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3章 【勇猛的「主T」戰列艦,蛋疼的「副T」戰巡艦】
在太空的真空環境里作戰,很難找到地面上常見的遮擋掩體,只要炮彈的射程足夠遠,完全可以打到任何鎖定的目標。
即便你跑得速度再快,敵人的火力輸出也能穿過空間,輕鬆打擊到你的大後方,造成不可估量的巨額損失。
這就是太空特殊環境下戰鬥,和地球上的最大區別!
既然戰鬥中沒有天然的掩體,那麼要想能在戰鬥中獲得優勢,就只能自己去製造一道屏障。
而且,這道屏障不僅要能頂得住,敵人對己方造成的火力輸出,還要具備足夠的對外威懾力。
也就是總有強大的火力輸出,讓對手沒辦法輕易靠近己方的艦隊核心。
除此之外,在轉入進攻的時候,還需要具備「攻城錘」的作用,帶領整個艦隊突破敵人防線,打擊敵人的艦隊核心,最後贏得整場戰鬥的勝利。
通過這幾個太空戰的要素分析,最符合此類要求的戰艦,就是已經被地球海軍淘汰的戰列艦。
也只有戰列艦這種「戰場猛男」,才具備火力猛、裝甲厚、續航久、突擊能力強,這四點「肉盾」型的戰鬥能力。
既然星際戰鬥需要戰列艦的存在,那根據這三種戰鬥需求,也就奠定了戰列艦的體型,絕對會非常的龐大。
首先是最外圍的能量防禦盾,要想達到最高等級的防禦能力,那麼就需要一個強大的心臟來支持運轉。
這個心臟就是艦載主能源反應堆!
只有能源反應堆的輸出能量,能夠跟得上防護盾被攻擊時的消耗,才能保證戰列艦的持續作戰能力。
可輸出越強勁的反應堆,它一旦被敵人擊中之後,對戰艦的傷害也會越恐怖。
炸碎所在戰艦完全沒壓力!
為了保護能源反應堆的安全,戰艦就需要具備更強的防護能力,這也代表著戰艦自身的體型,也就會變得更加的大。
而體型一旦變大,防護盾能源消耗就會增加,那能源反應堆就要更給力才行,然後戰艦體積就需要更加大。
這是個緊密牽連在一起的因果關係,需要從中找到一個最好的平衡點。
其次,為了更加「抗揍」,那麼在裝甲層的厚度考慮上,就必須貫徹一個絕對的中心思路——
在不影響整體戰艦性能的前提下,裝甲厚度能造多厚,就給它造多厚,一定要榨乾戰艦最後一寸剩餘的機體性能。
最後是火力配置!
要想火力足夠猛,那麼超大口徑的主炮就少不了。
什麼是超大口徑主炮?
很簡單!
一炮下去就能幹廢一艘中型戰艦,乾死一艘小型戰艦,干碎一艘輕型戰艦,對同等級以上戰艦有足夠的威懾力。
這就是超大口徑主炮的標準!
玄幻小說中的越級戰鬥,在這裡完全不可能出現,高一級就是你爺爺,隨隨便便就能打得你滿山跑。
高兩級就是你爸爸,身強力壯,你連跑的機會都沒有。
在這一點上,超大口徑的主炮究竟需要多大的艦體支撐,通過「泰坦級」的「暗黑之光」主炮,就能了解得很清楚。
雖然泰坦級的主炮屬於超大口徑中,最終極形態的巔峰存在,戰列艦不需要這種一炮一個小朋友的火力強度,但是小几百米的口徑是少不了的。
在同級別傷害方式之內,口徑越大,一次輸出能量越多,殺傷力才能得到保證,這是最基本的常識。
就比如一顆常規火藥步槍的子彈,哪怕你彈頭材質再特殊,飛行速度再快,你也只能製造這麼一點傷害。
可如果你用同等的材質,製造出一顆一米大的炮彈,以同樣的速度發射出去,那殺傷力就有了天壤之別。
子彈打人一個洞,炮彈打人變成灰!
就以戰列艦主炮口徑500米來計算,那加上它配套的火控系統和炮管,就需要一個數千米的「大炮架」,來支撐它的正常運作。
在這三種條件的要求下,戰列艦的體型自然是越大越好,可戰列艦還有另外一個必要的功能——
突擊能力!
要想讓艦艇的突擊能力強,也就是要做到航行速度快,艦體轉向靈活,這兩個必不可少的條件。
而這兩個必要的條件,又需要戰列艦的體型越小越好。
根據這三個要求大,一個要求小的設計條件,最後再計算出最佳的製造成本,8000米左右無疑是最適合戰列艦的體型。
在這個等級上,戰列艦能夠保證超大口徑主炮的正常運行,這個體型也能夠配置足夠厚的裝甲層。
而在轉向速度等方面,8000米左右的艦體長度,雖然達不到小型飛船那種,像鳥兒一樣靈活的翩翩起舞,但是也能保證最基本的戰場機動性。
在敵人想要突進到後方時,能夠你較快的速度轉移到己方艦隊前方,在需要追擊敵人的時候,也基本能夠做到緊隨其後。
如果敵人有速度很快的戰艦,讓戰列艦沒辦法第一時間作出反應,那就誕生出了第二種大型戰艦序列編製。
艦船序列編製四——戰巡艦!
