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水滸有天庭> 第四五二章 宮變

第四五二章 宮變

  話說李陵以攝魂神通,控制了漢少帝劉辯、何太后、何進,護住了人美節高的唐姬的同時,決定一勞永逸,順著歷史慣性,將董卓招來,布局天下。


  前文講道,李陵保護唐姬進宮前後,何進與十常侍鬧得不可開交,后何進聽從袁紹等人的意見,招來董卓等人,逼得十常侍假詔騙何進進宮並殺死了他。


  然後他們也好不到哪去,張讓等人以為擺平了何進就擺平了一切,可惜他們這些太監雖然位高權重,卻是政治覺悟並不多高,完全是漢靈帝的抬舉所致。


  何進在進宮前,袁紹、曹操等人早帶兵防備,雖然外兵不能所以進入宮門,但是也在宮門外守候呢。此時,何進這位新晉大將軍一死,可謂捅破了天。


  「十常侍竟然敢擅殺何大將軍,罪不容誅,將士們隨我誅滅十常侍,匡扶社稷,為大將軍報仇!」西軍校尉袁紹在宮外大喝道。


  外面這些士兵軍官,那有不少都是跟在何進屁股後面等著升官發財的,十常侍這麼干,豈不是斷了他們的官路財路?斷人財路,猶如殺人父母,這群人被袁紹這麼一鼓動,立刻開始攻打宮門。


  十常侍張讓他們也沒有料到下面的人這麼瘋狂,敢帶兵攻打宮門,這簡直是造反啊!然而「造反」又如何?大漢朝已經早亂套了,漢靈帝一死,十常侍還想高枕無憂,簡直是妄想。


  所以袁紹他們一直攛掇何進殺死十常侍!加上少帝劉辯「年幼無知」,根本鎮不住下面的人,他們才如此瘋狂,直接攻打宮門,袁紹的弟弟袁術,更是帶著士兵第一個殺進了宮。


  何況他們還舉著「清君側」的大旗,匡扶社稷、為大將軍保持的正統名義,更是一個個無所畏懼啊!

  隨後身為西園八校尉之一的袁紹、曹操等人,也是衝進宮裡,看見宦官就是一刀殺死,毫不啰嗦毫不客氣。


  十常侍不知道,之前靈帝在位的時候,他們幾個權傾朝野,想弄死誰就弄死誰,想提拔誰就提拔誰,此刻外戚何進與宦官兩戶相爭,前者已死,此刻袁紹他們倘若再借著這個機會剿滅宦官集團,那麼朝廷里剩下的,就只有士族一家了,一家獨大。


  這些士族裡,實力最強的,聲望最高的,無疑是「四世三公」的袁紹家族,所以袁紹一直攛掇何進把宦官全滅,從始至終就沒存什麼好心思,也所以袁術第一個衝進宮門,膽大妄為之極。


  要不然這傢伙也不會在後來敢當出頭鳥率先稱帝了!袁術當時得到玉璽后,只憑藉手中區區淮南一地,就敢立即宣布稱帝,可見這廝的「傻大膽」!

  史載:袁術據始皇帝玉璽,璽上有八個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在江淮大地壽春稱帝。袁術稱帝於建安二年二月(公元197年二月),以九江太守為淮南尹,置公卿百官,以壽春為都,國號成國,年號仲家,即史稱仲家皇帝。


  但袁術治理國家無方,曹操、劉備、呂布、孫策四路人馬舉大義平叛,殺向壽春城,大敗袁術。


  袁術這傢伙「賊心不死」頑固的很,逃往汝南,繼續作皇帝。後來,在汝南郡坐吃山空,袁術的皇帝夢做不下去了,只得北上投奔庶兄袁紹。


  不想在半路途中被向曹操借兵的劉備所阻攔。不得已撤回壽春后,袁術找人要蜂蜜,卻又找不到,袁術大叫道:「袁術至於如此嗎?」遂吐血身亡。


  回說十常侍見袁紹等人率領的士兵,只要看著宦官,不論老少一刀砍死,宮裡明顯呆不下去了,趕緊逃跑!


  其中十常侍之一的趙忠被袁紹老遠就看著,暗罵一聲:

  「靈帝他娘趙忠,地下陪你兒子去吧!」


  緊接著帶人緊趕幾步追了上去,一頓亂刀把趙忠等人給砍翻在地。


  話說另外一邊的十常侍張讓、段圭、曹節、侯覽等人,發現漢靈帝他「娘」趙忠已經被殺,嚇得差點肝膽俱裂。


  好在十常侍之首的張讓,見慣了大風大浪,「臨危不亂」,一邊逃一邊氣喘吁吁說道:

  「這樣亂跑下去肯定是不成的,在宮內遲早會被袁紹、曹操這些小崽子們給殺了的!」


  「那可如何是好?」段圭等人急忙問道,現在他們可是慌亂的很,張讓算是主心骨了。


  「咱們還是趕緊偷摸走皇宮偏僻小門逃出宮外吧。」張讓拿定注意道。


  「逃到宮外,我們的還能回來嗎?」段圭等人急忙說道。


  這話說的太明白不過了,他們捨不得手中的權勢啊,今天一出宮,遠離政治核心,那不說失去了高高在上的權勢地位,甚至可能如喪家之犬,被人追殺!


  「命都要沒了,還留在皇宮幹嘛?」張讓恨鐵不成鋼地說道。


  當然,他心下也是捨不得啊,「心痛如絞」啊,有道是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乾脆一不做二不休:

  「不如,咱們把什麼皇上、太后、陳留王,一股腦全帶走,到時候立住跟腳后,回頭下詔罷免這些逆賊的官職,然後再昭告天下勤王,把他們都殺了!」


  「這個好,這個好!」剩下的十常侍們紛紛拍手叫好,一個個在心裡想得美滋滋。


  於是這些人趁亂兵分數路,分頭去抓何太后、少帝劉辯、陳留王劉協等人。


  話說段圭一夥是去擒何太后的,不想撞見了盧植,當時嚇得心肝俱顫啊。


  盧植這位東漢末年名臣,字子干。涿郡涿縣今河北涿州人,東漢末年經學家、將領,盧植性格剛毅,師從太尉陳球、大儒馬融等,為鄭玄、管寧、華歆的同門師兄。


  曾先後擔任九江、廬江太守,平定蠻族叛亂。后與馬日磾、蔡邕等一起在東觀校勘儒學經典書籍,並參與續寫《漢記》。


  黃巾起義時為北中郎將,率軍與張角交戰,后被誣陷下獄,皇甫嵩平定黃巾后力救盧植,於是復任為尚書。后因上諫激怒董卓被免官,隱居在上谷軍都山,被袁紹請為軍師。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