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4章 平定江東
太史慈好歹還領著半數軍馬撤了回來,陳橫則是和五千軍馬同歸於盡,只有百餘殘兵好不容易才逃回營中。
劉繇本來還想對太史慈破口大罵一陣,但是見到陳橫連腦袋都沒了,頓時也沒心思說了。
而太史慈則是心中埋怨劉繇不敢孤注一擲:要是讓某率領全軍突擊敵軍主帳,早就擊破敵軍了。
經此一戰之後,劉繇軍算是被孫策嚇破了膽,劉繇嚴令不得出戰,即便是太史慈數次主動請戰,劉繇還是不加允許,而是一心固守,好在經過這一戰劉繇軍損失了近萬之眾,倒是省卻了不少糧草。
而孫策這幾天卻並未閑著,而是帶兵攻取駐守秣陵城的薛禮,又率軍擊敗了笮融。孫策得到蔣欽和周泰來投,麾下軍力又增,因此分派諸將分別攻取秣陵附近諸城,一時之間曲阿成為了一座孤城。
劉繇無可奈何之下,只能夠選擇與孫策決戰。太史慈請命擔任先鋒,劉繇軍在太史慈的勇武之下奮戰,但是卻因為缺乏糧草而士氣低沉,而孫策軍則是連戰連捷,士氣高漲,軍中勇將無數,因此兩軍強弱之勢很快就顯現出來。
曲阿一戰,劉繇大敗,逃往豫章,而太史慈激戰之中與劉繇失散,尋不到劉繇。無可奈何之下太史慈只好逃往臨近的涇縣,劉繇敗軍之中有一千餘人仰慕太史慈的勇武,因此跟在太史慈身後,一同往涇縣而去。
而孫策一戰擊破劉繇之後,在揚州的聲望可謂如日中天。在周瑜的建議之下,孫策發布政令:劉繇、笮融、薛禮帳下將士前來投降,一概赦免;願意前來加入孫策軍中為將士者,免其全家三年賦稅,不願意的不必強迫。
這道政令一出,揚州民心歸附,一時之間四面八方上萬人紛紛風起雲湧,加入到了孫策軍中,孫策的威名一時之間震動江東,就連天下都為之側目。
而孫策則是對太史慈念念不忘,輕騎前往涇縣招降太史慈。孫策和太史慈惺惺相惜,太史慈說請求為孫策招降其他數縣劉繇軍士卒,孫策允許。
有人勸諫孫策,認為太史慈必定此去不回,而孫策則是肯定道:「我以信待太史慈,子義必不負我。」
果不其然,太史慈接連勸降涇縣周圍三縣兩千餘降卒,前來歸附孫策。孫策大喜之下,當即將被太史慈勸服的兩千餘人規劃給太史慈統率,並且任命太史慈為校尉。
孫策派遣老將朱治進攻吳郡,吳郡守軍聽說劉繇大敗之後,士氣低落,徐貢敗在朱治手下,吳郡也落到了孫策手中。
而這時擺在孫策面前的敵人還有兩個,一個是號稱東吳德王,擁兵上萬的吳郡大賊嚴白虎,和兄弟嚴興在吳郡作威作福;再一個則是盤踞會稽郡的王朗,兩人盤踞江東已久,手下都有上萬將士,互相結盟以抗衡孫策。
「伯符,我軍連年征戰,雖然連獲大勝,但是將士多感疲敝,不如休息幾日再做打算如何?」老將韓當建議道。
周瑜對孫策微微搖頭,而孫策則是饒有興趣的看向太史慈:「子義,你怎麼說?」
太史慈知道韓當乃是曾追隨過孫堅的老將,不過他向來性格剛膽,有一說一,有二說二,因此直言道:「不可!主公大軍連戰連捷,如今銳氣十足,兵鋒正盛,應當一鼓作氣平定江東,否則日後還不知道要有什麼變化。」
孫策微笑點頭:「好,太史慈聽令!」
「末將在。」
「命你為先鋒,率軍度過吳郡,直撲會稽,先破王朗!」孫策豪邁道。
按照先後順序,孫策應該先破嚴白虎,再攻王朗。聽到孫策之言,太史慈反而大喜,他最喜歡的就是冒險,夠刺激。
「末將定當生擒王朗,獻於主公帳下!」
孫策和太史慈兩人君臣相得,太史慈率兵火速出擊,不為人知之下掠過吳郡到達會稽郡,率軍直撲郡城治所。
王朗大吃一驚,沒有想到太史慈居然會出現在城下,倉促之下急忙率軍抵擋,可是哪裡是太史慈的對手?
太史慈出人意料之下直接殺進城中,手中槍戟合璧,見人便刺,王朗軍中死在太史慈槍戟之下數十人,一時之間見到太史慈便嚇得屁滾尿流,無人敢與之一戰。
長史虞翻帶著王朗坐船逃跑,太史慈一人操舟,小船在太史慈手下快如駿馬。太史慈直接躍上王朗、虞翻所在的艨艟,一人之力殺散船上水軍,生擒王朗和虞翻。
孫策敬重王朗和虞翻兩人學識,因此派遣長史張昭勸諫兩人,王朗不肯歸降,恰好荀攸的徵辟令到來,要徵召王朗到朝中任職,王朗走馬上任。
而孫策親自到虞翻府上拜訪,虞翻感動之下決定投效孫策,因此被任命為會稽功曹,會稽一時之間被孫策平定。
嚴白虎聽說太史慈速定會稽,大吃一驚之下,手足無措。其弟嚴興則是建議嚴白虎立刻出兵,先滅會稽,再戰孫策。
恰好此時丹陽郡的豪強祖郎也不滿孫策佔據江東,因此與嚴白虎一同反對孫策,還要拉攏山越一起出兵。
孫策得知以後,命令周瑜坐鎮秣陵,自己則是親率過萬大軍前往吳郡,與嚴白虎展開會戰。
孫策先是親自率兵擊敗祖郎,並且以禮相待,祖郎感動之下投奔孫策,斷掉了嚴白虎一臂。
嚴白虎眼見盟友越來越少,急不可耐之下決定與孫策全力一戰,兩軍在由拳展開大戰,孫策率軍衝殺,周泰斬殺嚴興,蔣欽擒殺嚴白虎,近萬賊軍頓時分崩離析,當場被斬殺和受降的有大半,只有小半脫離而出。
而袁術徵辟周瑜為將,周瑜不受,堅持要與孫策共患難,並且為孫策推薦了賢士魯肅。一時之間孫策威震江東,麾下文武輔佐,成為了坐擁江東的一方豪雄。
袁術自然也感到高興,畢竟孫策名義上還是他麾下的將領,不過孫策的心思已經發生了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