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節 父親的下弦月

  在我的記憶里,對父親一直心存害怕。


  印象中,他總是那麼凶。父親非罵即打的方式,讓我時常驚懼不已。青春期里,我老是會莫名地緊張,頭像是要炸裂開來一樣,難受極了,那時,滿腦子儘是父親言語與非言語的暴力。其苦難言。不緊張了,我就想,也許天底下所有的父親都是這樣的吧,強橫,不講理,有力量,說一不二。


  的確,我目之所及所有有的孩子的成年男子,以及同學們的父親大抵也是如此。


  父親生前是我們村小學的民辦教師,一邊耕種,一邊教書。生活的窮苦,近三十年的執教生涯,「轉正」又無望,是夠讓他煩心的。歷經人世滄桑,我才明白,煩怨和憤怒,會讓人產生一些非正常的言行。對於父親而言,教訓我和我的姐姐妹妹,也許就是在宣洩內心積壓至極的煩怒吧。再說,在農村,打罵孩子,那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兒了。也許,父親是千年風俗形成的習慣性動作。


  我離家上學后,父親離開我們村小,去往一所偏遠鄉村小學,早出晚歸,來回一趟,騎自行車得一個多小時。在那所小學教書不到三年,一次開學,他給學生分發課本,就暈倒在課堂,當夜,離開人世。


  一年清明節,上過墳之後,妹妹帶我去父親生前從教過的鄉村小學。


  那一排江南典型的磚瓦結構的平房,有父親的辦公室、教室,以及中午的休息室。我們緩慢地踱步,挨個教室地看,從一年級到五年級(那時沒有六年級),父親教過所有的班級,所有的教室都曾有過父親的身影。倚窗而立,彷彿還能聽見他的教書聲,看見他背著學生板書的樣子。不免就有些傷感。哪怕,父親已去世好幾年了。


  往昔那些所有的好與不好,都化作對父親刻骨銘心的思念。妹妹無聲地垂淚,悲傷的氛圍漸漸籠罩著。我的內心,有一股清泉流出,流的儘是酸楚與悲凄。此情此景,思念填滿內心,但我眼角沒有淚。


  最後,妹妹帶我去看父親的休息室。


  那裡已是這所村小的柴火間了,稻草、豆桿和杉樹葉堆得滿屋都是。父親睡過的床還在,確切地說,只是床架,床板也許當柴火被學校做飯的師傅燒掉了。在一捆稻草邊緣,我看見用毛筆畫的一彎下弦月,使勁推開草堆,一幅畫躍入我的眼瞼。妹妹告訴我:「這是父親畫的。他一個人,中午沒事,就會畫一些畫,有時,畫在紙上,這是唯一幅畫在牆上的。」


  看到畫,我立馬想起那首東北兒歌「月兒明,風兒靜」——一支廣為流傳的安妥嬰兒睡眠的《搖籃曲》。意境太神似了。


  對於那彎下弦月,我記得格外分明。


  我第一次從贛州的學校回來,父親翻看我帶回的校文學社社刊《綠芽》,在封面上用紅色鋼筆重重地寫了一行字,糾正封面上那彎月亮的錯誤。父親對美術編輯寫批語:「你畫的是下弦月,它只能出現在東邊的天空,它的臉向著東方,可你卻把它畫在西天。」像是對他的學生作文進行評判似的。我第一次明白,下弦月掛在東方,它的亮光只是在後半夜幽幽地著染有天際,抑或在黎明引來天光。


  在父親牆上的畫作里,一個孤獨的人,一座茅草屋,一棵高大的桉樹,還有桉樹之上,東邊天空蕩漾的那一彎明凈的下弦月。幽明的環境,孤獨的人,天地一派寧靜。也許是父親的嚮往之境,是他人生中渴望身處的靜謐之地吧。是的,父親無時無刻不希望自己平和一些,像「月兒明風兒靜」一樣,和緩地對待自己的兒女吧?

  當年,整理父親的遺物,在一堆的教案和書報中,我發現一個筆記本,很多頁都端端正正地寫著「制怒」二字。我知道,此兩字出自林則徐。他任江蘇巡撫時,親自在牌匾上書寫「制怒」,掛在廳堂之上,用以克己自律。父親有高血壓的宿疾,血壓升高之時,情緒是難以控制的,也許,那時,就想起用林則徐的這種方法,來自控自律吧。他那麼苦苦地寫著「制怒」,那麼挖空心思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卻是沒能制止住,還是那麼好似無情地打罵著他心愛的孩子。


  多年之後,我才知道,父親活得多麼難,生活上難,事業上難,身體也難,甚至連情緒也是如此地折磨他,刁難他,讓他不得安生。所以,在紛繁的人世,父親如此渴望那種後半夜的安寧,靜得只有自己的心跳與呼吸罷。


  一幅畫,讓我讀懂了父親,儘管是那麼遲晚。我的父親,不僅僅是那些化身於外表的言語與非言語暴力,在他內心深處,分明有著這樣寧靜的一面,有一彎永遠屬於他的生長在靈魂里的下弦月。


  這幅畫,讓我洞悉了父親的內心,面對著它,我終於控制不住自己,一行淚重重地跌落下來,穿越歲月,拉近我和父親的距離。在這久違的淚水之中,父親那強橫的形象,漸漸地柔軟起來,柔得像絨毛,軟得像綢緞。


  這就是一個父親,真正的風骨吧。


  @靜心:


  不生氣,就從容;能制怒,是大度。「制怒」不是掛在牆上的精美飾物,更不是妝點門面的所謂人生座佑銘,人生每一步,都需要落實在行動上。怒傷肝,對於身體無益;怒傷情,對理性選擇無益。有人說,如果你在憤怒之中,請先平靜地數到十,然後再開口。或者像我的父親一樣,在心裡掛一彎制怒的下弦月。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