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四章,背叛(4)
一個月之後,黃自得又一次不經戰鬥,就站在了太原城的城樓上。當地的守將,一聽說他的軍隊靠近,便主動和他聯繫投降。而且白廣恩告訴黃自得,在此之前,他奉命向他所熟悉的那些將領們送去的招降信件,也都紛紛得到了回報。這些將領們紛紛表示,只要黃元帥大軍一到,他們就立刻反正。得到這些消息,黃自得既高興,又有些擔憂。
擔憂的自然還是補給的問題。荊襄一帶在自己的手中,但是湖廣還沒有完全平定。再加上自己的補給系統也還沒有來得及建立起來,所以哪怕荊襄一帶有糧食,也沒法幾千里的送過來。而且這裡這麼多的降軍,也沒法都送回到荊襄去。太原是大城,城裡多少還有點糧食,但是這也架不住如今黃自得手下的兵太多了。
當初出門去打孫白孤的時候,黃自得只帶了兩萬多人,後來加上孫白孤那邊投降過來的,就有了快四萬人,黃自得將這些人中的大部分都送去了荊襄,軍隊人數又減少到三萬,但是到了西安,因為投降的官軍太多,軍隊人數又膨脹到了六七萬人。黃自得又努力地送了一些回荊襄去,結果還剩差不多五萬人。再接著拿下太原之後,軍隊的人數再次膨脹,一下子到了近十萬人。養活這樣的一支軍隊,就成了一個大大的難題。
當然,令人喜悅的事情也是有的。比如說,就有士人主動來投奔黃自得。而且這位士人還不是如牛巨明一樣的,只不過是個舉人的人物,而是名滿天下的,曾經入過崇德皇帝的內閣的清流名臣惠元儒。惠元儒此時已經有差不多八十歲了,按說也應該在家裡老老實實地混吃等死了。但是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輩子就是沒能當上首輔,心有不甘,所以如今看看天下似乎馬上就有大變了,居然不顧年歲已高,在黃自得攻克西安之後嗎,親自趕到黃自得的軍營,拜見黃自得。
黃自得聽說之後,趕緊出門來迎接,將惠元儒請入軍帳,與之交談良久。惠元儒認為黃自得是天命所歸,應該早正大位,以順應天意人心。並且對黃自得說:「老臣活了八十餘歲,到今日才知道,天生老臣,就是為了輔佐陛下這樣的聖君。」
惠元儒是天下有名的「君子」,他的推崇自然格外的讓黃自得得意,他也開始考慮,奪取天下的時機是不是已經成熟了。
而對於惠元儒來說,他已經八十多歲了,自己都不知道自己還能活多久。他自然非常的希望黃自得能儘快奪取京師,儘快稱帝。然後他也能趕在死之前,弄到一個首輔的位置。惠元儒覺得,僅就資歷和影響而言,黃自得如果稱帝,除了他之外,就沒有其他任何人有資格和他爭首輔的位置了。
黃自得便將惠元儒的意見用飛馬傳信的方式告知牛巨明和玄逸,徵求他們的意見。而牛巨明一聽說惠元儒投奔了黃自得,頓時便在襄陽呆不住了。於是他一邊飛書上報,表示對惠元儒的意見的支持,同時他建議將玄逸道人調回荊襄,主持荊襄的工作,而自己則趕往西安,一來送一些補給給黃自得,二來也配合惠元儒主持黃自得登基建制的大事。
將這封信送出之後,牛巨明不等黃自得的回復,便立刻派人送信到四川,偽托黃自得的命令,讓玄逸道人立刻趕到荊襄來接替自己的工作。而他自己呢,便將荊襄暫時託付給尚秀英和尚一功,就假借著給黃自得送補給去的名義,親自帶上一隊人,往西安去了。
等牛巨明趕到了西安的時候,玄逸也接到黃自得以及牛巨明發來的信件。玄逸看過了信件,嘆了口氣,然後便開始起草回信。
在給黃自得的回信中,玄逸建議黃自得不要急於稱帝,最好先稱王。而且最好不要再繼續進軍了,而應該想辦法退回來。尤其是暫時不要去京師。當然玄逸雖然表示了反對,語氣卻並不強烈。而在寫給牛巨明的信中,玄逸的語氣就更加急切一點,不過他同樣建議牛巨明趕到黃自得身邊去,只是他希望牛巨明能勸說黃自得更冷靜,更保守一點。
將這些信件封好,交給手下,讓他們用快馬送走。然後玄逸便開始準備出川返回荊襄。他知道自己送出去的這兩封信不會有太大的作用,至少目前不會有。這兩封信只是要展示一下自己的先見之明,為今後的事情做準備而已。
玄逸其實早就為自己出川做好了準備,這時候在四川,革命軍基本上已經沒有什麼太多的對手了。而這幾個月中,民事方面的基本的規矩也定下來了。玄逸便效法牛巨明,將各種事務都託付給賀掌旗,自己則帶著兩千多士兵,離開成都,返回荊襄。
