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炊煙起
接上回,升好火,飯怎麽做?先燒湯?先燒飯?先燒菜?先燒水?都是問題。 先燒飯,再燒菜,有湯就燒湯,最後燒水。這是老上海的標準做飯流程。 但為什麽是把做飯放在首位呢?這裏也是有講究的,首先,以前的做飯和現在的做飯不是一個意思,現在的做飯是1、把電飯煲拿出來,2、一杯米或者幾杯米,3、水加多少看刻度,4、想做什麽口味的按選項,5、按開始,反正最後等著就行。全自動,就是這麽硬氣。 那以前呢,做飯可講究了,首先你一個人工肯定跑不了。以前的煤球爐雖然火大火小也是可以控製的,但畢竟不像現在的煤氣灶這麽聽使喚,你不盯緊了,燒焦就是必然的結果。然後水放多少?怎麽放?都還記得不?對了,手指碰到米,指關節一到二節的位置,就是刻度了,這個經驗應該是傳承來的,做過飯的應該都知道。飯做完了,現在,重要的家庭必備用品要登場了。隆重介紹一下:“草窟”。 “草窟”80後應該還是都見過的,90年以後就不好說了,那我也簡單介紹一下吧。主要就是用草繩子一圈一圈盤起來的一個簍子,有蓋子,裏麵是棉裏子,下午做完飯放進去,到晚上都是熱的,保溫效果堪比現代電飯煲。就是這麽神奇。其實“草窟”的質量在當時也是有好壞的,比如說我們的趙老先生家,肯定就是棉裏子特大號的那種,畢竟家裏這麽多人,飯做少了肯定不夠吃。普通人家呢,有些就買個光的“草窟”,裏麵用舊棉襖,差不多意思意思,也是可以用的。條件再差點的,秋衣秋褲來一套,應該也夠,實在不行,打著補丁的內衣褲你要不嫌棄味道,我也是沒意見的。反正就是這麽神奇的老物件,不過現在已經很少看到了。 其實呢,趙老先生在四川路的房子,在當時就是有煤氣的。沒想到吧,還是那兩個字,“優秀”。當時上海灘對房子好壞的形容,用幾個字就能總結出來,就是“蠟地,鋼窗,煤氣,抽水馬桶”。不錯,這對現在的我們來說是標配的設施,對當時的上海甚至全國,都是高配。 當然了,趙老先生家除了用煤氣做飯以外,還有灶台,磚頭砌的那種。不然這麽多人吃飯,你光靠一個煤氣,根本來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