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長命女> 103.與子同仇

103.與子同仇

  同樣風塵僕僕的兩路人馬在獲悉對方就在前路的時候,心理的變化如出一轍。同樣的緊繃, 同樣的警惕, 又暗含了些許的希望。


  梁玉這裡,想的就是大軍快些來救援!如果有辦法能夠收買桓晃, 她絕對會去做, 畢竟她首要的目的是救人,哪怕上京, 救援的任務最終也要著落到援軍的身上。是桓晃近來的表現讓她放棄了與援軍直接接觸這個打算。現在終於看到援軍了,壓在梁玉心口的巨石稍稍離開了半寸。旋即又想到, 萬一桓晃又發瘋了呢?

  她是警惕的。


  郭宜同樣的警惕!他與穆揚、胡直帶出來的兵士不過五千, 兵不是新兵, 卻是才接手不久的。傳聞楊仕達有戶一萬, 則他至少能抽出兩萬的兵來, 還佔據了楣州的地利。郭宜不是一個莽撞的人,獨自出來實屬無奈, 一是義憤, 二也是為了保命——主將死活不肯出兵,跟著主將一樣作壁上觀,日後脫不了一個處份。五千對兩萬, 郭宜非常的小心。


  他需要一個熟悉楣州情況的人來做嚮導, 說起來土著都可以做嚮導, 但是「嚮導」與「可靠」從來都不是正相關, 歷來不乏嚮導將兵馬引到敵方包圍圈裡的事例。楊仕達在楣州經營了三代, 郭宜不是很敢相信楣州的土著。


  雙方人馬帶著對對方的懷疑, 小心地接觸了。


  梁玉人少,她自己的騎士、崔穎派的護衛,攏共加起來也不過幾十人,但是一個個衣甲戰馬都不一般,郭宜那裡普通的兵士是比不上的。她先派王大郎去接觸,自己卻對美娘道:「留意,要是對方有異動,咱趕緊逃!」誰也不知道桓晃利令智昏這下會做出什麼事來,萬一將她們扣了呢?又或者讓她們「死於亂軍之中」,人都死了,還能有什麼后話?

  王大郎被領去見郭宜,經過很小心的試探——總共各說了兩句話,郭宜問:「爾等何人?」王大郎答曰:「奉楊刺史之命,送女眷離開。」郭宜第二句就是:「你的官話講得很好,京城人嗎?」王大郎答曰:「是。公主命我等隨娘子過來。」


  終於對上了!

  郭宜聽說來的是梁玉,與胡直、穆揚相視而笑——她好好的,咱們命就保住一半了,不用被東宮記恨了。


  穆揚道:「我們正要往楣州去呢,可否耽誤娘子些許時辰,告知我等楣州境況?」


  梁玉千肯萬肯,她又有一個疑惑:「只有你們三位嗎?」領兵的桓晃呢?

  郭宜咳嗽一聲:「將軍在後面壓陣,還有幾十里的功夫。」


  「啥?那你們這點人夠嗎?」梁玉問得毫不客氣,「大頭肯定在他手裡,都鬧成這樣了,你們不怕吃不下嗎?」


  這個就讓人難回答了,郭宜三不願意去告這個刁狀,又給桓晃找不出正當的理由來,都沉默了。梁玉一看這樣就知道裡面有貓膩,給他們細說了楣州的情形:「楊仕達親口對我說,他有一萬戶,他冒姓楊氏,佔據了楣州楊氏的舊寨,那可是在山上啊!現在他們還不知道鬧成什麼樣子呢!何刺史病著,王司馬也是個書生,袁樵他能幹事官又不大,一個崔中丞還是新來的。」


  穆揚不得不解釋道:「我等勸不動將軍……」


  郭宜喝道:「老穆!娘子,我等可解燃眉之急呀,這樣,我等做策應,襲其後路。娘子……」他又猶豫了,按說頂好是讓梁玉去京城報信,催戰。可是再往前就要遇到桓晃了,桓晃會不會把梁玉扣下來?不好講,郭宜不敢做這個安排,他也不大信得過桓晃了。


