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滿載而歸
說完,榮祿又用餘光瞪了一眼載洸說:“此等亂賊,猶恐避之而不及,除之而後快,貝勒也怎能將如此禍水北引,置京師安危於險境之中,置皇上皇太後安危於不顧。”
榮祿這招,可謂是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剛才載洸搬出了光緒和慈禧兩位主子來壓他,這會兒榮祿也將這套照搬了過去。
慈禧露出了一副恍然大悟的表情後說:“你這麽一說,本宮倒是記起來了。這樣的兵,要是真帶到京城裏來,終究是心腹大患啊,必將導致人心惶惶。”
這時候,稍微理智點的人,都知道要退而求其次了,即便是不能按照自己最初的理念來建軍,但隻要是得到建軍的許可跟權力,就已經能夠達到基本的戰略目標了。
但他們麵對的不是別人,是載洸這個大清朝的“扛把子”,隻要自己覺得正確的事,便要極力爭取,勇往直前,不撞南牆不回頭。
緊接著,載洸又是一番慷慨陳詞,"當年太平天國叛亂,亂世之下,劉永福為了鄉親父老能有立足之所,無奈才帶領著黑旗軍揮旗舉事。
可清法戰爭一役,黑旗軍在越南戰場,協同朝廷的軍隊,英勇抗擊法軍,屢立戰功,其英勇忠誠,已經廣為傳頌。
如今與日本大戰在即,朝廷正是用人之際,如若知人不用,恐寒了天下能人誌士的忠義之心。
朝廷既已降旨招安,便應一視同仁,如此一來,方能彰顯朝廷的恩德。將士們也會牢記親爸爸的恩典與聖裁,為朝廷賣命,保我祖宗江山永固。"
榮祿插話說:“若是這群人不受朝廷節製,突生兵變,貝勒又當如何自處?”
“本貝勒願以性命擔保,如若黑旗軍叛變,本貝勒會率軍親征,將叛賊一一剿殺,之後再從容就義,以彌補臣辜負朝廷信任的罪責。”
“貝勒爺就如此肯定,黑旗軍會忠於朝廷?忠於皇上和皇太後?貝勒如此信任袒護黑旗軍,怕是別有隱情吧?”
載洸輕笑了一下說:“我不是信任他們,而是信不過你們。若是不任用那些英勇善戰的將士,難道還要靠榮大人手底下那些,隻知欺壓百姓、收刮民脂民膏的護衛軍,來保家衛國嗎?
屆時戰端一起,榮大人又是否願意,親率軍隊,前往前線禦敵,以示自己用兵之才,對朝廷之忠呢?
當然,如果榮大人有意讓手底下的人改邪歸正,棄暗投明的話,本貝勒也不介意幫榮大人,將這群庸碌之兵,培養成朝廷的棟梁之才,就要看榮大人舍不舍得放人了。”
榮祿被載洸這一番話氣得咬牙切齒,“你……你……”
載洸並不打算跟他廢話,而是轉過身來對著慈禧說:“親爸爸,劉永福及馮子材部皆是清法戰爭的有功之師,即便是麵對裝備優良的法軍,也是毫不遜色。
如今軍情緊急,形勢嚴峻,操練新軍,應當新於武器裝備與軍隊建製,而舊於能征善戰之兵將。
在作戰經驗與指揮能力方麵,馮、劉二部皆是大清朝的佼佼者,跟裝備精良的外國軍隊有數次的作戰經驗,如能將此二部招入麾下,便能快速成軍,也可節省許多練兵的費用。
如今頤和園的工程,尚需銀子填補;萬壽慶典的籌備,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當中。
隻有這樣做,才能兩頭兼顧,不至於耽誤了親爸爸的畢生大事。”
載洸的話,又對準了慈禧的痛點。供自己享樂的皇家園林,以及彰顯自己身份地位的六十大壽,才是此時的慈禧真正關心的事情,可以說是利益的重心。
而慈禧也知道,身邊那些人,也隻有載洸有能力、有錢財、有資源將自己關心的這兩樣事辦得稱心如意了。
此刻,在場的人都在打著心中的如意算盤,隻有載洸在盤算著天下大事,心裏裝著百姓和國家。
可是天大的事,都得拿利益來做交換。
深處權力的漩渦當中,有時候,自個也無法坐正,隻能跟著這些鬼魅魍魎一起打轉。
慈禧沉思了片刻後,終於發話了,“既然這是皇上的意思,萬民的心願,本宮自然也得成全你。
不過孫大人都這麽說了,我也不能放任你這匹千裏馬,到處奔騰,得護著你點,免得你跑得太快,栽了跟頭。
這樣子吧,就讓孫毓文看著你點,你來當這個練兵總理大臣,新式軍隊隸屬兵部,有孫毓文照看著你,本宮也好放心。”
載洸內心清楚,慈禧此舉,是為了給載洸這匹千裏馬套上韁繩,但不管怎麽樣,載洸的主要目的已經達成了,這時候可以收網了。
載洸下跪謝恩,“謝親爸爸恩典,載洸定不辜負親爸爸栽培,操練新軍,抵禦外敵,保我大清江山永固。”
“行了,這草原都讓給你了,至於你能闖出個什麽模樣來,那可就要看你自個的本事了,你起來吧。”
載洸起身後,抬起頭的那一刻,眼睛正好撞上慈禧審視的目光,慈禧從上往下審視著他,許久之後才說:“這能幹成事的人,往往就不是什麽聰明人,而是會審時度勢的人。
常言道,人在河邊走,哪能不濕鞋。
橋快要塌下來的時候,你得知道哪邊是穩固的,哪邊才是快要繃不住了,即將要塌的,你才能往穩固的那一方走。
濕了鞋子是小事,丟了性命可就事大了。你今後要是兼了這個差事,責任重大,很多事情可就由不得你胡來了。
關鍵時刻,你就得知道往那邊的岸上走,才不會成落湯雞。”
慈禧邊說著,邊朝載洸走來,將手輕輕地放在載洸的肩膀上說:“本宮這一番用心良苦的教誨,你可明白?”
“兒臣明白,兒臣定當謹記親爸爸訓導。”
“你記著就好,改天要是忘了,我自有法子提醒你,行了,你先跪安吧。”
“兒臣告退。”
慈禧望著載洸遠去的背影,內心五味雜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