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這就是雜學的威力
雖然雙方都有合盟的意願,但談判桌上的交鋒是不可避免的。
781年十一月,在談判中吐蕃使臣提出,唐朝宰相給吐蕃的國書,使用了歧視性的詞語,吐蕃朝內對這件事提出正式抗議。
宰相楊炎國書是這樣寫的:“所貢獻物,並領訖;今賜外甥少信物,至領取。”
吐蕃使臣認為,唐蕃本事平等關係,書中所用“貢”、“賜”二字,代表著以吐蕃為臣的意味,吐蕃不能接受,要求唐庭給出明確解釋。
吐蕃大臣的“摳字眼”舉動,足以說明兩個問題:
第一、此前幾次唐蕃會盟期間,唐與吐蕃之間存在某種程度的臣屬關係。
否則,德宗的國書上不會用到“貢”、“賜”之類的字眼,而之前吐蕃是能接受的。
可現在,吐蕃把唐朝按在地上摩擦了二十多年,自然不願在用一種唐上蕃下的口吻會談。
第二、唐德宗的清水會盟是兩國平等關係,第一次被以文字的方式固定下來。
對唐朝來說,始於此年的河北四鎮之亂已愈演愈烈,根本沒有和吐蕃討價還價的資本。
於是,唐庭以“前相楊炎不循故事,致此誤爾”為借口,修改敕書,把“貢”改為“進”,把“賜”改為“寄”,把以“領取”改為“領之”。
五、邊界的厘定
吐蕃大臣除了摳字眼外,還提出兩國邊界劃分要以雲州之西,賀蘭山為界。這就意味著吐蕃占領的河隴二道的領土,要求得到唐朝的正式承認。
說實話,德宗肯定是不願意的,要說他對光複河隴沒念想是不可能的。這份協議隻要一落筆,李適就變成了失地辱國之君了。
但形勢比人強,即便李適心裏在不願意,他也得捏著鼻子答應,“其定界盟,並從之”。——《新唐書?吐蕃傳》
吐蕃得到唐朝的承諾,於公元782年(建中三年)四月,歸還了被扣押在吐蕃的唐朝將士、僧尼八百人作為回應。
但放還唐朝將士後,吐蕃就沒動靜了,把李適急得沒著沒落的。
吐蕃倒也不是晾著唐朝,準備加碼再要個高價。
而是,吐蕃國內存在反對會盟的聲浪。
時任吐蕃大相是尚結息(藏史稱琛尚野悉),他曾與恩蘭·達紮路恭一起攻入長安。
這是一個典型的吐蕃強硬派,一直率軍駐於河隴,與唐軍久戰不息。
《新唐書·崔漢恒傳》記載:“是時,吐蕃大相尚結息忍而好殺,以嚐覆敗於劍南,思刷其恥,不肯約和。其次相尚結讚有有才略,因言讚普,請定界明約以息邊人。讚普然之,竟以結讚代結息為大相。”
此後,在會盟意見上與讚普相左的尚結息便銷聲匿跡,再不見諸史端。
從這次大相人選更迭可以看出,吐蕃國內在戰與和之間的博弈相當殘酷。赤鬆德讚甚至需要以罷黜大相的方式,來推行自己的意誌。
消弭國內的反對聲浪,唐蕃兩國一場盛大的會盟儀式,便逐漸清晰起來。
783年(建中四年),雙方商定在清水(甘肅清水縣)舉行會盟大典,吐蕃方麵大相尚結讚出席,唐朝方麵則以隴右節度使張鎰為代表。雙方官員歃血為盟後,當場宣讀用各自的文字書寫的盟文。
《舊唐書·吐蕃傳》中記載了漢文盟約的內容,關於邊境劃分部分為:
“唐地涇州(甘肅涇川)西至彈箏峽(甘肅平涼)西口,隴州(陝西隴縣)西至清水縣,鳳州(陝西鳳縣)西至同穀縣(甘肅成縣),暨劍南西山、大渡河東,為漢界。
蕃國守鎮在蘭、渭(甘肅隴西)、原(寧夏固原)、會(甘肅靖遠),西至臨洮,東至成州(甘肅成縣),抵劍南西界磨些諸蠻(雲南西北境今麗江地區),大渡水西南為蕃界。其兵馬鎮守之處,州縣見有居人,彼此兩邊見屬漢諸蠻,以今所分見住處,依前為定。
其黃河以北,從故新泉軍,直北至大磧,直南至賀蘭山駱駝嶺為界,中間悉為閑田,二國所棄戍地毋增兵,毋創城堡,毋耕邊田。”
從盟約上看,兩國邊境簡單說,就是黃河以南從六盤山(隴山),沿岷江、大渡河,南抵麗江地區,以東屬於唐朝,以西屬於吐蕃。
這就意味著,唐朝正式放棄了河西、隴右地區,承認其成為吐蕃的“合法”領土。
吐蕃通過會盟獲得河西、右地區的“合法”統治權,便於在該地區逐漸推行“節度使”製度,逐漸消除了唐廷在該地區的影響力,促進了這一地區的“吐蕃化”進程。
本來清水會盟大典後,還要在長安城再盟誓一次。
但就在長安盟誓正要舉行之時,吐蕃突然傳來王書,赤鬆德讚認為會盟盟書,未能明確厘定邊界,叫停了會盟。
唐朝不得不再派崔漢衡入蕃交涉,直到六月,吐蕃使節論頰沒藏從青海至唐,言疆場已定,看來似乎仍保持了清水會盟的決定。
7月,禮部尚書李揆前往吐蕃會盟,宰相李忠臣與蕃相區頰讚盟於長安之西,會盟正式結束。
這次隆重的會盟,實際上進行了三次,唐蕃境內各一次,邊界地帶一次。
從這次一波三折的會盟過程來看,吐蕃國內對於會盟議和應該是反對聲不斷,但顯然赤鬆德讚控製住了局麵,保證了次會盟的順利達成。
對於清水會盟的評價:
1、唐蕃清水會盟從商議到完成,曆時四年。
相比於代宗時期5年會盟3次,兩國對清水會盟的重視程度,顯然不同以往。
2、清水會盟厘定的邊界,基本保持到了吐蕃王朝崩潰。
直到吐蕃內亂,張議潮在沙州歸義,盡取河西11州後,唐朝才算陸續收複了失地。
3、清水會盟基於兩國軍事相持不下,會盟前後約七八年間幾無大戰。
但軍事形勢是適時變化的,隨著唐朝爆發“涇師之變”、“四王二帝之亂”,清水會盟時支持合盟的大相尚結讚,為除掉唐朝名將李晟、馬燧、渾瑊,在平涼劫盟殺使。
唐蕃關係旋即跌入穀底,直至821年長慶會盟,期間三十餘年,再未有合盟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