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六十三章:大宗貨物
只是張正書要改變宋朝,又怎麼會掉進「實業誤國,炒房興邦」的怪圈之中?做實業,才是張正書要做的事!
「京郊么?」
張正書想了想,覺得這個事情可以有啊!汴梁城中的商鋪,和汴梁城外的商鋪,那就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但是,客流量卻不見得會少到哪裡去。更何況,這東水門附近是汴梁城糧倉所在,廣濟倉、廣盈倉、富國倉。萬盈倉、永豐倉都在左近。汴河河運之利就不用說了,要是靠河很近的話,還能私自建一個碼頭來卸貨。張正書的打算是通南北之貨,河運是繞不開的,那麼建立這樣一個超市,也算是因地制宜了吧?
「能去瞧瞧么?」張正書提出了要求。
林百間不料張正書真的要做這個「雜貨鋪」,一時間也愣住了,良久才說道:「當然可以……賢侄啊,不是伯父多嘴,你這『雜貨鋪』,怕是無法賺錢罷?要不這樣,伯父有些路子,能找到一些『鹽引』,你販鹽也比做『雜貨鋪』好啊!」
宋朝對鹽的管制比較鬆動,哪怕是私人,只要向官府交費就可一獲得「鹽引」,在指定地點採購、售賣食鹽。當然,在繁華地段是絕對禁止售賣食鹽的,因為那是官鹽的買賣所在。宋朝的物價從開國到元符這些年,已經不知道瘋長了多少倍,但是鹽價卻是比較穩定的,在三十八文到四十五文一斤來回徘徊。
雖然鹽價穩定,可架不住量大啊!是個人你就需要吃鹽,別看量小,可日積月累起來,那就多了。怪不得林百間說,販鹽是一個好買賣,這確實是一個很賺錢的行業。要不然,西夏也不會憑著一個青鹽就能緊緊咬住和大宋的貿易逆差。
在西北,因為走私猖獗,西夏的私鹽價格又比官鹽低,所以西北兩路不知道多少人參與了這一場私鹽的狂歡,甚至不管是商,還是民,甚至是兵、將門、匪,都形成了一個默契的圈子,是一個外人突不破的圈子。
不然你以為,為什麼大宋在尚有餘力的時候,為何不把西夏往死里打?就是因為隱隱有利益的糾葛,讓每次西夏都在千鈞一髮的時候,大宋的軍隊就泄氣了。真的是大宋沒能力打掉西夏嗎?不見得是,但青鹽在裡面的功勞,是毋庸置疑的。
也就是趙煦這個愣頭青,硬是再挑起了和西夏的爭端,一下就把西夏的虛弱暴露出來了。這一次,趙煦不管什麼潛、規則,不管什麼私鹽之利,總算是打破了宋夏之間的僵局。
然而就是因為這樣,青鹽之利進入了大宋商賈的眼中,他們才發現原來在「苦哈哈」的西北荒蕪之地,居然還有這麼一個藏著巨大利潤的產業。林百間的消息自然是靈通的,所以他也提議張正書做私鹽,而且是合法的「私鹽」。
只不過,張正書並沒有這個打算。
私鹽之利不少,但是於國無利,張正書並不打算在這一個方面投入精力。
「先看看那塌房再說吧!」張正書沒有回絕,而是打算看過那「倉庫」再說。所謂的塌房,其實就是倉庫而已。林百間在汴梁城有那麼多間商鋪,他的倉庫也是不少的。但可以說東水門的這一個倉庫是位置最差的。倒不是說沒有河運之利,而是因為太靠近官倉,路過的漕運之船太多,導致船運之利大大下降,成了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如今有人要接手,林百間還是挺樂意的。張正書出了林家,吩咐在外間相候的來財跟著林家的人,把菜運到新門、東青門、霸子頭三處菜市去售賣,而他自己則跟著林百間去東水門。
林百間領著他到了東水門外,看著東水門郊市還算繁華,是個不錯的地段,張正書點了點頭,心道:「人多就好,起碼客流量不會少……」再仔細看,這東水門的郊市倒也奇特,居然很多都是賣花的小販,整個郊市就好像一條花街一樣,不時有花農向顧客推銷花苗。宋人喜歡花,不僅戴華,還會用鮮花裝點門院,鮮花的銷量一直很不錯。
除了賣花的小販之外,就是一些小吃食了,還有酒肆茶舍腳店,賣鞋的、租轎子的……繁華的郊市真的出乎張正書這個後世人的意料。林百間的這個倉庫,就隱藏在郊市下方不遠處,在一片柳樹林的後方。
說是毗鄰汴河,其實還差著一點路程的。當然,總的來說還算是有河運之利的。
林百間讓僕人去打開塌房的門,一股煙塵撲面而來,張正書皺了皺眉,退後了兩步,捂住了口鼻。
「賢侄,不好意思了,這塌房甚少使用,不知道積塵幾何了……」林百間有點尷尬地說道,其實這就是他買下的地皮而已。至於什麼倉庫,他是不看重的。可惜這也是他少有的敗筆之一,這個倉庫買下來之前,林百間想著這個倉庫轉手會賣挺多錢的。然而他卻估算錯誤了,雖然東水門的郊市不輸其他城門處,然而因為接近官倉所在,漕運船隻絡繹不絕,即便是有著汴河之利,也無法停船。這樣的地勢條件,這個倉庫的價值就大打折扣了。
這些年來,不是沒有人問價這個倉庫。但是林百間做生意的原則是,不賺到一半以上的錢銀,他是不會出售的。所以,這個倉庫一直丟空在這,完完全全是浪費了。其實別的不說,把這個倉庫一改,都能建成一個大大的園子,比住在汴梁城裡面寬敞多了。
可惜,林百間沒有炒房子的概念,他只想賣商鋪。
張正書前前後後打量了一番這個倉庫,發現這個倉庫確實挺符合他的要求的。關鍵是,汴梁城的城門雖然關得很晚,但也是會關城門的。所以,在晚上肯定不會有漕運船過來的。這樣一來,張正書想要鋪貨也會方便不少。
而且,張正書也打算利用李家村靠近汴河之利,把李家村作坊生產出來的東西運到這裡。這樣一來,確實是一個理想之地。
「林伯父,這個倉庫你售價幾何?」
張正書也懶得打什麼心理戰了,直接開始問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