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玄幻奇幻>是夜照君歸> 番外一(2)

番外一(2)

  其實我不是喜歡佛家或者學佛之人,純粹抱著對南懷瑾先生的仰慕之情跟對《金剛經》的一點好奇去看了這本書。


  南懷瑾先生很有名,是中國當代詩文學家、佛學家、教育家、中國古代文化傳播者、學者、詩人、武術家、以及國學大師。


  說實話,我就是個很膚淺的學生,選擇看這本書,可以說就是奔著南懷瑾先生而來的。


  南懷瑾先生對於國學各方麵的鑽研很深,在中華傳統文化之儒、道、佛等各方麵都有一定的造詣。除卻通宵中國曆史上的文化,先生對於西方學科體係也有一定的理解認知。


  從前看過他的書,感覺涉及的內容,思考的東西,著實是有趣的。


  但坦言,這本《金剛經說什麽》我有點沒看懂。甚至不是有點沒看懂,而是通篇看完,仍舊未解其中味。


  《金剛經》是初期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典之一,也是般若類佛經的綱要書,傳入中國後即廣泛流傳。我記得在我高中曆史課本中,就有關於唐代印刷《金剛經》的內容。再說從前能識得幾個字的人,大多都是抄過《金剛經》的。


  而在這本書中,南懷瑾先生開篇就指出了《金剛經》是佛經中很特殊的一部。它最偉大的地方,是超越了一切宗教性,但也包含了一切宗教性。緊接著告訴我們,要研究《金剛經》,首先要放下成見。將自己的多年來形成的三觀中關於宗教的部分放在一邊,然後再來研究經文的要點跟精神,這樣會讀懂許多不一樣的東西。


  《金剛經》在學術分類上屬於般若部,身為一個對佛學不甚了解的人,我還特地去百度查了般若的含義。


  “般若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而是能夠了解道、悟道、修證、了脫生死、超凡入聖的智慧,需要身心兩方麵投入求證,才可能得到。”


  關於般若,我便是一知半解,縱使是查了百度,依舊是不太能理解。


  而在南懷瑾先生的這本書中,我仔細看了前麵的五章般若卷,大致了解了一點南懷瑾先生注解出來的般若意義。


  南懷瑾先生言所謂般若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是指能夠了解道、悟道、修證、了脫生死、超凡入聖的這個智慧。這不是普通的聰明,這是屬於道體上根本的智慧。


  看到這裏我就有問題了,既有般若,那根本的智慧又是什麽呢?


  大概根本的智慧,說到底也就是一種名稱。就是超越一般聰明與普通的智慧,而了解到形而上生命的本源、本性。


  在這本書中,先生說,這不是用思想得到的,而是身心兩方麵整個投入求證到的智慧。這個智慧才是般若。


  這樣,就很否定了般若的寓意便是智慧。


  讀到此處,恍惚之間我有一種回到原點的感覺。


  前麵就說了,南懷瑾先生分了五章去講般若的意義;可以認為般若不是智慧,但其包含了五種智慧。


  先生書中將這所謂的五般若給細致地劃分了第一種是實相般若,第二種是境界般若,第三種是文字般若,第四種方便般若,第五種眷屬般若。


  其中,五種的內涵就是金剛般若。


  實相般若就是形而上的道體,是宇宙萬有的本源,也就是悟道、明心見性所悟的那個道體。


  看到這裏的時候,我的大腦感覺又空又糊塗,“形而上”一詞是從前聽過的,宇宙本源也是很多人追尋的;至於“悟道”,“明心見性”,更是許多人終其一生去修行的。


  但真正將他們如書中這般去組合起來看,腦海之中除卻一個“空”字,還是空。想來,是我境界不夠,乍然選擇看這本書到底是冒失了。


  後麵的時候,南懷瑾先生又給了般若一種見解在佛學的文字上,悟道就是見到那個道體的空性,叫做實相般若,屬於智慧的部分。


  悟道,實相般若,智慧,這些本就玄之又玄的東西聯係在一起,老實說我看的更玄乎了,都不知道自己是怎麽看完這本書的三十二品的。


  但看完,除卻空之外,又仿佛抓住了什麽東西;興許也是人生之中的一種般若與明心見性。


  佛所謂的度眾生,其實是傳授智慧,而眾生自性自度,隻要平實地去做人,個個都是佛。因此,做人是學佛的根基,學佛要先學做人。


  而在中國古代社會中,把儒家四書五經做人的道理弄通了,也就是做人無恙,人成了,自然是成佛。正如經文第一品所講,穿衣、吃飯、洗腳、睡覺,規規矩矩做人,老老實實做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本來平常,一切現成。


  在這本書中,南先生常以禪宗的方式,隨說隨破,每每告誡大家,佛的說法都是對機說法,偶爾成文,過後一切不留。


  “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不能著於法,須得經義在你心中才行。”


  大道至簡,能斷一切法,能破一切煩惱的《金剛經》,經南先生條分縷析,得出的真理卻再平凡不過。而再平常不過,又令人不得不感歎世間的至理都是相通的,最難、最高深的往往最簡單。


  相信很多看了這本書的人,如我一般,念完《金剛經》後,歎了口氣唉!一切都是空的。


  而南先生說,一切是有;不過“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是教導我們方法,應該這樣去認識清楚,認識清楚以後怎麽樣呢?


  則是“不住於相,如如不動。”


  所以,先生書中言,有許多年輕人打坐的時候,有些境界發生,以為著魔了。


  實際上沒有什麽魔不魔,都是唯心作用,自生法相。你能不取於相,魔也是佛;著相了,佛也是魔。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過去的已經過去,未來的還沒有來。


  芸芸眾生,大多數人的煩惱,就是因為三心認不清楚。


  而老年人亦要有自處之道,老年人最大的毛病,思想上困在一個法相,隻想當年,因為他不敢想明天,明天靠不住嘛!


  年輕人絕不想當年,隻想明天,明天又想明天。所以老年人跟年輕人坐在一起,一個光想過去,一個光想未來,怎麽能合得攏呢?

  佛說沒有度人;度盡一切眾生,他說沒有一個眾生是他度的,是自性自度,個個都是佛,隻要你平實地去做。


  若說沒有感悟,實際上也是有些感悟的,至少如今的自己應當把握時間,先生所言的今日事不可拖到明日,尚且是能理解,應當去做的!

  。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