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水滸有天庭> 第四零五章 百家爭鳴

第四零五章 百家爭鳴

  科技園建設在90年代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其中加利福尼亞州的矽谷、波士頓州附近的128號公路園區和北卡羅來納州的研究三角園區都是成功的典範。


  它們依託著名大學群,形成創新生產銷售的產業鏈,專家及生產者在複雜的科技之間相互學習和調適,開放的勞動力市場和企業家的創新精神和實驗、市場、科技、地方機構、大學之間交流互動,加快人才培養和使用,出人才、出產品、出創新,這是科技網路建設的成功案例。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也加大力度,設立各種項目,給科技人才提供研究機會。其中學術與工業聯盟資助機會計劃成為科學技術與工業之間的橋樑,幫助知識和技術成長,獲取市場成功。


  類似的項目,還包括工程教師實習計劃(Engineering Faculty Internship Program),提供工程教師到行業實習和創業的機會。這一計劃為工程教師進入實業界提供資助。


  (七)全球創新創業競爭時期


  進入全球創新創業競爭時期,從國家創新戰略和教育戰略中可以看出,美國對於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工程(Engineering)、數學(Mathematics)(STEM)方面的人才更加重視,並吸引和保留STEM外國人才。


  美國國土安全部於2012年出台政策,用於吸引和保留外國人才,將擁有STEM學科學士、碩士或博士學位的學生簽證持有人的畢業后實習期簽證延長17個月。


  像Twitter、Facebook這樣的公司可以通過「向STEM類的畢業生提供培訓」的方式讓這些學生畢業之後可以在美國繼續工作29個月的時間。


  「好,太好了!這事就交給愛卿領銜,然後制定相關計劃,然後立刻推行下去!」李陵大讚此策甚妙,這令他想起了曾經道聽途說的上述有關美國的各種人才計劃。


  他不知道,就是李陵今天的這番話語,不僅大大削弱了西岐,砍掉他們的腿腳,同時也讓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時代,提前到來大商。它基本上形成了華夏的傳統文化體系,這是華夏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思想解放運動,有力地推動了華夏歷史的發展。


  是華夏學術文化思想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階段,奠定了華夏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各家之間互相辯駁,又互相影響,互相取長補短,有力地促進了思想文化的發展。


  這裡沒有孔子、老子、墨子,但他們代表的三大哲學體系,卻在歷史的強大慣性下,依然在大商形成了。與「春秋戰國社會處於大變革大動蕩時期,各諸侯國為富國強兵,招賢納士」不同,大商招賢納士的人才吸引計劃,是李陵「高瞻遠矚」的結果。


  當然,兩者相同是經濟上,鐵器牛耕推廣,生產力提高,社會經濟發展,提供物質條件。物質的豐富反過來助推了文化的繁榮,大量勞動力從土地上解脫,得以鑽研學問。


  在科技上,天文學,醫學等科技取得較大進步。在文化上,私學興起,形成許多學者和思想流派。


  同樣與春秋時期的禮崩樂壞,社會大變革不同,大商沒有那麼多繁文縟節,前者還需要將貴族最底層的士階層,從沉重的宗法制羈絆中解放出來。


  而大商的士在社會身份上,本身就有相對獨立的地位,這些知識分子都是寶貝,李陵有清醒的認識,重視人才的他助長了士階層的聲勢。


  士的崛起,意味著一個以「勞心」為務、從事精神性創造的專業文化階層形成,中華民族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註定要受到他們的深刻影響。


  而且李陵不僅重視人才,還注重培養人才,重視教育。他知道不僅是大商,就是更發達的漢唐,也存在知識壟斷現象,這令李陵十分痛恨。這樣不僅導致人才少,而且會形成門閥政治,皆因人才出於壟斷知識的高門大戶。


  夏商周時代,學校都是官府的。《周禮》明確規定,「古者學在官府」。


  那時的史官,既是官府的官吏,又是學校的老師。章學誠先生說:「三代盛時,天廠之學。無不以吏為師,《周官》三百六十。天人之學備矣」。說的就是「學在官府」的情形官府完全控制著學校,學必須以官吏為老師,各種各樣的學問,都要向官府有關主管的官吏學習。