  郭宜長嘆一聲,往地上一蹲,抱頭道:「娘子,我們遇到個傻子將軍!」


  大家都猜桓晃是為了更大的軍功才要逼反楊仕達,彼此瞪了一回眼,梁玉果斷地道:「那我跟你們去吧,好歹地面比你們熟些。」


  美娘穿一身孝,跟在梁玉後面一直沒說話,此時說:「我去過楊仕達的寨子,我做嚮導!我要給我叔叔報仇!」


  梁玉給郭宜介紹:「這是楊信的侄女,我們原要上京的,如今不如與將軍同行。」


  郭宜可不敢讓她跟著,道:「借娘子幾個壯士一用,娘子不若先回楊刺史那裡,那裡安全。戰場之上,刀兵無眼,容易被誤傷。小娘子們也不適合上戰場,那裡可是血肉橫飛……」


  「殺人?干過!」梁玉乾脆地說,「我干這個還算熟。別啰嗦了,婆婆媽媽的像什麼樣子?楣州耽誤不起,你就耽誤得起了嗎?」


  耽誤不起,郭宜非常的不喜歡這個婆娘!凈添亂了!


  梁玉也看出來了,又加了一句:「你們找得到比我更可靠的嚮導嗎?」


  找不到。


  那就走吧。


  郭宜與梁玉並馬而行,道:「娘子一定要在後方,切不可……」


  梁玉道:「我聽說過一句話,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我往京里去,要叫人扣下來了呢?興許也沒命。留在後隊,萬一叫人抄了後路呢?約摸也危險,咱們還是順其自然吧。您打算怎麼做呢?」


  郭宜道:「先解楣州城之圍吧。圍剿……唉,恐怕要成一場大仗了。」


  行不二十里,官道轉向了楣州,驛站還在,他還認得梁玉,原本無精打彩的臉上顯出激動的模樣來。見到大軍頓時淚流滿面:「你們可算回來了!他們圍城了!」


  驛站有些破敗了,馬匹已經被搶走了,驛丞是躲在地窖里才躲過一劫的。梁玉道:「事兒急,你說完再哭!究竟怎麼樣了?他們都還好嗎?」


  驛丞道:「小人只知道,袁郎君將流人遷入城裡,崔老虎在城裡殺了好些細作。」


  有了驛丞的解說,他們終於知道了楣州的近況,不過二十天的功夫,楣州已經天翻地覆了。袁樵把流人、周圍的百姓遷到了城裡,城外的村莊、糧倉都被他一把火給燒了。楊仕達試圖圍困楣州城,奪得城內的補給,好堅守山寨。何刺史與王司馬也是下了血本了,拿出家財來犒賞,發動男女老幼一齊守城,拆了房子,硬把城牆加高了兩尺。城裡眼下也沒有缺糧少葯的窘迫,都在等著援軍呢。


  驛丞說到最後,抹著眼淚:「你們怎麼才來呀!」


  郭宜問道:「叛匪有兵多少?有什麼勇將沒有?有人從賊嗎?」


  驛丞道:「小人一直躲在這裡,並不知道。」


  郭宜道:「你先下去吧。」與胡直、穆揚商議下一步怎麼辦,他們關於楊仕達的情報還是一萬戶。郭宜道:「我看還是截他的糧道吧!我親自去襲他後路,你們解圍城之急。」


  胡直道:「只有這些兵馬,分兵恐怕不夠使。」


  郭宜道:「你也說只有這些兵馬了,不分也不夠使,不如出奇不意。」


  穆揚道:「我看老郭說的行。」


  郭宜道:「我去襲山寨,你去解城圍,即便不能盡滅圍城之匪,也要衝進城去與他們會合。老胡,你還有一件要緊的事情——那位娘子,不能在我們手裡有什麼閃失。她好好的,我們也記你一功。」


