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古梧生煙雲 第一章 萬樺
這世上的智者,不計其數。
或成王,雄霸天下。
或為輔,出將入相。
或陽略,謀定神州。
或暗算,神鬼不覺。
若論當今智冠天下者,連巷中小兒都知道,那必是慕雲一族了。
說到這慕雲一族,有三奇。
第一奇,族中之人,多生男丁。
自慕雲一族為世人所知時起,族中生下來的嬰兒里就鮮有聽說過女嬰。所以儘管慕雲一族中人數沒有多少,可數百年來香火延綿不斷,從未有過後繼無人的憂慮。
第二奇,所誕孩兒,天資聰穎。
族中即便是最尋常的孩子生下來,不出三歲,也能顯出大不同來。要麼過目成誦,要麼對答如流。更稱奇的是,偶爾有雙生或三生之子誕生,往往未及成年,已是胸有經緯,能設壇開講,引得四方英才前往聽講,聞名於世。
但是神明總是公平的,給了這子孫不斷又智冠天下的兩奇,就會附上一個陰晦的第三奇。
末子血虧。
絕世聰明的雙生或三生兒中,必定有一個最小的孩子,雖然與兄長們一樣的智力非凡,但長大后終是氣血不足,導致不能生育。這也是為何數百年下來,慕雲一族的族人始終沒有那麼多的一個原因。
不過,這反倒顯得慕雲子弟的越發珍貴,歷代君王都是求賢若渴,爭先恐後地邀請慕雲氏的子弟出仕為官。只是慕雲一族一直都大隱於市,不問公侯。族中偶爾有應承的,也都是那些相對資質平庸的獨生子弟。
這樣清高自傲的處世之道在太平盛世,倒無所謂,可碰到亂世就……
那句話是怎麼說的來著?
天下之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何況這一方的神州大地上,自古以來就從沒有合過。
原因當然很多,不過最主要的一條,是因為這片神州的正中間,橫著一條不可逾越的山脈-——絕凌峰。
絕凌峰自西向東延綿萬里,把一整塊大陸劃成了南北兩塊。北面是沙暴落雪的苦寒之地,南邊則是一片山豐水足的富庶之地。南北隔絕如隔世,想合也合不了。
至於後來有了地崩之災,將絕凌峰震塌了一角又引出許多紛爭來,又作后話了。
每逢入春時節,絕凌峰上的積雪消融在山腳下匯聚成瀚江。
瀚江自北向南地又把南邊的大陸劃成兩片,東邊是千湖萬島一片水鄉,西邊是群山峻林鬱鬱蔥蔥。
慕雲一族所在的國度,就是西邊的這片叢林之國。
百年前,前朝紛亂,太平了許久的這片叢林之國群雄並起,割據紛爭,慕雲一族想要避禍於世已是不可能。
那時的族長慕雲嘯眼見戰亂已起,難保族人平安。於是當機立斷,帶著兩個孿生的弟弟去投了澠州的李氏。
李氏那時雖然勢力不大,只佔據一州六郡,但頗有錢糧和人馬。正愁帳下沒有將帥之才,忽然得智冠天下的慕雲一族來投,喜出望外,待其座上賓,再奉為軍師,甚至連調兵的印信都一併交予了慕雲嘯。
這慕雲嘯見李氏保了族人再無後顧之憂,手中又有了印信,深感李氏的仁德與信賴,便與兩個弟弟放開手腳,一心一意地出謀劃策,帶著軍隊攻城略地,僅三年便助李氏一統了前朝所有的疆土,成就了帝業。
便是這樣簡單?
要知道天下謀者不計其數,其中不乏能奇謀詭略之人,慕雲嘯如何能手到擒來?
