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回到古代當賢聖> 第215章 張滄的猜測

第215章 張滄的猜測

  第215章 張滄的猜測


  雜家?


  眾博士官中,沒有像張滄一樣了解情況的。所以在聽到他的分析后,頓時議論紛紛。


  能做博士官的人,其他方面或許不行,但是知識量絕對是夠的。


  他們都知道,雜家,作為秦朝建立過程中誕生的哲學學派。以博採各家之說見長。以「兼儒墨,合名法」為特點,「於百家之道無不貫通」。


  他們都知道,雜家的出現,和儒家荀子的學術理論一樣,是百家爭鳴的過程中思想文化融合的結果——事實上,這個世界因為發生過不少學術鬥爭,所以很多學者發現,一些比較複雜的學術鬥爭,表面上或許會以某支學派的勝利告終。可其實,這個勝利的學派在贏得勝利后,也會吸收失敗者的一些理念。


  關於這點,其實蕭文更有體會。


  畢竟他就知道,儒家在漢武帝時期打贏了道家和法家后,就整出了儒皮法骨的玩意,而且在某些時候,也會喊出道家黃老們與民休息的口號。


  「雜家著作以戰國時期,秦國左庶長商鞅門客屍《屍子》,相國呂不韋的《呂氏春秋》為主。最近,我大漢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蘇非、李尚等編著的雜家著作,名為《淮南子》又稱《淮南鴻烈》。」


  「關於這點,我也略有耳聞。那麼,依先生所言,這個蕭文,會不會是劉安的門客呢?」呂雉問道。


  這個推論一出,呂雉瞬間就覺得整個人不好了。


  畢竟作為屁股坐在中央的皇后,呂雉絕對不會喜歡有諸侯王實力過強。


  如今,蕭文一人所展現出的價值,就能夠媲美二十萬軍隊。


  試問,呂雉又怎麼能容許一個諸侯王擁有超過二十萬的軍隊呢?

  然而,張滄卻搖了搖頭。


  他說道:「雜家的理論,分別為戰國時期商鞅門客屍佼,秦相呂不韋和漢淮南王劉安招集門客所集,對諸子百家兼收並蓄,但略顯龐雜。而與他們的理論一樣複雜的,還有他們的人際關係。」


  「淮南王劉安弄的雜家,臣也有所耳聞。事實上,淮南王曾經還寫過信給臣,讓臣幫忙找幾本書。對於淮南王的門客中,有誰在搗鼓著雜家,臣還是知道的。」


  「比起淮南王的門客,臣更傾向於另一種可能。」


  「哦?什麼可能?」呂雉聽到張滄這麼說,眉頭一挑。


  雖然蕭文是劉安門客的可能性不得不防備,但如果他不是劉安的門客,這對呂雉來說,倒是很有利益的。


  只見張滄說道:「皇後娘娘可知,當年呂不韋被秦皇嬴政給流放,其門客樹倒猢猻散。后加上鄭國之事,那些沒有靠山的外國客卿,被秦皇下令被驅逐。可為何,他們後來卻能留下來?」


  「當然記得。」呂雉點點頭。


  因為她也專門研究過外國人才的處理關係,確定在大漢的戶籍系統中,是否要設立與秦國一樣的游士籍。


  因此,她對秦皇嬴政當年先是想驅逐掉國內的外國士人,後來卻將他們留下來的過去有過了解。


  當年,一個位於秦國東北,如今已經覆滅的國家,韓國,派水工鄭國遊說秦皇嬴政,倡言鑿渠溉田,企圖耗費秦國人力而不能攻韓,以實施「疲秦計劃」。


  事被發覺,秦王嬴政聽信宗室大臣的進言,認為來秦的客卿大抵都想游間於秦,就下令驅逐客卿。


  而作為當年呂不韋的門客,李斯也在被驅逐之列。


  儘管惶恐不安,但他在臨行前主動上書勸說秦王不要逐客,寫下了如今名揚天下《諫逐客書》。


  這篇文章在論證秦國驅逐客卿的錯誤和危害時,沒有在逐客這個具體問題上就事論事,也沒有涉及自己個人的進退出處,而是站在「跨海內,制諸侯」完成統一天下大業的高度,來分析闡明逐客的利害得失。


  本文從正反兩方面進行論證,推理嚴密,邏輯性強,論據充分有力。


  作者先談歷史,以秦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位國君召士納賢為例,強調重用客卿之重要。


  (原文: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於戍,東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求邳豹、公孫支於晉。此五子者,不產於秦,而穆公用之,並國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並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廢穰侯,逐華陽,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

  接著再談現實,作者列舉秦王的愛好,諸如崑山之玉,隨和之寶,明月之珠,以及所佩太阿劍,所乘之纖離之馬等,都來自諸侯各國。


  (原文:今陛下致崑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必秦國之所生然後可,則是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之女不充後宮,而駿良駃騠不實外廄,江南金錫不為用,西蜀丹青不為采。所以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必出於秦然後可,則是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不進於前,而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於側也。夫擊瓮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鄭衛桑間、韶、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

  李斯一方面列舉客卿對於秦國的歷史功績,得出「使秦成帝業……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以負於秦哉」,打動秦王。


  另一方面,分析留客逐客的利弊,曉以利害,「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


  然後反覆推論,歸結到重色樂珠玉而輕人民,「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


  這就是「動言中務」,從利害關係上立論,正點到秦王要稱霸的雄心。


  接下來又從「地廣者粟多」等聯繫到泰山、河海的比喻,再轉到「棄黔首以資敵國」的錯誤,歸結到「今逐客以資敵國」的危殆,進一步證明逐客關係到秦國的安危。


  這樣波瀾起伏,終於打動了秦王,同時也讓原本擔心游士這種流動人口會危害國家穩定的呂雉,打消了廢除游士籍的想法,選擇將之保留。


  「張愛卿的意思…」呂雉是聰明人,經過張滄的提醒,她立刻想到了張滄說的那種可能。


  她帶著將信將疑的語氣問道:「難道這個蕭文,是當年被秦皇嬴政所驅逐的人?」


  張滄點頭,說道:「然也。畢竟這個世界上,不是任何人在被一個國家驅逐后,會因為君主取消驅逐令就回來。士人,也是要臉的。」


  「當然,」張滄頓了頓,說道:「按照蕭文的年紀,或許他並非當年呂不韋的門客。只是他師從的夫子,又或者是他的父親,是呂不韋的門客也說不定。」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