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諸事繁忙
要知道,這種田有八字決,分別是「土,肥,水,種,密,保,管,工」。土,就是要改良土壤,規劃土地;肥,就是要合理施肥;水,指的是水利工程,要修建水利灌溉系統;種,指的是合理種植技術,還有篩選良種;密,是要合理密植;保,指的是要保護莊稼,防止病蟲害,特別要注意蝗災;管,就是田間管理了,包括除草,防止莊稼被糟蹋;工,是農具的改革。
施肥排在第二位,足見重要性了。
宋代是農耕技術的飛速發展期,很多農戶都意識到精耕細作的重要性——沒辦法不精耕細作啊,要知道,在唐代一戶人家能分差不多百畝田地,可宋代呢,一戶人家最多也不過四五十畝。田地少了,如果耕種技術不提高,如何能養得活不斷膨脹的人口?於是,肥料的重要性就凸顯出來了。
張正書越想越覺得有道理,中國人太能生了,要知道在這時候,人口超過一億,這簡直是手持核彈一樣的龐然存在了。可惜,宋朝的官家並不會正確使用人力,只懂得因循守舊。然而,人口越來越多,內部矛盾越來越大,怎麼可能還像以前一樣的呢?
「精耕細作,只不過是杯水車薪,要想養活繼續膨脹的人口,只能對外拓張了。」張正書也算是明白了,為什麼當今官家拼了命也要打西夏,為的可能就是河套。後世很多磚家說宋朝是想要搶一個養馬地,但張正書回到宋朝之後,才算是明白,根本就不是那麼回事。
河套平原,是黃河沿岸的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土質較好,有黃河灌溉之利,自古以來都是重要農業區。宋朝缺一個養馬地嗎?並不缺,只要想養馬,中原大把地方可以養馬的。但是,已知的耕地已經被宋朝佔了,或者是被契丹佔了。契丹,也就是現在的遼國。遼國,北宋是打不過的,但是西夏,宋朝卻是能打得有來有回的,而且還是勝多敗少的那種。
但是呢,哪怕是打了再多勝仗,卻沒有得到什麼實際的利益,反而因為無法確保佔領,跟西夏來回拉鋸戰,耗費了不少國力,錢糧。
無法撈到好處的戰爭,永遠是破產的。所以,朝廷里的保守派才那麼多。沒辦法,中國人最看重實利,沒有利益的事,中國人吃了幾次虧之後,說什麼都不想再上當了。河套雖好,但不滅掉西夏就想拿到手,也是不可能的。就算滅掉西夏,難保遼國不會坐山觀虎鬥,臨到頭了就橫插一腳,把好處都撈去。
「還是交趾好啊,越南的那些猴子,佔據了那麼好的地方,還要作死來打宋朝?很快,我就會讓你們知道,什麼叫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張正書越想越覺得這事不能拖了,當今官家身體不好,也不知道能熬多久。要是宋徽宗做了皇帝,那根本就不要想著對外戰爭了,單單是擺平內部矛盾,就已經耗完了北宋的元氣。
「報社一事,要提上議程了。還要出本書,專門講述交趾富庶的,還要順帶講述一下天竺。嘖嘖,印度的阿三,確實好統治啊!」張正書越想越覺得靠譜,想想英吉利,不過是靠著阿三這個殖民地,就能撐那麼久的日不落帝國,不得不說阿三的忍耐力超厲害。要是換做中國,早就起義不斷了。印度的種姓制度,就是為統治者量身打造的,甚至比清代的八旗制度更加洗腦。
「小官人,你真的不要緊嗎?」
來財在一旁,看著張正書一會皺眉,一會邪笑的樣子,不禁有些害怕。最後,還是小心翼翼地,提著膽子問道。
張正書回過神來,說道:「家中可有漚肥之所?」
「小官人,你是說溷肥、廄肥嗎?」來財說的溷肥,指的是廁所里人的糞尿;廄肥呢,就是牲畜糞肥。還有一個蠶矢,也就是蠶糞,可惜汴梁城附近沒有太多人家養蠶的。
張正書也知道他說的是什麼,點了點頭,繼續說道:「不止這個,還有草糞、土糞、皮毛糞等等……」這時候,人們把肥料叫做糞,草糞其實就是野草漚的肥料;土糞是河泥之類的肥土;皮毛糞則是動物的皮毛碎骨等等漚的肥料。
「小官人,家中的畜棚旁,應當是有的。」來財想了想,其實他也不太清楚這個。
張正書點了點頭,這年頭,能有這個發展就不錯了。不過,張正書想要弄的肥料,可遠遠不止這個。
「在李家村所建的屋子旁,再弄個漚肥池罷!要是擴大了規模,再建個肥料廠。」張正書喃喃自語道,別人不清楚,他卻是很清楚的。肥料對於農作物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麼。只是可惜,北宋的人口大多被束縛在土地上,雇傭雖然出現了苗頭,卻難以發展起來。然而,建工廠必須有固定的工人,所以張正書的步子不敢扯得太大。
「漚肥池?」
來財有點好奇地問道,「難道小官人種菜,也要施那般多的肥嗎?」
張正書沒有回答,而是怔怔地看著那些營造匠在忙活。
「還是太慢了啊……」
習慣了後世的高效率,對於這時候的工作效率,張正書其實是不敢恭維的。
所謂的生產力,很大程度上就是生產效率。生產效率上不去,生產力也不會提高的。生產力提不高,那麼社會的繼續發展就無從談起。所以,即便宋明時有這麼多小作坊,甚至大作坊,也只是出現資本主義萌芽而已,無法真正跨過那道鴻溝,關鍵就在於生產力問題。
然而,秦代已經有流水線的概念,可秦代以後,中國人似乎已經遺忘了這個技能。
「就讓我,來開啟這個時代吧!」
張正書把頭看向南邊,「棉花種子,找到了嗎?紡織機,要造多少才好呢?」
他不得不思考這個問題,如果真的想要建工廠的話,這個問題是必須要考慮的。
而且,在李家村那裡建的屋子,不僅要有倉庫,還要在汴河那裡再建一個工廠。
「事情太多了,還是一步步走吧,免得步子扯得太大了。但是,報社的事,拖不得!」
想到這,張正書突然開聲問道:「來財,你看過汴梁城中的小報嗎?」
「小報?」來財茫然地搖了搖頭,他雖然識字了,但也只限於幾個字而已,是管家張通想把他當做下一代管家來培養的。小報這東西,大多是市民階層看的,來財都是宅在張家宅邸里,沒接觸過很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