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聖旨
周道隻能摸著腦袋傻笑。
“不過你能想出來這個主意確實長進不小。”王起的語氣緩和了一些,道:“雖然戰術上不對,但是戰略上對了。堅固的城堡往往都是從內部攻破的。算你對了拿著我的手書去找楊洛取酒。”
楊洛是王起的親兵旅指揮使。
同時也總管萬捷軍的輜重和物資。
周道歡天喜地的走了,也就過了一個時辰的功夫,有人稟告稱節度使府門外有天使傳旨。
王起來不及收拾,徑直出了節度使府,果然在節度使府大門外一個宦官打扮,身後跟著幾名宮中侍衛的傳旨宦官駐足站立,雙手托著一卷貼金軸的五色布聖旨,見王起單膝跪下。宦官尖著嗓子宣旨道:“朕曰:”
“茲有三州節度王起,忠君體國,體恤軍民,開貿易煉鋼鐵得利後反哺內帑(皇帝自己的小金庫)不忘朕之信任,勤心努力。朕心甚慰。朕欲在四月春耕之時封禪泰山,乞我大宋風調雨順安居樂業。又逢我大宋收複幽雲十六州,以彰我大宋上下軍民之功績。三州節度王起接旨日起率萬捷軍精兵一千奔赴泰山,欽此。”
封禪泰山?
你也配?
王起心中冷笑,但是臉上卻是一副激動的表情。要論演技的話王起拿個影帝一點問題都沒有。臉上帶著影帝級別的演技,王起接過聖旨,道:“臣王起接旨。”
自有官吏把宦官帶到後堂休息。
王起卻拿著手中的聖旨琢磨了起來。
這聖旨……似乎大有深意啊!
正常來講聖旨都是由皇帝發布,中書省擬定再有門下省傳達的,所以從正常渠道傳達出來的聖旨開頭都是“門下”,至於“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那是朱元璋搞出來的。在明朝之前從來都沒有這樣的聖旨開頭。而王起收到的聖旨開頭很奇怪,隻有一個“朕曰”。這如果是在宋朝那就是皇帝發的中旨。
何為中旨?
就是未經過內閣批紅而是直接由皇帝通過司禮監發布的詔書,在明朝臣權大於皇權的時期才會出現這種不承認的聖旨。但是在宋朝可沒有這一說。也就是說這道旨意是徽宗皇帝自己的意思,但是天家無小事。而且徽宗皇帝還點名讓自己帶著一千精兵前往泰山,這又是什麽意思?難道說這隻是徽宗皇帝的私人態度?
想見見我這個大帥哥?
嗯,有可能,聖旨上用的不是聖旨常見的館閣體,而是徽宗皇帝自創的瘦金體。
想了半天,王起感覺自己還是沒有揣摩聖意的那個腦子。
反正到了泰山就知道了,總不能徽宗皇帝能掐會算知道自己不老實想要先下手為強吧?
當天王起就去了檀州大營,在自己的親兵旅中精挑細選了一千名精銳士兵,在攜帶了必要的幹糧之後每人配備雙馬從檀州出發前往魯地泰山。至於三州的軍政事自然交給了副節度周道,對於把自己的大本營留給周道照看王起還是放心的,雖然周道腦子不太靈光,但是自己都把三州理順了,讓周道守成還是沒什麽問題的。
王起的目的地是濟南府。
至道三年也就是公元九九七年,趙光義將宋國分為一十五路,其中濟南屬京東路,為齊州。宋徽宗政和六年,也就是公元一一一六年,齊州升為濟南府,轄曆城、禹城、章丘、長清、臨邑五縣,治所設曆城,為府治之始。濟南距離泰山不遠,而且濟南也是泰山附近最大的城邑。徽宗皇帝封禪泰山,那陣仗自然不會小。隨行宮室、官員、官員家人、保護皇帝與官員的軍隊浩浩蕩蕩足有四萬餘人從汴京出發與徽宗皇帝一起進魯封禪。
沿途靡費用度自是無數,百姓那真是苦不堪言。
尤其是濟南附近的百姓。
官員自然不能虧待了皇帝,自己的錢不能用,那隻能禍害百姓來讓皇帝滿意了。
從汴京到濟南不到八百裏。
徽宗皇帝看著沿途的大好河山不僅手癢,提筆變化了一副《錦繡江山》圖,他花了足足十三天,而這八百裏也走了足足十三天。等到徽宗皇帝進入濟南城裏休息的時候,距離封禪的日子已經隻剩下三天了。
但是徽宗皇帝依舊不緊不慢的問道:“王起到了沒有?”
“還沒有,算算時間,也就這兩日了。”一旁侍候的宦官回答道。
徽宗皇帝點了點頭,道:“這畫上題字……嗯,不能朕來題,總覺得少了一絲東西,等王起到了再說吧。”
宦官輕聲道:“官家之縱使是天上謫仙也不能比擬,王將軍固然才情絕豔,恐也不是官家的對手。”
宦官的話剛說完。
一個嬌柔但是清冷的聲音在行宮書房中響起:“大膽奴婢,敢稱謫仙之人絕多不幸,你這是在詛咒父皇嗎?”
此話一出頓時嚇得宦官跪地連連磕頭:“奴才不敢,奴才不敢。”
徽宗皇帝不以為意,揮手讓宦官走了,他則放下手中玉管狼毫筆,對來人輕聲道:“景順來了……一個奴婢你何必動氣哪?朕知道你不想朕封禪泰山,但是來都來了,你又怎能板著張臉攪朕興致。”
雖然嘴裏說的都是責備,但是語氣卻沒有絲毫的責怪之意。
徽宗皇帝一生子嗣甚多,共有三十人!
雖然徽宗皇帝才情極高,但是剩下的三十個孩子中隻有第三子趙楷和皇二十女景順帝姬趙靈素最有靈氣,隻是鄆王趙楷雖然才情高覺但是喜弄權術,徽宗不喜。年僅十七歲的景順帝姬就變成了徽宗皇帝最喜愛的孩子,當初還在汴京之時聽聞徽宗皇帝要封禪泰山景順帝姬就去找過徽宗皇帝希望他收回成命以免勞民傷財。
然而徽宗皇帝執意要走,景順帝姬找過多次最終徽宗皇帝煩了也隻是關了景順帝姬一天。
但是來泰山封禪徽宗皇帝還是帶上了景順帝姬,由此可見景順帝姬的聖眷之隆。
“哼。”景順帝姬輕哼了一聲,道:“父皇之命我豈敢不從,隻是不知王起到了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