因為一路順水,出川遠比入川要快。從成都出發,沿著岷江順流而下,在宜賓入長江,接著再沿著長江向東,經過重慶,便到了三峽。到了三峽,水流變得更加湍急,雖然增加了航船的風險,但卻也加快了航行的速度。《水經注》中道:「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至江陵,期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不過玄逸走得並沒有這麼快,為了避免危險,太陽升起很高了才出發,天色稍晚便停船上岸。所以到了第二天中午才抵達江陵。然後其舟登岸,向北往襄陽方向過去,這一路上就都是坦途了。
趕到襄陽,還沒來得及望到襄陽的城門,就先遇到了
前來迎接的尚一功。這時候牛巨明已經走了好些天了,尚秀英剛生下孩子沒多久,自然也管不了什麼事情。尚一功以前沒怎麼涉及過民政,這段時間忙得滿頭是包,都快要變成釋迦摩尼了。此時一見到玄逸,便趕緊上來,一把拉住玄逸的手道:「道長,你可回來了。你不知道呀,牛巨明那個傢伙,把這整個荊襄的事情都丟給我了,我哪裡會管這些事?真是頭都大了好幾圈。我每天盼星星盼月亮,就盼著道長您趕緊來。您要是再不來,明天一早,我就得去漢江邊跳江了……哈哈哈哈。」
兩人便一邊說笑一邊往襄陽過去。進了城,先和尚一功一起去拜見了尚秀英。尚秀英將剛生下來的孩子抱了出來,給玄逸看看。玄逸接過孩子,看了看,笑道:「這孩子卻是有大氣運,大福分之人。」接著又說了些閑話,玄逸便告辭了。
告辭出來,玄逸便去了襄陽的知府衙門,在那裡將高一功手中的事情一一接收了過來。細細研究了一番。要說牛巨明在主持荊襄一帶的民政的時候還是很用心的,不過牛巨明並沒有在強化荊襄的防禦方面下太多功夫。這是也是自然的事情,一來牛巨明本人對於軍事的事情並不是特別的熟悉,二來更是因為黃自得如今一路奏捷,荊襄目前並沒有明確的感受到什麼威脅。所以強化防禦的事情自然不算是什麼重要的事情。甚至就是如今,玄逸接手了這一切,要想光明正大的大修防禦,在如何說服尚秀英和尚一功上面也是存在困難的。尚一功倒也罷了,但是尚秀英很是聰慧,要找個能騙過她的理由,可不容易。
當然,理由什麼的,玄逸也早就想好了。就是以為將來出關,打擊韃子做準備為名來進行。在這些事務中,第一重要的便是自行鑄造火炮,製造火槍。
此前的戰鬥中,革命軍也俘獲過一些官軍的炮兵,甚至還俘獲過製造火炮和火槍的工匠。不過這些工匠大多只有製造小型火炮——比如虎蹲炮之類的東西的經驗。但在玄逸的心中看來,將來要守住襄陽,保住自己的根本,手中就必須有足以對抗韃子的紅夷大炮的火炮。
入川之前,玄逸道人就曾經派人前往泉州等地,聯繫耶穌會的傳教士,以允許他們在荊襄傳教為誘餌,換取鑄造大炮的技術指導。但如今,派去的人還沒有回來,雖然玄逸覺得,一直試圖滲透進中土的雅威不會輕易放過這個機會,但是結果如何,如今還是未知。當然,聯繫耶穌會,不僅僅是為了大炮,也是為了在將來,和天庭翻臉之後,能多一股可以借用的力量。
如今西洋的火炮技術人員還沒有影子,但是時間不等人,玄逸決定還是要立刻開始重型火炮的研究。他從四川帶回了數萬斤的上等火藥以及好幾千斤銅。而在此之前,黃自得也收購了不少的銅。於是玄逸道人決定,就靠著這些東西,開始試著製造重型火炮。
除了火炮之外,玄逸還打算對襄陽城的城牆進行改造。襄陽城的城牆雖然高大厚實,但是卻是較為豎直的老式城牆。這種城牆,在重型火炮的射擊下,很容易發生崩塌。事實上在後世,當火炮興起后,歐洲的城牆就開始變得低矮,而且坡度都變得相對更大。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敵軍更易於攀登,但也大大的減少了城牆在火炮的射擊下崩塌的可能。
當然完全拆掉城牆重建是一個太大的工程,如今其實也沒有必要。但是在關鍵區域,在城牆外面加上一些更為低矮而厚實的棱堡尖角卻是完全可以的。這些事情也可以以軍事訓練的名義來進行。玄逸覺得,如果趕在韃子打過來之前,他將這些事情都搞好了。那依靠襄陽,他就可以幾乎無限期的頂住十萬以上的敵軍的圍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