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9章:解析
謝元娘就相對的平和多了,她同情謝文惠,可也不會容忍她將罪名扣到自己的身上。
「孩子沒了,是讓人同情,可是你隨口就亂咬人,這個可不好。」謝元娘毫不懼怕的盯著謝元娘,「你瞪我又有什麼用?你時時想著陷害我,我可沒那個心思想著你,畢竟我從未把你放在眼裡過。今日的事我不與你計較,只當你是沒了孩子受刺激說的瘋言瘋語,若是你再覺得我這好來,又鬧起來也沒事,我也不介意讓你見識一下是不是真的那麼好鬧。」
「謝元娘,就是你做的,你是在怪我的業哥搶了衡哥的名子,所以你就報復。」謝文惠想到兒子,忍不住哭了起來。
「我還沒有那麼惡毒,為了一個名子就去害死一條人命,還是一個什麼也不懂的嬰兒。我勸你還是回去好好想想近期得罪過誰吧。」謝元娘其實有很多話想勸謝文惠,想勸她不要被前世所累,好好的過這一生。
顯然,她顧念著一絲的情誼,看在謝父的面上幫了她一次又一次,謝文惠根本就不在意,她已經被仇恨蒙蔽了雙眼。
謝元娘懶的看她這副樣子,更不喜歡讓她影響自己的心情,「送郭少夫人回郭府。」
原本是該直接扔在外面的,現在看謝文惠的樣子,萬一出了事又是從顧府出去的,顧府也摘不掉身上的責任,謝元娘也不想給別人這樣的機會。
謝文惠哪裡肯走,她要真是能幾句話就被謝元娘給勸通了,也不會跑到顧府來了,「我不走,你以為這幾句話就能讓我相信你?你做夢。」
「那你就鬧,鬧的連你那點可憐同情都沒有了,讓郭府厭惡你,然後休了你。」打蛇打頭,謝元娘還是知道謝文惠在意的是什麼,「你以為你這樣鬧鬧的到處讓人議論,郭府會怎麼樣?不要忘記了你剛沒了孩子,郭府可就這麼一個孫子,他們會不會覺得是你這個做母親的沒有照顧好孩子?趁著現在郭家的還在傷心,你也安靜點吧,鬧騰的到最後讓郭家人趕你出府,才是丟人呢。」
「你少在這裡危言聳聽。」
「不信就算了,你鬧吧,左右在府里怎麼鬧也傳不出去,到時你鬧夠了再人送你回郭府。」謝元娘還吩咐令梅,「拿了筆墨將郭少夫人罵的話都寫下來,然後送人回郭府時直接給郭府,也讓郭府的人知道一下他們的少夫人都說了什麼。」
若真讓郭府的人知道因為一個名子而孩子被害了,他們怪的只會是謝文惠,不會是沒有證據的謝元娘。
人就是這樣,會直接盯著傷害到孩子的人,謝文惠明知道這樣會招人記恨,最後還那樣做,以至於孩子沒了,郭府自然第一個怪的會是謝文惠。
再說腦子現在好使的,也不會像謝文惠想的這麼極端,覺得孩子是因為一個名子就讓對方出手了。
謝元娘這招也算是狠,謝文惠知道到謝元娘這裡鬧也不會怎麼樣,只是鬧一鬧她心裡舒坦了,這事在外面傳開了,即使是謠言,謝元娘也提不出去。
哪裡知道謝元娘卻來了這麼一招,她自然不敢讓郭府知道她為何找謝元娘鬧的。
現在府里鬧成什麼樣她心裡最清楚,若是找出一點線索,哪怕不是因為她取這個名子,但是有這個可能讓業哥被人不喜歡,郭府也繞不了她。
這是搬起了石頭砸了自己的腳,謝文惠的眼睛瞪得大大的,恨不能將謝元娘撕了,可是兩相比較,謝元娘高高在上,而她卻被個護衛按著。
輸了,她徹底的輸了。
嫁的人不如謝元娘,喜歡的人被謝元娘搶去了,如今連兒子也沒有了,兒子是怎麼懷上的她最清楚,若不是郭客喝多了,又是被婆婆趕回了正房,郭客怎麼會碰她?
閉上眼睛,一行淚流了下來,謝文惠整個身子一軟也向地上灘去。
就這點能耐。
不用謝元娘再出聲,江義在醉冬的提示下,已經將人架了出去,送上馬車去了郭府。
謝府那邊也亂了,孔氏知道外孫沒了之後,一路哭著去了郭府,到了之後嘴裡一直嚷嚷著女兒的命苦,又怪郭客不是個男人,是得罪了白府徐府,才被人算計業哥去。
孔氏雖看又哭又鬧的,但是她的這些話在理啊,郭大人趕回來之後縱然心疼孫子,可也覺得是這麼回事,不然誰能害了業哥,誰又能去針對業哥。
郭大人沒有說話,他的神態卻大大的鼓勵了孔氏,孔氏又說出震人之語,「白間兮剛生下孩子沒多久,我的業哥就沒了,她懷的一定是郭府的種,不然怎麼會對我業哥出手?你要給我一個交代,今日若不給個說法出來,我和你沒完。」
孔氏直接沖著郭客去了,郭客在悲傷當中,被孔氏又錘又打,身子連連身後去,最後推倒在地也沒有反應。
郭大人心疼兒子,又惱兒子做下的這些孽,好在這個時候郭夫人醒了,郭夫人一哭出聲來,郭大人立馬湊到就床邊,尋問了幾句看到夫人沒事,郭大人方拍拍她的手以示安慰。
「客哥呢?」郭夫人無力的抬了抬眼睛,掃到那邊正在打兒子的孔氏,眼睛猛的瞪大,「孔氏,你要做什麼?」
人也掙扎著要坐起來,還是被郭大人按著,才沒有起來。
「我來處理。」郭大夫安撫著急著要起來的妻子,一邊回頭,「將謝夫人拉開。」
那邊婆子和丫頭這才敢湊上前去,將孔氏拉開,孔氏兩隻眼睛都已經被怒火燒紅了,兩個婆子強拉住她。
「先送慶家夫人到少夫的的院子,再次大公子扶起來。」郭大人的頭一陣陣的作痛,怎麼就出了這樣的事呢。
郭夫人躺在床上也抹淚,「可憐業哥就這麼沒了,我苦命的孫子。」
郭夫人說著就又要暈過去,郭大夫強忍著悲傷低聲勸著,「他們還年輕,也是業哥與咱們沒有緣分,還會有孫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