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六章 契合的人生觀
李桂花笑笑,也上來幫忙,把所有東西都放在門口,然後打開一個麻袋,說道:「我沒文化,但我兒子,兒媳婦,女兒說,多讀書總是好的。我想著咱們村子里現在建了小學,老師少,課本僅僅夠用,但想看點其他的書籍,就沒有了。我沒有多少錢,但我就讓孩子們到了周末的時候,去廢品收購站去挑挑選選,果真找到了很多書,所以我準備把這些書放在我家的那三間空房子里,村子里的孩子來借書,免費借。」
本來李桂花想捐獻給學校的,但學校太小,跟著沒有地方放置這麼多書籍,所以李桂花想準備放在家裡。
苗支書聽到這邊很嘈雜,就過來看看,就看到麻袋裡的書,頓時恍然大悟,笑呵呵說道:「怪不得你之前寫信回來,說要在那三間屋子裡準備一些書架,原來是準備開個圖書館啊!」
「是啊,咱們村子偏遠,但我們的心不能偏遠,有了這些書,即使咱們不能出去,但也能燃起對外面的渴望,孩子們就會變得奮發圖強,增長見識。」李桂花笑道,「如果,我有錢了,我一定會建造一所大的圖書館,等我老了,我就看著這些書,整理這些書,然後看著咱們村子里的孩子,來這邊借書。」
苗大海笑呵呵:「好啊,到時候我就給你的圖書館打掃衛生,也貢獻一份力量。」
眾人七手八腳的,把這些麻袋搬進屋裡。
之前裝在麻袋裡的時候,李瓊和李建軍已經分好了,只要按照指定的位置放在架子上就好。
看著三間大瓦房裡,有這麼多書架,書籍,李瓊和李建軍相視一看。
他們的想法和李桂花一樣,都希望為七橋村地教育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村子里的孩子們,聽說可以借閱書籍,特別開心,排隊過來登記。
不過李瓊也規定了,想要借書可以,但每次只能借閱一本。如果故意毀壞書籍,要賠償的。
最好李桂花又補充了一下,交五毛錢押金,辦理借書證,按照城裡的圖書館來,這樣大家才能愛惜書本。
現在七橋村地人對於孩子想看書,還是非常支持的,紛紛帶著孩子過來辦理圖書證。
人家都說是押金了,如果退還借書證的話,還能拿回錢。再者,七橋村的人,都覺得李桂花能教育那麼多大學生,軍人,一家子出息,一定有不一樣的地方,大家非常信任李桂花。
一時間,村子里的小孩,都辦理了圖書證。
趙寡婦帶著兒子趙小海過來辦理借閱證,當場趙小海就借閱了一本文學類的書籍。
這些書籍的內容,都是李瓊和李建軍,李明蘭審核過的,沒有任何問題,老少皆宜。
即使有一些專業類的書籍,也沒有犯忌諱的。
大冬天,孩子也會出來玩耍,溜冰,滑雪,但因為有了圖書館,七橋村的人,都會借閱書籍,拿回去看,大大豐富了精神生活。
李瓊和李建軍空閑的時候,也會看書。
「建軍,你喜歡搞科研,那你就做你喜歡的工作。我學的是財務,與其給別人干,不如跟這暖月做事,到時候我能賺很多錢,我們就給村子里建造窗明几淨的小學,初中,高高大大的圖書館······」
「好啊,只要你願意,我們一起奮鬥!」李建軍點了點頭,然後見身邊沒有人,輕輕地擁抱了李瓊一下,親吻她的額頭,「人的一生不僅僅是要很多的錢,更要做一些有意義的事,喜歡的事情,這樣才能更加幸福!」
「是的!」李瓊點了點頭,「我們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也獲得別人的稱讚和感激,內心是非常幸福色的。」
夫妻二人不僅有深厚的感情,更是在人生觀上特別契合。
自從結婚以來,他們都一直甜甜蜜蜜,在看待一些問題處理問題之時也能取得高度一致。
他們兩個人的物質生活並不很好,但是精神上絕對的豐富,所以兩個人覺得非常幸福。
這個新年,李瓊,李建軍在村子裡面是最受歡迎的人,那麼最受歡迎的地方就是村裡的圖書館了。
只要識字的人,大家都過來借書看,裡面有小說,有散文。
在外面求學的另外十幾個學生,他們看到這麼豐富的書籍,也很開心,並且他們也在心裡暗暗下定決心,如果在外面遇到好書,也會收藏起來,捐獻到這裡面,豐富裡面的藏書。
日子過得很快。在七橋村歡樂的氣氛中,這個新年都過了。
元宵節之當日,七橋村甚至舉行了燈會,周圍幾個村子的人都過來看燈會。
這已經是很多年沒有的盛況了,只有在好的年景,才會把這個古老的傳統搬出來。
元宵節過後第二天,李桂花就帶著兒子,兒媳婦,女兒,孫女上京了。
對於大兒媳婦懷孕生孩子,李桂花不能過去,心裡非常愧疚,於是私下裡偷偷塞給李桂花五百塊錢。
五百塊錢相當於大兒子一年的工資了。有了這些錢,大兒子和大兒媳婦手裡也能更加寬裕了。
苗大嬸看到李桂花走後,悄悄問了女兒苗曉紅。
當得知李桂花給了苗曉紅五百塊錢之後,也是大吃一驚。
「哎呀,曉紅!你這婆婆挺大方的!」苗大嬸笑道,「剛才我還小心眼地覺得你婆婆擺擺手就走了,只顧二兒子家,不顧你們!」
苗曉紅了解婆婆,心裡並不怨恨婆婆:「我婆婆最重視子嗣,但凡能夠騰出手,也會跟著我去的。京城那邊老二一家,根本就沒時間照顧孩子,而且還有妹妹明蘭呢,趙暖月給婆婆開了一家裁縫鋪子里也離不開人!」
「這也證明你婆婆在那邊掙錢了呀!」苗大嬸羨慕說道,「整個七橋村,我最佩服的就是你婆婆!那真是一個能人啊!一個寡婦不僅僅能把自己的日子過起來,還能把孩子教育地那麼好,可不簡單呀。現在你婆婆又跟著二兒子去了北京,又開鋪子,賺大錢,以後你們享福的日子多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