  胡直道:「我雖是個粗人,也明白道理的。你斷不會為了打壓我的功勞才分派我去照顧個娘們,咳,小娘子。有她在,我們違令的事情也好有個說法了。」


  當下分派任務,美娘就被郭宜給隨身帶著了。梁玉問美娘:「你行嗎?」美娘兩眼冒火:「再沒有比這個時候更行的了!」


  郭宜他對胡、穆道:「盡量拖住圍城之敵,城外人多了,山上人就少了。」


  梁玉先將他們帶到楣州城下,一路還想帶他們去幾個村落修整,卻見幾處村落都被燒成了灰。看到城牆后她就被胡直護在後隊,要等穆揚那裡打出一條通路來,再將她安全的帶到城裡。三人都是一個意思,以後打官司,還得指望著她和崔穎,地方官不被問責已經不錯了,救他們也是有心無力。官司打到朝廷上,桓晃身份特殊,他們也需要有人保上一保。


  梁玉也坐得住,她雖號稱殺過人,卻沒有抄刀就上,安安靜靜坐在馬上,對胡直道:「我給你們添麻煩了吧?」


  胡直直白地道:「添麻煩的是別人!要不是您,咱們還不知道楣州有個楊仕達呢。十拿九穩的事情,叫個傻子將軍給做壞了!」


  兩人有一搭沒一搭的說著話,周圍的兵士卻緊張得不得了,他們只有一個簡易搭起來的工事,不大頂用。想找個容身的地方,到了一看,一地焦土。袁樵這個人知道些人間疾苦但從來沒為生計發過愁,燒屋燒糧毫不猶豫。弄得梁玉他們在城外喝風。


  梁玉卻對人說:「我們沒處擋風遮雨,叛軍也沒有呀!」


  胡直笑道:「不錯不錯。」悄悄對手下打手勢,讓他們散出去警戒,一定要早早地發現叛軍他好帶著梁玉跑路。


  胡直向梁玉詢問楣州的情況,漸漸說到沒話,一個騎士一口氣沖了過來:「有、有叛軍,他、他們的糧隊!」


  胡直笑罵:「嚇了你老子一跳!」


  有糧隊好呀,本以為沒啥功勞了,就有千里送人頭的來了。


  楣州本就不是一個魚米之鄉,鄉間的積貯有限,還叫袁樵這個狠心的王八蛋給燒了。楊仕達圍城的隊伍還得依靠山上往下送糧草,楊仕達越發的焦急,要求儘快拿下楣州,如果三天內拿不下來,就撤回來山寨堅守得了,耗到官軍沒脾氣了再招安也行。那樣他的官也有了。


  胡直道:「娘子願意看我們殺敵嗎?」命四個盾手執盾將梁玉圍在中間,才帶她去看熱鬧。


  胡直放火的本事也不差,搶糧並不在他考慮的範圍內,平了楊仕達,楣州還能餓著他們?一把火燒了糧食,就能讓叛軍的軍心渙散。


  梁玉也不去逞能,安靜看著胡直的人放出火箭引燃糧車,趁叛軍救火的功夫再掩殺。楣州的曠野早就空了,叛軍的運糧隊也很鬆懈,被胡直拿了個正著。胡直大哈哈大笑:「都他娘的別急!都有功勞!說你呢,那個頭是他剁下來的,你搶什麼?那裡不還是有人嗎?」


  笑了好一陣兒才想起來,梁玉是個姑娘家,可別嚇傻了!回頭一看,梁玉正饒有興味地看著士卒爭先,問道:「現在還是算人頭計功嗎?」


  【我看你這膽子有點大,怪不得敢殺人。】胡直心裡咋舌,口上說:「對呀,不然怎麼算呢?計功不止是首虜數,譬如講,我這裡斷了糧道,那功勞也是有的。他們攻城,第一個站上城頭的,是大功一件……」


  梁玉驚嘆:「還有這樣的學問?那行軍呢?操練呢?如果一個人會練兵卻不會打仗,又怎麼算呢?」


  「會練兵的人,打仗等閑也不會輸,除非遇上了能打的。會帶兵,兵聽他的,不亂。這就不容易出事……」


  兩人直聊到了日落西山,穆揚派人來:「解圍了,快入城!」


  糧草被燒,軍心自然就散了,穆揚又命人多樹旗幟號稱大軍已到,叛軍原本的計劃就是再拿不下來就不打了,見狀一鬨而散。穆揚摸著下巴,愁得臉直跺腳:「他們這跑得也太快了,這樣豈不是要將老郭給夾在中間了嗎?」


  他對崔、王、袁三人道:「胡直是我兄弟,他的本事也有的,現與那外娘子在城外,他進來,守城是足夠的。我得去抄叛軍的後路,可不能叫老郭被他們包抄了。」


  穆揚與胡直打了一個照面,彼此交換了兩句,胡直道:「你守城,娘子也送入城,我去!」


  穆揚道:「那好吧。」


  胡直笑道:「好兄弟,夠意思!」拍馬要走!

