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5章 祁國流言風波
祁國和承國,從前乃是勢不兩立的兩個敵對國家,連年征戰,炮火連天,民不聊生。自從十年前,祁國被承國打敗了以後,兩國就簽訂了休戰合約,同時祁國為表誠意,就將自己國家的年幼的七皇子白慕送去了承國為質子。
如此,祁國才換來了和平的十年。到如今,因為承國的新皇帝並不好戰爭,所以祁國比從前過得越發恣意。即使,這個國家隊的皇帝並不是什麼治世的能人異士。
現如今,承國皇帝更是派了一個大將軍隨行,加一名郡主護衛,不由讓祁國實實在在地揚眉吐氣了一回。認為這是他們國家強盛的一種表現。
由於祁國人某些不正確的誤解,所以,本來是件好事,但是卻被越傳越是不堪。
到最後,祁國有消息流出,說是祁國如今實力強大,承國的皇帝怕了祁國,所以這才眼巴巴地將祁國的七皇子送回來。
消息傳回承國的時候,不少人聽了這話都義憤填膺,甚至大臣們在朝堂上也鬧翻了,個個都氣不平,七嘴八舌的,竟然將朝堂吵得如同鬧市一般喧囂。
慕容興在龍椅上端坐著,一言不發地聽著下面大臣們的言論,眉頭緊緊鎖著。帘子後面的太后突然就發話了,說道:「皇兒,後宮本不得干政,但是母后卻不得不說你幾句。」
慕容興聽了這話,劍眉挑動,滿臉的不悅之色。太后在說話之前就已經把話說得這麼圓滿了,自己再說個不字,怕是她老人家接著就要在群臣面前哭訴自己的不孝了。於是,儘管不情願,但慕容興還是掩飾得十分好,和顏悅色地對太后道:「母后但講無妨,朕洗耳恭聽。」
「皇兒,你前日為何要將那祁國那白慕皇子無緣無故地送回去?平日里對他以禮相待還不夠,似這等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的任性事情,皇兒還要做幾次才肯罷休?」太后的語氣微慍,嚴厲得彷彿是在訓斥一個尚還在年幼的兒子一般毫不客氣。
在群臣面前,如此的不顧慕容興的臉面。群臣倒是都見怪不怪,實則也是因為他們往日都見慣了這樣的場面。而慕容興,更是一絲動容也無。
太后見他沒反應,還以為自己的話說得他無理,便得意了三分,正要繼續說的時候,卻被慕容興打斷了,少年天子初有氣概,道:「母后說的是。不過,我承國既然是泱泱大國,便有我屹立不倒的原因。豈是一個質子的迎來送往能決定的?」
言下之意,就算這個質子我送回去了,也不代表他祁國能真的對承國做什麼。
慕容興接著,又緩緩地說道:「朕希望列位大臣都明白些,流言終究不過是流言罷了。不要因為這樣荒誕不羈的流言,各位就人心惶惶,躁動不安,個個都如同西街菜市口的長舌婦一般喋喋不休了。」
大臣們聽了這話,紛紛都低下頭去。似羞愧難當的模樣。
太后聽了白慕這話,在帘子後面,生生地掰斷了自己的一根護甲。卻干生氣而不能講話。
這孩子現在是翅膀長硬了,就開始忤逆母妃了是不是?居然當著這麼多大臣的面不給她面子,頓時,太后氣得拍案而起,厲聲對慕容興道:「如今皇上年紀大了,連哀家說句話都不行了。也罷,哀家以後只聽著,不說皇帝就是。」
母子倆當眾就這樣你來我往地針對起對方來。列位大臣們不知道是該繼續留在朝堂內,還是馬上請退才是。
畢竟,太后他們惹不起,皇上他們不能惹,這種上下都不行,於夾縫中生存的感覺也太糟糕了。他們個個現在都想著趕緊解脫了放才是!
慕容興此時又對太后道:「母后若是說旁的,興兒自然不好忤逆母后,只是我大承國的古法有雲,後宮不得干政,母后說的,正是朝堂上的事情。興兒為了母后不犯老祖宗訂下來的禮法,只能如此對母後進言了,望母后不要怪罪興兒。」
這番話,字字句句都在用老祖宗、禮法這些字眼來壓著太后,太后一張保養得宜,看上去還徐娘半老的臉,氣成了豬肝色,分外的難看,欲發作,卻被對方壓製得死死的,最後只重重地坐下來,語氣不善地道:「皇帝是大了,有什麼事自個兒拿主意便是了。既然你聽不得哀家的話,哀家也不便管你。只是你祖輩用心血守著顧著的大承國江山,希望你能好好守著,不要出了岔子。」
對於這一點,慕容興從來不會懷疑。這次,他的身子朝後偏著,看向了後面的太后,微微一笑,語氣鄭重地說道:「母后金玉良言,兒臣定然銘記於心,讓這大承國的江山,在兒臣的手中安然無恙。」
這話一出,太后坐在簾后,更是如鯁在喉。干氣卻不能說什麼。
下面的大臣,本來在討論白慕回去祁國的事情,如今卻都被這母子倆的互動給怔得說不出話來。如今,看這情形,丞相大人帶頭跪下,高聲道:「恭喜太后和皇上母子和睦。」
其他的大臣們你看我我看你,最終也都一一跪下,高聲複述著丞相的話:「恭喜太后和皇上母子和睦。」
這一聲聲,聽得太后的臉色更是難看,而慕容興卻笑容滿面。
至於有關祁國白慕和余蒙蒙的笑意,他根本就不在意。有寧澤在手,他便不怕余蒙蒙不把這些事情辦妥當。
至於白慕,只要余蒙蒙沒有二心,他便一定會按著當初他們制定下來的計劃行事。
只要,他一天得不到余蒙蒙,一天愛著余蒙蒙,這件事情就會順利地進行下去的。
如此向來,慕容興覺得自己根本就不用擔心。畢竟,余蒙蒙信得過,而自己只需要放寬了心,等著她送來的好消息便是了。
想著,他便給旁邊的李德盛一個眼神,李德盛明白他的意思,將塵拂往另一隻胳膊上一搭,尖聲道:「有事啟奏,無事退朝——」
如此,這件事便就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