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唐朝好郎君> 第226章 失望的李淳

第226章 失望的李淳

  可能很多人覺得長安、洛陽是唐朝的政治啞鈴,但你看老李家皇帝每次遭遇兵亂,都一股腦往蜀地蹽,就知道這處關中後花園的意義了。


  顧炎武在《天下郡國利病書》中說道:“唐都長安,每有寇盜,輒為出奔之舉,恃有蜀也。


  所以再奔再北,而未至亡國,亦幸有蜀也。自秦漢以來,巴蜀為外府,而唐卒賴以不亡,斯其效也。”


  作為“帝國續命金丹”的存在,巴蜀之地可是直接連著皇帝的神經元。


  因此,鎮蜀之臣“非上將賢相殊勳的人物,不能為劍南節度使。”


  縱觀唐朝曆任劍南西川節度使,雖不及河西、朔方星光熠熠,但也算名人輩出。


  但在高適、嚴武、杜鴻漸、張延賞、李德裕等一幹牛人中,韋皋卻脫穎而出,無人能望項背,成了唯一一位“諸葛轉世”之臣。


  韋皋在蜀地做了些什麽,能使其走上“從人到神”的通天大道?


  一、西蜀的困局

  唐朝是中原曆史的豪勁時代,但這段歲月裏豪勁的卻不止唐人。


  在李世民摧枯拉朽幹翻突厥的同時,鬆讚幹布橫掃高原其他政權。


  兩個迎頭相撞的巔峰時代,結果是在之後150多年裏,死磕了170多次。


  在川西方向,唐蕃軍事衝突由來已久。


  貞觀十二年(638年),吐蕃憑借川西諸羌的認同與配合,“寇鬆州(鬆潘),侯君集帥三總管兵以伐之”,開啟了唐蕃百年戰爭的序幕。


  但此後數十年間,兩軍你來我往的交手均無太多斬獲,戰爭態勢處於相持之中。


  高宗鳳儀二年(677年),唐軍在四川茂汶西築安戎城。


  但不成想,這座占據險要之地,本為防禦吐蕃而建的城堡,不久便被

  蕃軍借當地羌人的支持而奪取,反到成了吐蕃的戰略支撐點。


  此後六十年間,唐軍多次圖謀奪取均未成功。


  738年,劍南節度使王昱調兵遣將,在左近另築兩城,試圖以長期圍困將其拿下。


  但吐蕃軍隊大舉增援,在蓬婆嶺下大敗唐軍,王昱隻身逃脫,被貶而死。


  李隆基主政唐庭後,對牢牢釘在邊境區的安戎城耿耿於懷,曾親自主持作戰部署。


  開元二十八年(740年),在南詔國的聯絡下,劍南節度使章仇兼瓊聯絡上了安戎城內的翟都局。


  當年三月,翟都局等人作內應,放唐軍入城,盡殺吐蕃將士,安戎城落入唐軍手中。


  吐蕃於6月、9月兩次派兵複奪,均被唐軍擊退,興高采烈的李隆基,將更名為平戎城,以誇耀功績。


  但好景不長,南詔國背離和安史之亂的雙重打擊,徹底改變了兩國的戰爭格局。


  756年(肅宗至德元年),也就是安史之亂爆發的第二年,吐蕃、南詔聯兵進攻劍南,巂州(四川西昌)、會同相繼失守。


  至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蕃軍連陷秦、渭、成、洮、河、蘭、岷、廓、臨、原等州郡,川西地區的鬆州、維州(四川理縣東北)、雲山城也被收入囊中。


  而為拿下唐軍嚴防死守的重鎮維州,吐蕃甚至謀劃二十年,使出了一招“木馬計”。


  維州周邊漢羌雜居非常普遍,吐蕃借助這一有利條件,派遣吐蕃女子入城生活,嫁給守軍官員連生了兩個兒子。


  二十年後,孩子在城裏諸羌中,漸漸有了聲望。


  當吐蕃再來攻城時,二子聯合其他羌人,突襲守衛打開城門,蕃軍一貫而入,維州就此陷落。


  奪下維州後,川西形式遽變,吐蕃以此為中心的防線再無弱點,吐蕃讚普赤鬆德讚也在大喜之下,將維州改稱“無憂城”,意為“川西無憂”。


  此後,川西再次形成相持局麵,嚴武、李晟雖數次擊敗蕃軍,但難以改變吐蕃、烏蠻、南詔聯盟占上風的態勢。


  二、砝碼型的南詔國

  吐蕃的疆域急速膨脹,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公允的說,這種印象主要源於河隴地區,依仗青海、甘南的地形便利,吐蕃鐵騎對唐軍實施了疾風暴雨般的打擊。


  最終,以截斷河西走廊,鯨吞隴右州郡了結。


  但在溝穀縱橫的川西群山裏,唐蕃兩軍都打得極其掙紮。


  一眾大大小小的砝碼勢力,成了左右戰爭走勢的變量。


  南詔國作為體量最大的砝碼,在唐蕃間的親疏向背,成了左右天平走向的關鍵因素。


  按照唐人對周邊族群的歸類,南詔也屬於烏蠻之一。


  這個地處最南的部落,卻最早(高宗永徽四年,653年)遣使入貢,獲得了唐庭的支持。


  在時任劍南節度使王昱的支持下,737年(開元二十五年)南詔首領皮邏閣勝河蠻諸部,取太和城(大理古城南),唐玄宗賜名歸義,封雲南王,是為南詔立國之始。


  隨後,南詔國相繼幹掉了,另外五個在唐蕃間搖擺的部落,從散裝的烏蠻中脫穎而出,成了蒼山洱海最強大的地方勢力。


  至此為止,南詔國還堅定的站在李隆基身邊,安戎城之戰中,南詔便送去了一記神助攻。


  但地位的提升,會改變人的想法,這點對政權也一樣。


  當羽翼漸豐的南詔,開始謀求在諸蠻中施加更大影響時,發現唐朝成了起飛路上的大石頭。


  尤其,繼任劍南節度使章仇兼瓊,發現唐朝勢力難以掌控滇東地區,便開始修築道路,興建安寧城(雲南安寧市)。


  這極大刺激了群蠻和南詔,直接誘發了兩次天寶戰爭(天寶十年、十三年)。


  在章仇兼瓊、鮮於仲通、楊國忠三人的指揮下,十六萬唐軍客死他鄉,關中軍力空虛,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安史之亂的爆發。


  唐朝的強硬威逼,將南詔推向了吐蕃陣營,751年(天寶十年)南詔國王閣羅鳳遣國中貴族60餘人,入拉薩朝見吐蕃讚普。


  赤德祖讚倒履相迎,約為兄弟之國,封閣羅鳳為南國大詔,號東帝,給金印,改南詔紀年為讚普鍾(意為“讚普之弟“)。


  以吐蕃為軸心,南詔、烏蠻為兩翼的戰略聯盟形成後,川西唐軍的日子愈發難過,蕃軍常常在諸羌配合下,繞至背後一擊致命。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