  袁樵從後面追了上來:「這位將軍,我這裡有幾個嚮導、又有幾個嗓音高的,叫他們跟著你去。」嚮導是帶路,調門高的是讓他們敲鑼打鼓的喊大軍來了,楊仕達已經死了。


  胡直笑納了。


  梁玉一直默默不說話,直到看著袁樵腦袋上扎了條白布,驚道:「這是怎麼了?誰出事了嗎?」


  袁樵見到她也是且驚且喜,答道:「何刺史殉職了。」何刺史本來就是個病號,連日勞心勞力,直接累死了。現在城裡官最大的是崔穎,但是他的名聲不好,只好用來殺人鎮宅。王司馬頂了何刺史的職責,袁樵從旁協助。好在楊仕達手下也是什麼驕兵悍將,三人指揮著軍官固守城池,居然支撐到了援軍到來。


  王、袁二人又忙著安撫百姓,安頓援軍,還要與穆揚溝通,請他守城。梁玉見崔穎站在一邊,竟品出他有點可憐巴巴的味道,躡手躡腳走過去,小聲問個好:「中丞,我還知道些事情要對你講。」


  不把桓晃咬死,她把梁字倒過來寫!


  崔穎竟小小跳了一下,瞬間活了過來:「娘子,這邊請。」


  ~~~~~~~~~~~~~~

  楣州城是歡樂的,他們死人不多,家業燒了可惜,但是袁樵許諾,弄死了楊仕達,咱們分地。楊仕達抄沒的家產,按照比例要上繳一部入國庫,另有一部入州、縣,完全可以用來彌補百姓的損失。


  王司馬也高興:「待郭將軍凱旋,我再設宴為諸位慶功。行百里者半九十,眼下還請諸位不要放鬆警惕。」


  穆揚已有功勞在手,不大在意地道:「咱們就等老郭回來!」


  只要郭宜殺了或者抓到了楊仕達,退一萬步,抓到了楊仕達的家人,他們就好交代了。


  夜間,穆揚親自安排了守衛,自己則住在了角樓上。半夜裡,山中冒出火光,穆揚心道:【老郭,妥!】


  安心睡了一夜,第二天城門雖然沒有打開,守城的人卻個個高興——春季的山火,只要不遇大雨就很難熄滅,大家都看到了。總不能是楊仕達自己燒山,把自己烤了吧?

  清早,郭宜派人送信來——已拿下山寨,楊仕達自刎,止走脫了楊榮。郭宜已經在清點戶口了,馬上派人押送第一批不馴服的戰俘下山,明天是第二批的婦孺,讓山下做好準備。


  袁樵近來處理庶務愈發得心應手,先清了監獄,再叫人在城外搭起了些簡易的木屋,暫時供人居住。過了晌,一團人山裡出來,正是郭宜派人押送來的第一批戰俘,為首的就是楊仕達的兄弟子侄們。袁樵將人在獄里關好,都上了鐐,準備忙完安撫百姓的事,夜審楊家子侄。


  美娘與他們一同下山,由梁玉接了,一同住在縣衙里。守城期間,袁樵把梁宅也給徵用了,梁玉回來沒地方住,就住到袁樵後院去了。


  到了傍晚,一隊人馬衝到城下,為首者哭嚎道:「開門!快開門!郭將軍戰死!」


  穆揚扶著城牆,好險沒有一頭栽下來,厲聲道:「你動搖軍心,我斬了你!」


  底下人仰面道:「穆校尉,是我,李四啊!!!」


  穆揚急命把李四放進來,先踢一腳:「閉嘴!不許哭!說事!」


  李四挨了一腳,才說:「本來怪順的……」


  郭宜也是個放火的好手,不但會放火還很狡猾,他命人把旗收了,又挑了幾個機靈的士兵過來報捷,身上的官員的衣服就是證明——楣州打下來了,我們搶了他們的東西,瞧,都穿上了。


  他麾下兵馬都是附近駐軍調來的,口音也近,又故意叫得聲嘶力竭,再有財物做誘餌,將寨門詐開。


  郭宜的人一入山寨就在美娘的指引下直撲楊仕達在寨中的府邸,將楊仕達的老巢給抄了。美娘又在人群里喊:「寨主死了!」


  人們愈發恐慌。


  郭宜趁機控制了山寨前後兩門,來了個瓮中捉鱉。


  事情在這個時候進行得非常順利,郭宜一面清點戶口,一面清點人犯。楊仕達自刎,他的兄弟子侄被抓了起來,美娘一個一個的認,發現少了楊榮。郭宜道:「他成不了氣候,小娘子也不要過於傷心了,明天一早,我派人送你下山,我也不能在此久留。」


  他需要把這些人都遷出山,重新編入戶籍才行。


  都弄好了,又來個釜底抽薪,把姓楊的都挪出去,好使叛軍群龍無首。為了安全起見,他親自將這些人押送下山。


  路上卻出了意外——楊榮先被楊仕達送走,其實並不曾走遠,山寨起火,他關心親人又回來了。郭宜這個賊忒狠,楊榮趕到的時候,郭宜已經完成了殺人放火的動作,楊榮只能先在外面潛伏起來。


  郭宜押送楊家子侄下山,楊榮意圖劫囚。美娘認得楊榮,大喊一聲:「他就是楊榮!」郭宜樂了:「送上門來的功勞嘿!你們先走,我來斷後。」


  楊榮是有備而來,郭宜需要在寨中放置人馬,一番較量,郭宜竟死於流矢。這件事美娘他們並不知道,城裡也只當郭宜馬上要把楊榮也押下山來,給楊家湊個整整齊齊。


