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章 變數(二)
因為英法租界在上海的利益重大,兩國在利益上形成了初步的共識。
這樣,在法國的提議下,英國外交大臣艾登於七月二十日向美國政府建議:“由英美聯合向日本和中國雙方政府進行交涉,要求它們發出命令,停止調遣更多軍隊到作戰地區,接受美國政府和我們所提出的旨在結束現存僵局的建議”。
但是,在這個時期,美國的輿論已經完全傾向於孤立主義,羅斯福總統又不願重蹈前總統威爾遜的覆徹,因而美國並不想卷入中日衝突。因此,在中日問題上,美國不願與英國、法國采取聯合行動,於是美國國務院婉拒了艾登的建議,並提出:“兩國政府在繼續共同努力以改變敵對狀態時,應各以自己的方式再度教促日本和中國政府認識維護和平的重要性。”
在此之前,美國國務卿科德爾·赫爾也在華盛頓會見了中日雙方大使,希望兩國政府都要保持有效的克製。科德爾·赫爾的這一輪會見和表態,根本就沒有分辨這場戰爭是非曲直,完全是一副“老好人”的打算,抱著兩邊都不得罪的態度。因為無法獲得美國的合作與支持,英國也因為在東亞的軍事力量相對薄弱,感覺力不從心,也不想單獨麵對日本,作壁上觀便同樣成了大英帝國的選擇。
對於大國之間利益的博弈,國民政府深感失望。八月二十三日,得知美國方麵消極的態度之後,在給美國總統羅斯福的信中,蔣介石委員長失望地寫到:“對於美國未與英國合作,努力防止目前能夠通過對日本和中國的聯合交涉予以防止的危機,我深感失望。中國和世界將銘記1931年西蒙在東北問題上未能與美國合作,而現在英國人將銘記美國的不合作。美國不應喪失在世界上作為國際正義支持者的威望,如果美國繼續推行史汀生政策,目前的衝突將不會擴展到包括美國在內的其它國家。”
英美等列強的冷漠與旁觀、縱容與妥協、軟弱與自保,其實是繼“九·一八”“一·二八”事變後,對日本侵略霸權的再一次縱容,直到上海“八·一三”事變爆發,各國在華利益進一步受到極大損害,英國才率先於八月十八日提出調停方案,要求中日雙方軍隊退出上海,並向中國保證日方不利用公共租界為根據地,同時向日本確保日僑安全。即使是這個提議,也僅僅停留在他們上海租界利益的範圍之內。英國隻是不希望日本方麵不要把上海租界給打爛了,這或許也是西方列強的底線。
對於英國這個老朋友的交涉,日本人根本沒有留下一絲情麵。英國的提議被日本斷然拒絕,第二天便複文聲稱:“日本僑民生命財產,瀕於萬分危險……帝國政府對於此等多數僑民自有加以保護之重大職責,而不便以其責任委諸外國。”
八月二十日,英國再次和日本溝通,再次遭到強硬拒絕。
對於日本一再強硬拒絕的態度,英國方向頗感無奈,也是毫無對策。英軍駐華總司令李特對大國之間的外交活動有所了解,對英國政府對日政策、全部外交活動以及最後選擇洞悉得更加清楚。看到日本帝國在上海的侵略行徑,刺激了這個日不落帝國高級將官的尊嚴,他發出了悲觀感慨:“日本的軍事行動,這對白種人來說是一種恥辱!白種人尤其是英國人苦心經營建立了這座美好的城市,它是遠東的一顆明珠!但是,我們現在卻沒有力量阻止日本人毀滅這顆東方明珠。”
這個英軍高級將官的感慨歸感慨,卻在中日上海戰事上完全束手無策,無能為力。
英國人在上海的利益與大英帝國的尊嚴,在日方的利益和野心麵前,從此也變得不再有任何分量。即使是日軍飛機於八月二十六日誤炸誤射英國大使許閣森的坐車,英國政府對日方提出了嚴正的抗議,日方卻渾然不當回事,根本沒有處理涉事的軍機飛行員,大英帝國對此也是絲毫沒有辦法。
國民政府積極地把握每一次外交的機會,但是,因為國力的貧弱,在國際上國民政府的聲音同樣是那麽微弱,每一次外交斡旋都猶如一粒小小的石子投入了湖中,隻能泛起微小的波紋,旋即歸於平靜。
對於上海的商貿來說,全球一體化趨勢越來越明顯。上海的經濟利益,對各國來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八月二十五日,日本斷然封鎖中國海岸。即便是日軍的行動已然影響到各國商貿往來,英美兩個超級大國也未對日本妥協和縱容的態度有絲毫的改變。而世界頭號強國美國卻采取了回避的態度,美國政府在上海敦促本國僑民早日離滬,從八月中旬開始撤僑。但是,在上海的美國僑民兩三代人在這裏已經生活與經營了數十年,連中華文化都成了他們生活的一部分,又豈是能夠簡單地說放棄上海的利益就能回國。
國民政府在謀求美英調解的同時,也在采取積極外交謀求德國出麵調停。
在中國問題上,即使是德日兩國之間仍然存在矛盾,德國不希望日本獨霸中國,因而在“七七事變”後德國願意調停中日關係。國民政府高層認為,在西方大國中,德國是惟一同日本保持著密切關係的國家,希望德國居間調停,實現中日和解。七月二十日,蔣介石委員長接見德國駐華大使陶德曼時指出,此次事件決非局部問題,如果日本繼續擴大戰爭,中國必將以全國力量與之宣戰,希望德國趁此機會對日本進友誼之忠告,使其態度趨於和緩。陶德曼欣然同意進行斡旋,但是也和後來的英國一樣遭到了日本斷然拒絕。
國民政府避戰求和的心態,美英超級強國的軟弱,德國的曖昧立場,這些關係中日戰爭的各種因素都被日本洞悉得一清二楚。因此,日本這一頭惡狼更加肆無忌憚,不斷地擴大戰爭。七月二十五日、二十六日,日本援兵一抵達華北,便製造了廊坊事件和廣安門事件,七月二十九日攻占北平、天津。就在日本攻占北平、天津的這一天,日本外相廣田驕傲而強硬地宣布:“在中日衝突中拒絕任何外國的幹預。”
至此,日本的強硬態度實際上是國民政府發出了通牒,你們以和備戰外交策略的是沒有用的,你們的一切行為都將無果而終,隻有徹底認輸一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