒,想出兵都不知道去打誰。”
“他們是光腳不怕穿鞋的,咱們隻能是啞吧吃黃蓮,有苦難言。”
“西伯利亞本就是苦寒之地,若再時常的鬧起匪患,朝廷就是出再多的錢,給再多的地,也未必會有百姓會願意去那裏安家落戶。”
“皇上所言極是,”弘曉道:“這才是真正的治國大道。”
“所以訥親在旨意裏再加上一條,”乾隆接著道:“從議定條約的全部內容到草簽完成,沒個幾日辦不下來。”
“俄國方麵若是著急,可以命他們的軍隊交出全部武器彈藥,然後有序的西撤。”
“這邊就可以讓嶽鍾琪命人帶著朕的這道旨意同俄國方麵的人一起去圖爾蓋河,分頭向兩國軍隊宣布停戰,他們就可以抽調出兵力去各處平叛了。”
“臣明白,謹遵聖諭。”訥親道。
“把折子用快馬送嶽鍾琪大營,讓他們先依旨辦理,然後弘曉就準備動身去前線。”
乾隆轉對弘曉道:“朕提出的條件不可更改,隻讓他們斟酌著字句,拾遺補缺的寫出來便是。”
“策棱和張廣泗可以率軍與俄軍士兵先行向西,嶽鍾琪與俄方代表留在大營等你,你代朕與俄方草簽條約。”
“你走時把兵部運過來的勞軍物資都帶上,再給傅恒寫封信,命他給四路大軍各準備五千隻羊送上去。”
“你此行的差事有兩個,一是草簽條約,二是代朕勞軍。”
“條約簽完後讓嶽鍾琪率軍南歸,你接著向西行,親自把勞軍的物資送到策棱與張廣泗的大軍中去。”
“回來時途經圖爾蓋河,再就便去傅爾丹軍中慰勞一番,切忌不能厚此薄彼。”
“朕還有給他們四人嘉勉的旨意,你也一並帶去。”
“臣弟遵旨,”弘曉道:“隻是這次雖然是俄國被迫求和,但名義上仍是兩國停戰和談,並不是俄國軍隊戰敗請降。”
“若是讓他們交出全部的武器彈藥,怕他們未必會同意。”
“也不是朕稀罕他們那十幾萬條槍,若他們不肯交出槍支也行,那就隻能等你到了,與他們草簽完條約,再放他們的軍隊西歸。”
“隻要他們國內的情勢能等得起,托博爾斯克的十幾萬人不怕餓死,朕就成全他們!”
弘曉又道:“皇上,臣弟還有些顧慮,萬一他們真的就是不願意交出武器,一定要等到兩國草簽了和約再西歸。”
“畢竟那隻是一紙條約,他們可是十幾萬擁有武裝的軍隊,在與我軍一同西歸途中,或是城鎮移交時,彼方會不會出爾反爾,再生變故?”
“朕才不怕這個!”乾隆放下茶盞,起身邊在屋子裏緩緩踱著步子邊說道:“朕料到他們現時內外交困。”
“伊麗莎白心中也明白得很,咱們隻是要她的一些國土,那些農民卻是想要她的性命和祖宗基業!”
“所以她現在最想的就是與我們和解,不敢再挑起事端。”
“朕再給你一道出兵的旨意,你到了之後,彼國代表若敢食言,拒不簽署草約,或是另生出事端。”
“你不必再另行請旨,就拿出這道旨意,馬上命三路大軍一齊殺過烏拉爾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