  ~~~~~~~~~~~~~~~~~

  穆揚讓李四不許哭,以免動搖人心,將他帶去見胡直,又見崔、袁等人。


  幾人還未商議出個結果來,桓晃的大軍到了。


  穆揚一口唾沫吐在地上:「他還來幹什麼?看老郭怎麼死嗎?」李四蹲在地上,嚎啕大哭:「死的咋不是我呢?」


  桓晃心急如焚。


  郭宜等三人走後他就後悔了,將士們詭異的目光、背後的竊竊私語猶如當頭一記棒喝將他打醒了——我在做什麼?!我是主將,有守土之責的呀!國與家孰重?!

  郭宜走後兩個時辰,桓晃徹底回過味來,下令整軍馳援楣州。事情卻又不如他預期中的順利。他從京裡帶來五個人,走了仨,剩下兩個與他也不很是一條心。駐軍原有的軍官還有幾個,本與京中有些隔閡。郭宜三人出走,軍心就已經散了,人還是那些人,使喚起來怎麼用怎麼不靈光,又耽誤了一天。


  前天,桓晃只恨手下太利落,今天,桓晃恨不得在他們每人身後放一條鞭子抽著他們走。


  等桓晃趕到楣州城,圍也解了,楊仕達也死了,郭宜,也死了!

  桓晃硬著頭皮進城,迎接他的是各色意味難辨的目光,桓晃悔愧難當,自已說:「我來晚了,我這便去山裡清剿殘匪。」


  穆揚不陰不陽地道:「您身份貴重,山裡不安全,還請在這裡安歇吧。」


  桓晃必要到郭宜靈前致奠,穆、胡攔他不住,王威等也要去靈前上香,都一起過去。看到棺木,桓晃雙膝點頭,痛苦地將額頭壓在了冰冷的地面上。王威張大了嘴,喉中嗬嗬作響:「老郭!老郭!」


  崔穎跟來看了兩眼便沒有興趣了,梁玉很平淡地對他講了桓晃的所為,崔穎心裡也是早有猜測。兩人都以為桓晃聰明反被聰明誤,折了一員大將,自己也沒撈到功勞。【我是不會讓你凱旋進京的。】