  比如,要學習法律,《周禮·地官》記載「受法於司徒」。即向司徒之官學習法律。但是,並非任何人都可以進學校學習,只有王公貴族的子弟才有資格,一般人是不能掌握文化知識的。


  李陵自然要打破這個制度,興辦學堂,廣收寒門學子,讓文化學術向社會下層擴散,下移於民間,這種歷史現象被稱為「文化下移」,致使「私學勃興」。


  大商的儒家,以六個專業人才抱團而立,六個人傳六藝為法,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養的一個學術派別。


  儒家強調教育的功能,認為重教化、輕刑罰是國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張「有教無類」,對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都應該進行教育,使全國上下都成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還主張以禮治國,以德服人,儒家分有許多派:

  六人之一老大的理論和孔子類似,都是「仁」,主張「愛人」,要求人與人之間要相互愛護,融洽相處;實現『仁』要做到待人寬容,「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而體現仁的制度或行為的準則是「克己復禮」。


  主張統治者體察民情,愛惜民力,「為政以德」,「節用而愛人」,使百姓「足食」,國家「足兵」,取得「民信」。


  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這種思想包含了民本思想,也是他所提倡的道德觀和倫理觀。重視道德教育,特別是個人修養,強調關愛別人,用社會規範約束自己的行為。


  第二個學派,同樣主張「仁政」,進一步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倫理觀是「性本善」。


  第三個學派,主張「仁義」和「王道」,「以德服人」,並提出「君者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亦則覆舟」。也哲學方面堅持「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認為人生來就是有感官上的要求,餓了要吃飯,冷了要穿衣,這就形成了人們「好利」「好聲色」的本性需求。但是,通過學習禮儀,通過法治,可以使小人變為君子,普通人變為聖人,這種主張,被稱為「性惡論」。


  這個學派綜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積極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適應社會的需要。


  道家又稱「道德家」。這一學派以「道」的學說作為理論基礎,以「道」說明宇宙萬物的本質、本源、構成和變化,類似現在的哲學。


  認為天道無為,萬物自然化生,否認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張道法自然,順其自然,提倡清靜無為,守雌守柔,以柔克剛。


  政治理想是「無為而治」。政治上提倡「無為」、「順應自然」。無為是指不妄為,不胡作非為,為所欲為。


  道家內部也分化為不同派別,著名的有四大派:


  墨家學派以「兼相愛,交相利」作為學說的基礎:兼,視人如己;兼愛,即愛人如己,消除親屬,貴賤的分別,同等的去愛所有的人。


  「天下兼相愛」,就可達到「交相利」的目的。


  政治上主張尚賢、尚同和非攻;經濟上主張強本節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時,又提出「非命」的主張,強調靠自身的強力從事。


  墨家有嚴密的組織,成員多來自社會下層,相傳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勵志。墨家有兩大分支:一支其徒屬從事談辯者,稱「墨辯」,注重認識論、邏輯學、數學、光學、力學等學科的研究,是謂「墨家後學」(亦稱「後期墨家」).

  另一支從事武俠者,稱「墨俠」,領袖稱「巨(鉅)子」,後期轉化為秦漢社會的遊俠。


  墨子的主張和儒家是針鋒相對的。反對世卿世祿制度,主張尚賢,任用官吏要重視才能,打破舊的等級觀念,使「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墨家思想代表平民百姓的願望。


  法家主張以法治國,「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故稱之為法家。這一學派,經濟上主張廢井田,重農抑商、獎勵耕戰;政治上主張廢分封,設郡縣,君主專制,仗勢用術,以嚴刑峻法進行統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則主張禁斷諸子百家學說,以法為教,以吏為師。


  其學說為君主專制的大一統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論根據和行動方略。


  農家學派主張推行耕戰政策,獎勵發展農業生產,研究農業生產問題。另有方劑家就是後來的醫學流派,雜家兼收並蓄,陰陽家重視天文學等等。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