因為慕雲一族的聰穎之奇根本不是聰穎二字就完了的。
慕雲氏的策略勝在出其不意,更勝在毫無破綻。與別的謀士不同,雙生或三生的慕雲子弟除了天資聰穎,更重要的是彼此心意互通。出謀劃策時,若得了一策,一定是互相推演,反覆推敲,使之滴水不漏,所以慕雲之策向來就不是一位稀世謀將之策,而是兩三位合謀而成的絕世好策,有這樣軍師助陣,天下豈能有敵手。
李氏開朝後,改國名為蒼梧國。至此,西邊叢山峻岭的蒼梧國,與東邊千湖萬島的碧海國,還有絕凌峰以北大漠的伊穆蘭國,三分了天下。
開國的高祖皇帝李晟平很清楚,李氏能有今日,慕雲氏功不可沒,於是封慕雲嘯其為太師,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之職。
慕雲嘯固辭不受,說兄弟三人一體,無顏獨受封賞。
高祖皇帝哈哈一笑,這有何難,那朕便封你兄弟三人為太師,共攝國事。
於是,便有了舉世聞名的慕雲三太師。
之後,高祖又頒下詔書,慕雲三太師的後代中,只要是有多生兒誕下,以後皆可憑本事出任太師,永保蒼梧國泰民安。
這慕雲氏自此感恩戴德,盡心輔佐李氏蒼梧。且百年之內,族中人才輩出。傳至幾十年前世間盛傳「墨香一刻,算無遺策」的太師慕雲鐸、慕雲鉉、慕雲錫三兄弟,分別善謀、善斷、善卜。這一胞三胎的兄弟在謀策時喜愛研墨,研完一勺清水便是推演一遍。待到墨香滿室之時,往往已決勝千里之外。
且這慕雲鐸比起他的祖先們的謀略,還有一點更勝一籌,那就是埋下的策略往往當時奏一效,數月甚至數年後又奏一效,令人防不勝防。
可人不過就是幾十年。
慕雲鐸再有謀略,也敵不過壽命。三太師中他已是最高壽的一位,且他那兩個弟弟也沒有留下子孫。他這一死,舉國震動。
第四代國君溫帝李厚琮自十歲登基時,慕雲鐸便是託孤之臣,如今失了棟樑之才,傷心欲絕,隔日便下旨讓慕雲鐸的雙生子慕雲佑與慕雲佐任了太師之職,世稱右太師與左太師。
按慕雲氏沿襲下來的祖制,百年來分宅不分府,太師府只有一座,但同時住著兄弟二人,離皇宮近在咫尺,都在萬樺帝都的西側。
本書的故事,便是從這座群山之城——萬樺帝都開始了。
太師府權傾朝野,和至高的皇宮樟仁宮都在萬樺帝都的西側,朝中的大臣們都揣著近水樓台的心思爭著將宅子置於側近。
獨有一人不同。
禮部尚書葉知秋生平喜靜,他尋思禮部行走之事雖主外較多,然而外宣內教,與宮裡相關的也是一樣不少。他身居尚書之位,素來不喜結交,也不願與其他大臣們走得太近。
所以他將自己的宅子安在了帝都的東南角,極其安靜的煙波大街上。
這條大街有不少市肆,大多都是賣文房筆墨的店鋪,很是安靜。且越往街尾走,越是冷清,走到盡頭,就是葉知秋的尚書府了。
殘陽將落,葉知秋正站在門前,背手踱步,緊鎖眉頭,似是在等什麼人。頂上數只雁過,啼出幾分秋意。帝都上下盡染餘輝,淡金色的一片。
不一時,一個身材高大的年輕男子帶兩個家丁賓士而來。見了葉知秋立時滾下馬鞍,「舅舅,我來遲了。容我更衣片刻。」
葉知秋嘆了一聲,扶他起來:「曉塵,你又去了哪裡玩耍?太師急召,已是要耽誤了。」
那年輕男子一聽太師二字,忙問:「是右太師,還是左太師?」
「是右太師,快先別說了,你舅母已把衣服拿到偏門下人房裡,你快去換了罷。」說完自己先上了車。
一聽是右太師,男子臉上一舒,忙應聲而去。
盞茶功夫,車裡又鑽進來那青年,不等坐穩就拉著葉知秋的衣袖喜孜孜地問:「舅舅,真的是右太師要見我啊?他身體可好些了?」
「嗯,太師傳人命我過去商議太子殿下出使碧海國之事,又說自病了之後許久未見,想見一見你。舅舅知道,你自小起右太師便對你青睞有加,肯親授你學問。但他終究是當朝太師,等下你切不可失了禮數。」
曉塵忙垂目稱喏,心中卻掩不住暗喜。
曉塵姓蘇,父母早亡,母親臨終前將一歲的兒子托給了胞弟,自此便被養在府中。葉知秋膝下無兒,只有一女,名喚葉茵,和蘇曉塵一同長大兩小無猜,葉知秋對這個外甥視如己出,因此府上皆稱公子。