這是一種填補戰列艦和巡洋艦,兩者之間防禦和進攻空檔,又融合兩種戰艦一些特點的大型戰艦種類。
標準體型為5000-6000米左右,主要就是為了保持足夠的裝甲層厚度,以及保持防護盾的強度等級在五級。
也就是說,戰巡艦和戰列艦相比,它的裝甲防護盾和戰列艦處於一個等級,都是標準的超級肉盾。
不過,雖然成為了肉盾,可戰巡艦的速度卻很快。
不論是航行速度和轉向靈活性,戰巡艦都比戰列艦要強上一個檔次,達到了巡洋艦的機動性能。
可以用靈活的肌肉男來形容!
戰巡艦的體型大幅度縮小,裝甲防護能力卻依舊保持在戰列艦等級,且速度還能達到巡洋艦等級。
既然優勢這麼的突出,那必然要在其他方面有捨棄,以便於艦載主能源反應堆,能夠保證戰巡艦的正常運行。
那麼他捨棄了什麼呢?
火力!
捨棄大型戰艦的標配武器——超大口徑艦載主炮。
不安裝超大口徑的艦載主炮,不僅可以讓戰艦體型得意最大程度縮小,以換取戰艦的靈活性。
還可以將發射艦載主炮所時,所需要消耗的龐大能量,分成兩份轉移到其他方面來增強性能。
一份轉移到了矩陣防護盾的「啟輝電容艙」,增加防護盾的戰鬥持久力,一份轉到戰艦主引擎推動器,進一步提高戰巡艦的戰場機動性。
如此一來,主能源反應堆的能量輸出供應,就能得到最大化的平衡。
速度和裝甲處於頂峰的存在,攻擊殺傷能力卻很不足,最大口徑也就是100米口徑的重炮,這是戰巡艦的優點和缺點。
不過,戰巡艦的戰鬥任務特殊,也讓它不需要具備強大的火力。
速度快!扛得住!
這才是戰巡艦的特點,也是它存在於艦隊中,所肩負的戰鬥任務。
如果大規模的艦隊作戰,出現敵方的戰列艦或者超旗這一類,大型的主力戰艦突破雙方交火區。
並有效避開前排的肉盾戰列艦,進入到我方艦隊戰鬥陣型的第二區——
巡洋艦所在的火力輸出區域!
企圖對這些火力極為強勁,但是裝甲非常薄弱的脆皮們,展開一場突襲屠殺,而我方的戰列艦速度太慢,完全沒辦法及時過來支援時。
戰巡艦就能以速度優勢「堵漏」,用結實堅固的身板頂在火力輸出巡洋艦前方,形成第二道肉盾防線。
只要戰巡艦能夠頂住,給後方的巡洋艦爭取到鎖定開火的時間,以巡洋艦群的超強火力輸出,根本就不需要戰列艦回防,就能將這場危機順利的化解。
這就是戰列艦的整個戰鬥方式,用形象一點的詞來說,那就是屬於魔獸中的2T,替補坦克肉盾的存在。
他們會像最忠實的戰場救火員,時刻遊走在前方肉盾戰列艦,和中間火力輸出的巡洋艦之間。
一旦有敵人躲開前方的戰列艦,企圖攻擊巡洋艦群,那麼戰巡艦就會第一時間衝上去,成為巡洋艦的堅強盾牌。
也就是這個肉盾替補的地位,讓戰巡艦成為了極為特殊的存在。
如果己方的戰列艦群給力,他們將會身在戰場最中央,卻不需要開一發炮彈,只需要在那看著自己的兄弟部隊,和敵人打得熱火朝天就行。
從這一點來說,戰巡艦可以說是整個星際戰艦中,最安全的戰艦序列編製。
可如果一旦有敵方主力艦隊突進來,那戰巡艦就會成為整個戰場中,最為危險的戰艦種類。
由於戰巡艦不用發動進攻,也不需要去頂在前面,更不用像護衛艦那般,守護在母艦和旗艦的身邊,時刻保護艦隊核心區域的安全。
因此,出於對資源的有效利用,戰巡艦在整個艦隊中的佔有比例會非常少,只能在一個防守區域放置一艘戰巡艦。
而突圍過來的地方主力戰艦,必然不可能只有一艘就趕過來,肯定是數艘、甚至是十幾艘聯合一起突襲。
這就意味著,平時閑的蛋疼的戰巡艦,就會在這一刻變成真的蛋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