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大食寇邊
一、因禍得福
王忠嗣本名王訓,華州鄭縣(今陝西渭南市華州區)人,豐安軍使王海賓之子。
其父王海賓,在盛唐如雲的猛將中,算不得有多出彩。
如果一切按正常規律發展,王忠嗣不過子承父業做個邊關名將,斷無機會登上河西、隴右、朔方、河東四鎮節度,防區東西橫亙數千裏的天梯。
他命運的轉折,源於開元二年,隴右的一場惡戰。
公元714年(唐開元二年)5月,吐蕃大相坌達延給唐朝宰相寫了一封書信。
信中他要求,兩國先在河源劃定邊境線,再訂立盟約。
當時,唐蕃兩國處在金城公主出嫁後,相對平靜的一段時期。
因而,唐庭對坌達延請求,並未給予足夠的警惕。
雖然,負責談判的唐使解琬,因曾擔任過朔方大總管對邊事極為熟稔。但他上書警告玄宗,“在秦、渭等州屯重兵,以備不時之需”的建議,未能得以實施。
結果當年8月,雙方談判尚在進行之時。
吐蕃軍隊突然發兵十萬進犯臨洮(甘肅岷縣)、蘭(甘肅蘭州市)、渭(甘肅隴西縣東南)等地,隴右唐軍毫無防備,馬場中數千匹軍馬被劫。
《舊唐書·吐蕃傳》:其年八月,吐蕃大將坌達延、乞力徐等率眾十萬寇臨洮軍,又進寇蘭州及渭州之渭源縣,掠群牧而去。
10月,初戰得勝的坌達延,再攜重兵入寇渭源(甘肅渭源縣東北)。
慘遭打臉的李隆基暴怒,在長安宮中叫囂,要征發十萬人兵甲,四萬匹馬,禦駕親征給吐蕃個厲害看看。
在群臣苦勸之下,李隆基總算恢複了理智。
他想起因“灤水穀之敗”,被一擼到底的薛訥(薛仁貴長子)還在家裏涼快,便大筆一揮,讓他白衣之身去隴右抵禦吐蕃。
《資治通鑒·唐紀二十七》:“命薛訥白衣攝左羽林將軍,為隴右防禦使,以右驍衛將軍常樂郭知運為副使,與太仆少卿王帥兵擊之。”
結果8日後,薛納部將王晙在武街驛(今甘肅臨洮東)大來穀,以700精壯死士夜襲蕃營。
吐蕃軍隊驚恐之中,自相殘殺,死傷萬計。
《舊唐書·王晙傳》:“晙乃出奇兵七百人,衣之蕃服,夜襲之。賊眾大懼,疑有伏兵,自相殺傷,死者萬計。”
而後,薛訥又在大來穀外二十裏的武階穀,再敗蕃軍。
連敗之下,坌達延率殘部向洮水(甘肅臨潭西北)逃竄,薛訥所部唐軍在後緊追不舍。
豐安軍使王海賓率部晝夜奔襲,在長城堡(在今甘肅臨洮境)洮河岸邊,堵住了蕃軍歸路。
無路可退的蕃軍,拚死衝擊王海賓所部防線,眼看阻擊的唐軍,就像海潮中的礁石即將被淹沒。
此時,王海賓身先士卒,躍馬衝入蕃陣連斬數人,穩住了唐軍陣腳。
但唐軍畢竟以寡敵眾,在蕃軍連續不斷的打擊下漸漸不支。搏鬥中,王海賓身中數刃力戰而亡。
主將戰死沙場,讓唐軍士卒也殺紅了眼。他們占據一處高崗,死死扼住吐蕃逃生之路。
隨後,薛訥率主力趕到,唐軍前後夾擊,蕃軍在洮水岸邊慘敗,大量士卒被擠下洮河淹死,洮水為之不流。
此戰,唐軍斬首一萬七千餘級,逃散各地被殲的蕃軍有數萬之多,繳獲戰馬七萬五千匹、牛羊十四萬頭。
武街驛之戰,為整個唐朝在隴右地區少有的大勝。唐玄宗在欣喜之餘,憐惜為國捐軀的王海賓,特意下詔將其幼子王訓接入宮中。
當時,王訓隻有9歲,入宮拜見玄宗時伏地大哭。
李隆基感慨的說:“這孩子就像霍去病的遺孤啊,等長大了再出將入相吧!”(“此去病孤也,須壯而將之。”)
隨即,賜王訓名為“忠嗣”,收養在宮中,這一養便是十幾年。
二、震懾邊關
在王忠嗣成長的過程中,唐玄宗曾數次考教他用兵的方略。平時沉默寡言的王忠嗣,在談及用兵治軍的方略時,卻對答如流條理清晰。
這讓當時雄心未泯的李隆基起了愛才之意,特意準許他與太子李亨交往,以為日後治國之臂。
以至於,開元十八年(730年)時,信安王李禕出鎮河東,上奏要求調王忠嗣為手下。
唐玄宗還曾特意派人告誡,“這小子身懷父仇,打仗不要命。你要小心點,別壞了他的性命。”(“忠嗣敢鬥,恐亡之”。)
果不出玄宗所料,王忠嗣出將邊關後,確實勇悍異常。
河西節度使蕭嵩回朝為相前,王忠嗣對他說道:“我跟隨您已有三年,沒什麽可回報天子的賀禮,請您給我一個出擊的機會。”
隨後,王忠嗣領數百輕騎殺向吐蕃控製區。
恰逢吐蕃大將在鬱標川練兵,部下見吐蕃勢大,均想返回。
但王忠嗣不聽,“候月乘風,卷旗鞭馬”突襲了吐蕃大營,“斬數千人,獲羊馬萬計。”
新任河西節度使杜希望,對這個敢玩命的小將也很感興趣。
開元二十六年(738年),河西唐軍拓展疆域,準備奪取吐蕃軍隊構築的新城軍鎮。
杜希望特意上書玄宗力薦,“忠嗣之材足以輯事,必欲取勝,非其人不可”。
王忠嗣果然不負眾望,以輕騎長途奔襲,打了吐蕃守軍一個措手不及,輕鬆將新城軍鎮奪下。
不甘心失敗的蕃軍大兵前來,欲複奪新城,眾將皆懼想要撤軍。(“晨壓官軍,眾寡不敵,師人皆懼焉。”)
隻有王忠嗣一麵向周邊軍鎮求援,一麵整軍備戰。
當清晨蕃軍逼近陣地時,王忠嗣率死士突入敵陣,斬殺數百人,配合從側翼趕來的援軍,大敗吐蕃於新城之下。(“乃以所部策馬而前,左右馳突,當者無不辟易,出而複合,殺數百人,賊眾遂亂,三軍翼而擊之,吐蕃大敗。”)
憑借與吐蕃、突厥交戰的累累戰功,至天寶四年(745年)時,40歲的王忠嗣已兼任朔方、河東兩鎮節度使,防區從朔方到雲中,綿延長達數千裏,塞北胡人無不震懾。
次年正月(746年),皇甫惟明在河、隴戰敗,王忠嗣代之為河西、隴右節度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