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0章 疑神疑鬼
王安見李公公被打得跟一條死狗一樣癱在地上,還不解氣地上去踹了他幾腳,罵了一聲瞎了眼的狗東西才離開。
李公公一臉是傷回到寧王府,寧王自然不肯罷休,寧王府的人被人在宮中打得跟豬頭一樣,對方又是一個太監,他若是忍了這一口氣,這一輩子都別想翻身了。
寧王剛得了皇帝的讚賞,風頭無兩,王安的這一巴掌不是打在李公公臉上,而是打在了他的臉上。
寧王立即帶著滿臉紅腫,牙齒都掉一半的李公公告到皇帝面前。
在宮中公然行兇,肇事者又是一名王府太監總管,皇帝馬上讓錢公公嚴查此事,並宣了王安過來問訊。
王安被傳進宮,不等皇帝發怒,一見到皇帝就雙腿跪下,哭得稀里嘩啦的。
此舉倒是把皇帝給驚著了,「無緣無故的,你哭什麼?」
「陛下、王爺、我們王爺他……」王安哭得上氣不接下氣,連話都說不清楚了。
皇帝被他此舉給嚇著了,慌地站了起來,顫聲問:「老四怎麼了?」
王安一指寧王旁邊的李公公,叫道:「我們王爺突然舊疾複發,正等著葯救命,卻被這廝故意撞翻了葯,險些害得我們王爺沒了命!」
「老四如今怎麼樣了?」皇帝急得親自從龍座走了下來。
王安拿袖子抹去眼淚,抽噎著說道:「王爺已經回了王府,通過大夫的一番急治,剛剛醒轉過來,暫無大礙。不過,大夫說王爺錯過了最好的救治機會,又勞累過度,須得休養十天半月的,恐怕沒時間為皇上分憂了。」
得知韓瀟已無大礙,皇帝長鬆了一口氣,轉而又想到如今正是改革的重要時候,韓瀟卻因病不能再幫他了,頓時氣得一陣糊塗。
好不容易在韓瀟的協助之下,改革之事有了眉目,這一下子又打了水漂。
皇帝不爽,就遷怒到罪魁禍首身上,陰沉的目光投向了李公公頭上。寧王看到,暗叫不好,但又不敢在皇帝的盛怒之下求情——
夏靜月正等著李公公和寧王的人來找麻煩呢,心中也想好了幾個應付他們的法子,做好了水來土掩,兵來將擋的思想準備。哪知沒等到李公公,卻等來了李公公被皇帝給杖斃的消息。
韓瀟做事,不弄你時不管你怎麼蹦達都懶得理會你。
若是想弄你時,一弄就得把你往死里弄。
李公公被杖斃之後,緊接著,御史在早朝一狀告到皇帝面前,直斥寧王為了功績,暗中行賄之事。
皇帝聽到御史所念的寧王行賄的官員名單,龍顏當即陰黑成一片。
那些行賄的官員之中,正是太子與明王兩派的人馬。
皇帝暗道怪不得寧王能把事給辦成了,卻誰也沒得罪,原來在私底下已經賄賂好了。
被人糊弄的惱怒,以及之前對寧王的不滿,皇帝當場捋了寧王現下的所有職位,又讓他閉門思過。
可憐寧王還沒真正開始走進朝廷,就被閉門思過了,明年別說進工部了,能不能得到差事還另說。因此事,那些剛投靠寧王一系的官員迅速抽離,俞家十幾年的經營,一下子毀了大半的心血。
偏偏寧王這麼慘,也不知道是誰在整他,因為傳聞睿王病重起不了身,神智不清,所以沒人會往睿王府上猜。寧王只道是哪個兄弟出暗刀子,整天疑神疑鬼的。
快要過年了,再上五天的衙就可以休沐十天,直到年後才過來點卯。
皇太后召了顧幽和夏靜月去慈寧宮,提前吃了一頓年夜飯。
今年皇太后的身子比往年好多了,除了仍是怕冷,足不出慈寧宮外,不管精神還是氣色都極為不錯。皇太后直說是夏靜月與顧幽常來陪她解悶,又陪著她用膳,讓她心情開朗又胃口大增的功勞,為此,皇太后賜了夏靜月與顧幽一堆的東西,有頭面首飾,有布料衣服,還有各地上貢的好東西。
皇太后賜的東西太多,得要幾個太監挑著才拿得完。
皇太后體貼地讓內侍先將東西給她們送回府去,再留著二人說了半天的話才不舍地放人,為示恩典,又派了譚嬤嬤送她們回去。
夏靜月與顧幽從慈寧宮出來后,聞到一股淡淡的梅花香氣。
顧幽問送著她們的譚嬤嬤,「嬤嬤,可是梅花塢的梅花開了?」
御花園中有一處叫梅花塢的地方,裡面種了千株梅花,如今季節,正是梅花開放的時候。
譚嬤嬤一指梅花塢的方向,笑道:「正是,就在那邊,兩位女官若是想去,老奴帶你們過去。」
顧幽側頭往夏靜月看去,說道:「離放衙還有一個時辰,我們手頭又無他事,不如過去看看?」
「兩位女官想去儘管去,那邊有小道繞去前殿,到時老奴帶著兩位女官從小道繞過去,既可看了梅花,又不會耽擱了兩位女官的路。」譚嬤嬤說道。
夏靜月見顧幽與譚嬤嬤都同意了,便點了點頭。
早聽說御花園的梅花塢收集了大靖所有梅花的種類,當萬梅綻放時,奼紫嫣紅,在冬季雪天之中,美不勝收。
慈寧宮離梅花塢有很長的一段路,譚嬤嬤熟門熟路地帶著二女抄小路過去。
皇太后喜靜,慈寧宮附近的宮殿都沒有宮妃居住,在寒冷的天氣中,處處蕭條。寂無人聲的小道,甚至不少小路上的雪都沒有人掃去,踩在上面吱吱作響。
幸好最近兩天的雪下得不大,不然路都被堵死了。
夏靜月倒是覺得如此清冷的地方另有一番風味,半破的宮殿,枯樹上葉子都掉盡了,還有那一塊塊凹凸不平的青石路。走在這些小道中,看著與那些繁花的宮殿中截然不同的風景,彷彿是身處於兩個世界之中。
從一條長長的小巷過去后,便看到遠處一片片綻放的梅花。
「繞過這片湖就是梅花塢了,若是前些日子湖面被凍住的時候過去就方便多了,可以從湖面上直走過去。」譚嬤嬤在前面領著她們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