兩人口中的右太師,正是蒼梧國的開國元勛的慕雲一族的後人——慕雲佑。
葉府偏遠,太師府又在皇宮側近,這一路走來,足足把萬樺帝都繞了大半。待到府前已是掌燈時分,下人們正掛起十二盞藁式描金祥雲燈,將府門上的六十三顆黃銅門釘映得燦燦生輝。
「拜見太師。」葉知秋深深一揖,身後的蘇曉塵也忙著拜下身去。
慕雲佑靠在太師椅上沒有起身,顯得有些乏力,只伸手示意道:
「葉尚書不必多禮,請坐下說話。」
慕雲佑年四十有七,按理說還未過一個男人最鼎盛的時期,但看上去身體虛弱得像一片枯葉,臉色蒼白,眼眶深凹,倒像是六七十歲的老人。
他望見葉知秋身後的蘇曉塵,臉上現出幾分喜色,向他招了招手。蘇曉塵起初還拘著形兒,老老實實地站在後面不敢說話,見慕雲佑朝他招手,樂得立時忘了葉知秋的囑咐。他上前幾步,單膝跪下,捧住慕雲佑的手道:「佑伯伯,孩兒可算見到你了。」
慕雲佑伸手去摸蘇曉塵的頭,卻有些夠不到,喃喃道:「你是又長高了……我蒼梧子弟的身形大多短小精悍,如塵兒這般偉岸的還真是少見。可謂鶴立雞群,出類拔萃啊。」說完臉一沉,又問:「這些日子裡功課如何了,可有貪玩只顧著騎馬去了?」
蘇曉塵乖巧地把腦袋一縮,說:「孩兒雖然喜愛騎馬,但決不敢耽誤佑伯伯交代的功課,之前您傳給孩兒的《百戰策論》已讀到下卷,遇上好些疑難的地方想問,舅舅說伯伯需要靜養,不得擾了清神,孩兒便只好先窩在肚子里。」
「哦。是什麼疑難,且說來聽聽?」慕雲佑久未與蘇曉塵講經談略,顯得饒有興趣。
蘇曉塵張口誦道:「孩兒讀到『夫軍成於用勢,敗於謀漏,飢於遠輸,渴於躬井……』」忽然聞得舅舅葉知秋咳嗽了一聲,登時醒悟是不讓他再念的意思,於是看看葉知秋,又看看慕雲佑,口中聲勢漸微。
慕雲佑一怔,頓時笑了,說:「塵兒且等伯伯與你舅舅說完正事再細細聽你說。」轉頭向葉知秋正色道:「今日請葉大人來,不為有他,是想商議此次太子殿下出使碧海國之事。」
葉知秋正坐一揖,「不知太師有何見教。」
慕雲佑緩緩道:「碧海國與我蒼梧國一衣帶水,世代交好。近幾十年來,為共拒那伊穆蘭國,更是唇齒相依,互為倚仗。自開朝以來,每五年都會互派使節以示貴和。此次聖上命太子殿下親率使團前往,不比往年,大有繼往開來之意味,滿朝上下都極是看重。奈何我體力不濟,出使一事都託付於左太師,聖上數次派人來垂問,我竟一問三不知,實是慚愧。」
葉知秋聞言,溫言相慰道:「太師言重了。這些年,太師為了政事殫精竭慮,才抱恙在身。當下還須安心靜養為要,此事左太師已有吩咐,他命下官將贈禮之數比往年翻了一番,又將使團隨臣人數增至七十二人,以示聖意。」
「葉大人辦事向來嚴絲合縫,無不放心。」
葉知秋聽著慕雲佑的語氣似是意猶未盡,輕聲問道:「太師可覺有何不妥?」
「並無不妥,並無…」,慕雲佑擺擺手欲言又止:「只是…內人近日聽聞出使碧海,偶有提及思鄉之情……」
葉知秋微微一笑,心下瞭然,回道:「銀泉公主殿下本就是碧海國當今聖主的御妹,遠嫁我蒼梧國二十四載,雖然與太師琴瑟和鳴,但心生思念是再人之常情不過的事了。若太師覺得妥當,下官明日便上奏聖聽,請公主殿下也加入使團同行,探望母國。」
葉知秋行走禮部二十餘載,對此中緣由心如明鏡。當年伊穆蘭國揮師南下來犯碧海,勢如虎狼,多虧了慕雲氏所出的金山之策助碧海國退敵解圍。碧海國為答謝示好,將銀泉公主下嫁慕雲佑,媒妁之人正是葉知秋。
省親之事本不是什麼大事,但入了出使碧海的使團便是公幹,事關國體。慕雲佑與銀泉公主既是夫妻,對此事理當避嫌,他平日為人極是謹小慎微,想來不好上奏,更不好議於朝堂,所以請自己到府中來敘。
想到這裡,葉知秋不禁一笑,其實慕雲佑貴為太師,何至如此。若是換成他弟弟慕雲佐,怕是一紙文書差人直遞到禮部著令立辦了,哪裡還啰嗦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