  靈堂設在州府里,就借了何刺史喪事的布置。崔穎從州府出來,第一件事便是派人去把監軍御史給叫了來。


  大軍開拔,朝廷照例要派御史跟隨。一是糾察有無違法之事,二也是方便記功。裴喻是御史台的擺設,真正管事的是崔穎,監軍御史正是他的手下。


  桓晃因私心貪慾而害公事,是崔穎非常厭惡的一類人。監軍御史也覺出軍中有異,對崔穎實話實說,又拿出自己的記錄來:「下官原就打算如實上奏的。」崔穎道:「奏與聖人的摺子,我便不看了。還有別的事情嗎?」


  「那就沒有了。」


  崔穎沉默了,如果是京城,他能把桓晃家的黑料都翻出來。楣州則不同,這裡不能再經受動亂了。【回京再說,你還能就在楣州不回去了嗎?】


  桓晃整個人彷彿紮根在了靈前一樣,不知道的人幾乎要以為他是郭宜家的孝子了。看的人都在心裡暗罵:虛偽!

  【你害死了他,還要在他死後噁心他嗎?】李四索性睡在棺材邊上,他總覺得桓晃不懷好意,要悄悄地監視桓晃,免得這個人又對死者做出什麼不好的事情來。


  是夜,李四被一陣說話聲驚醒,朦朧間聽到一個聲音在勸:「將軍,您不為自己,也要為家人想想。您要有事,叫老夫人怎麼辦呢?她還在等著您凱旋呢。」


  接著是桓晃痛苦的聲音:「我還有臉回去嗎?」


  【你還知道要臉嗎?】李四裹緊了衣服,聽桓晃接著問:「袁樵如何了?」


  先前的聲音答道:「他……還活得好好的,回去對老夫人要如何交代?」


  桓晃低聲道:「只為她老人家為杜氏報仇,才害了郭宜。早知如此,我寧願自己去死。不等再這樣下去了!我不能再聽亂命!」【1】


  【不得了!】李四挺得像個殭屍,緊貼著棺材,一動也不敢動,彷彿能從棺木上汲取勇氣。直挺了一夜,天不亮有人來添燈油,他才爬出了靈堂,跌跌撞撞跑到了穆揚那裡:「是他害的!」


  ~~~~~~~~~~~

  李四十分茫然,他聽不太懂桓晃說的是什麼,但是聽明白了「報仇」、「害了郭宜」。穆揚也不是很明白這裡面的彎彎繞繞,想了半天也想不出個所以然來,又不能問桓晃,拉著李四說:「你同我來。」


  他找上了崔穎。郭宜死了,作為他的袍澤,穆揚認為自己有義務讓郭宜死得明明白白。崔穎正是查明真相最好的人選!


  崔穎也不大明白,但是他知道「杜氏」的意思。再三盤問李四,確認說的是「杜氏」,崔穎皺皺眉頭道:「你同我來。」


  他對杜氏不熟悉,袁樵對世家肯定是熟悉的。袁樵此時正在迎接劉、楊二夫人,楣州平息了,楊刺史將人又送了回來,一路上儘是兵禍過後的荒涼。兩位夫人罵了一路:「狠心的賊!竟將百姓房屋都燒盡了。」


  回到衙里,聽說是袁樵乾的,便絕口不提楊仕達倒行逆施,轉而說:「叔玉也安全了,我就放心了。現在想來,成安縣公果然是有私心,叫叔玉就這麼上路,是我們的疏忽,虧得她沒有遇到成安縣公。」


  感慨到了一半,崔穎來了。崔穎見兩位夫人都在,居然笑了一笑:「夫人在就更好了。」她們得比袁樵更熟悉這些姻親關係。崔穎直來直去地道:「敢問夫人,成安縣公與杜氏是否有舊?杜氏與令郎有何冤讎?」


  劉夫人將事情前前後後想了想,忽然問楊夫人:「這個成安縣公,他的母親是姓杜嗎?」京城世家也多,裡面如蛛網般的姻親關係很難讓人瞬間反應過來,但是劉夫人畢竟出身世家,一經提醒很快就記起來了。


  楊夫人如遭雷擊:「對!我想起來了,是杜庶人的娘家養大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