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6 節度使的節製
說起節度使,很多人都不會陌生,至少所有的大宋子民,都會想起,大宋的開國皇帝趙匡胤,在做皇帝之前,就曾經曆任定**節度使、義成軍節度使、忠武軍節度使、歸德軍節度使等等!
可以說,趙匡胤的皇帝之路,就是由節度使而開始的。
節度使製度的開端,始於唐開元天寶年間,本來隻是地方的軍事長官,但是由於安史之亂時期,唐玄宗下令給予各道節度使自調兵食、總管內征發,任免管內官吏等權利。
節度使後來漸漸總攬一區的軍、民、財、政,所轄區內各州刺史均為其節製,並兼任駐在州之剌史。
所以後來大宋開國皇帝趙匡胤明白這個道理,不斷削弱節度使的軍、政、財權,以加強中央集權。
例如:令各地賦稅收入除日常軍費所需外,全部運送中央,剝奪了節度使擅自處理地方賦稅的財權。同年還命令諸州府選送精兵給中央,大宋朝廷又以朝臣出任知州、知府。
此後,節度使一般不赴本州府治理政事,而成為一種榮譽性的虛銜。
在士大夫眼裏,節度使是大害,而趙昰將其翻出來,那是倒行逆施,所以,在詔令剛剛草擬出來時,門下中書省的各位堂倌們,根本就沒有打算將其通過,更不要說實施了。
但趙昰根本就不給他們反對的機會,沒有通過政事堂,隻是象征性的通知一聲,就命人開始將詔書下發了。
朝臣們突然發覺,自己拿皇帝一點辦法都沒有,他們已經失去了對皇帝的約束。
這個改變,一下子讓朝臣們有些手忙腳亂起來。
你用稅賦來限製皇帝,按照三百餘年累積下來的經驗,如果皇帝做的事情,不符合大部分人利益的話,他們就會以糧餉、稅賦不足作為借口,將事情無限期的拖延下去。
但現在這個辦法明顯不行了,文官集團突然發現,他們現在關於財賦方麵,竟然全部依賴於皇上所控製的瓊州而來。
沒有瓊州的糧食、布匹、蔬菜和瓜果等等,整個行朝上下,甚至都吃不上一頓飽飯。
而兵卒,張世傑雖然控製了一部分,但是皇帝手裏控製的更多,而且是戰勝了好幾次的精銳,相比於張世傑所率領的逃兵隊伍,恐怕戰鬥力要強的不是一點半點。
而且那種新式火器,隻有皇帝的嫡係親軍,那個叫做獨立團的編製才有人使用,其他比如什麽貪狼軍、破虜軍、定遠軍都還是用的大刀長矛。
再看看自己的軍隊,好多武器都要撤換了,海水對於武器的腐蝕是強烈的,但是要是想將武器換裝,還要有求於皇帝在瓊州的冶煉作坊,關於這一點,張世傑已經寫了幾次奏折,要求調配一些兵器。
但是皇帝始終不可置否,張世傑知道,這是皇帝在等待著自己顯出忠心,或者獻出部分的忠心,否則,自己的願望是不可能實現的。
可恨的是,沒有皇帝的親筆詔令,瓊州的那個所謂工部主事陸榮,也就是被皇上封爵了的那個陸榮,竟然連自己命令看也不看。
要知道,自己發出的命令,可是樞密院發出,經過門下中書省的用印的正式公函。
但就是這麽一份正式的公函,絲毫的都不被陸榮看在眼裏。拿著公函前去調配武器的人回來說,對方看著這份公函,就和廢紙沒有什麽兩樣。
張世傑知道屬下說的有些誇張,但正是這種誇張證明了,自己的這個屬下,在瓊州肯定是受到輕視,甚至是羞辱,否則不會如此高調的宣告此事。
難道真的沒有辦法來製約皇帝了嗎?
經過他們幾次的商議,絲毫不敢以人手不足的理由來回絕皇帝的這個舉止,因為那樣的話,皇帝會毫不猶豫的任用武人,看看現在皇帝身邊的人,就能推算出到底會發生什麽了。
“我等一心為國,但是卻是報國無門,皇上為什麽就聽不進去咱們所說的話呢?節度使之害,太祖太宗深而知之,所以才想盡辦法,杯酒釋兵權,然後在慢慢將節度使的權力將至最低,如今三百餘年過去,節度使幾乎要消失於我大宋朝堂之上,可是皇上為什麽憑空又將其挖掘出來呢?”
陸秀夫愁容滿麵,但是卻是引起了張世傑的撇撇嘴,接著話題道:
“不過是節度使而已,皇上並未明確節度使的權責,這是讓大家誤會一下而已,陸丞相光想著節度使之害,但是有沒有想過,在節度使初設之時的限製呢?”
張世傑雖非士大夫出身,但按照他的閱曆,絕對不會比一個學問高深的老夫子的學問低多少,這麽多年來,也算是飽讀詩書了。
而且,作為戰場上的統兵大將,大局觀的視野自然要比死讀書的陸秀夫強的多。
“越國公的看法呢?”
“本官以為,皇上的提議,極其適合現在的朝野形勢,大家應該鼎立支持才是,但是,節度使之責,始於唐天寶年間,開始.……”
張世傑比較神秘的買了個關子,其實在座之人,那個不是飽學之士,細思之下,馬上就想到了關鍵的問題。
唐天寶年間,開始設置節度使初置時,作為軍事統帥,主要掌管軍事、防禦外敵,而沒有管理州縣民政的職責,但是由於地方人口的急劇增加,地方出現混亂,所以當時張九齡奏請設立了十五道采訪使,朝廷開始設置了采訪使。
初期的采訪使是沒有軍隊的,軍隊由節度使調配,財政方麵有支度使,政權與軍權沒有合二為一,一樣不可能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麵。
這樣以來,各個方麵都有權利的節製,隻是在後來的發展中漸漸地變了味道而已。一般采訪使和節度使的管轄區域劃分並不完全吻合,常常是一個地區又有節度使又有采訪使。
但是隨著戰爭劇烈化,多元化指揮難以勝任,於是終於出現了采訪使與節度使逐漸歸一的狀況。
這樣才形成了節度使尾大不掉的結局。
大家想到此處眼睛不由一亮,皇上準備大肆的分封節度使,那麽他們這些文官,就可以在支度使和采訪使上下功夫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