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水滸有天庭> 第四八八章 欲正朝綱先殺董卓

第四八八章 欲正朝綱先殺董卓

  但造成這些問題的根源,其實並不在於各方勢力本身,其關鍵還是在於皇帝,或者說是皇權,自孝武以後,皇權得到了很大的強化,原來臣相負責的事情很大一部分轉到了皇帝手中。


  如果是聖明君主,自然能把握,但漢末儘是未成年皇帝,皇權被外戚、宦官等勢力輪流控制,幾方勢力誓死拼殺的目標也就在於控制皇權,以達到挾天子以令州郡的目的。


  另外,說起漢朝覆滅的原因,還得提到漢朝的另一個基本國策,那就「重農抑商」。


  漢朝自孝武帝以後就開始抑制商人勢力,這個國策也被後世的封建王朝所繼承,畢竟歷史上呂不韋的例子讓很多君主望而生悸。


  但是漢朝過度抑商導致了農業人口過剩,不能向工商行業轉化,而且商人勢力在漢末的式微,也導致了商業賦稅大量減少。


  但是一個朝代不可能缺乏商業,漢朝的商業狀況到底如何呢?漢朝的商業依然存在,但也跟土地一樣被豪強地主所掠奪。


  尤其是鹽鐵,自孝武帝採納桑弘羊之策將鹽鐵收歸官營后,在漢武時期確實緩解過國家財政的壓力,但這只是飲鴆止渴。


  到了漢末,鹽鐵兩項官營產業,每年的收入已經大幅縮水,大量的錢財納入了各地豪強的手中,像河東的衛閥,就一直暗中控制著河東地區的鹽產業,像這樣的情況在全國各地都存在,這也間接促使豪強勢力的崛起。


  說個有名的歷史典故,衛閥中的衛仲道便是著名的才女蔡文姬的第一人丈夫,那個嫁過去一年就死翹翹的病鬼。


  言歸正傳,漢朝覆滅的原因有其時代的局限性,也因為有漢以來一些國策的原因而導致,但無疑,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並不能籠統的解析為政治腐敗。


  綜合起來看,其實有很多禍根都是孝武皇帝弄出來的,例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例如重農抑商鹽鐵官營,例如剝奪相權加強皇權啦,例如向各郡縣派出刺史,原來只有郡縣沒有州,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形成了州,加大了地方勢力。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為,這些,才是漢朝覆滅的因,而到了漢末,只是咽下這枚苦果的時候!

  弄明白這些原因,李陵便可以大刀闊斧的施為了,首先最需要快到斬亂麻的就是殺董卓以正朝綱。然後以強力手腕,收服近在眼前的十八路諸侯。


  當然,這都有一個強有力的武力保證,而對於李陵來說,手握一百零八神將的他,自然無所畏懼。就連董卓本人、漢獻帝劉協、人中呂布等等,都是李陵的傀儡而已,李陵要他們三更死,他們就活不過天明。


  李陵要殺董卓,說起來簡單,但是具體施行起來,卻要慎重再慎重,尤其是要防止董卓的部下四分五裂,李陵可不想像笨蛋王允一樣,弄到最後還被董卓麾下反攻倒算,最終身死道消。當然,王允那廝不值得同情。你不知道王允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角色?讓我來告訴你吧。


  首先,王允成功策反呂布,為朝廷除去大害,確實立了大功。但是,王允對於呂布,從來都只當其為工具。


  《後漢書》記載「允素輕布,以劍客遇之」,劍客類似於「輕俠」,是「遊俠」裡層次最低的。


  《資治通鑒》記載「初,呂布勸王允盡殺董卓部曲,允曰:「此輩無罪,不可。」布欲以卓財物班賜公卿、將校,允又不從。」


  儘管呂布刺董之後想與王允一同輔政,提出殺掉董卓部曲並以卓財物班賜公卿、將校。可王允根本沒有理他,後來董卓余部果然反撲,王允死於城破之時。


  這裡,不得不提到一件事,此事從側面看出了,王允到底怎麼看待呂布的。


  《資治通鑒》記載「卓之死也,左中郎將高陽侯蔡邕在王允坐,聞之驚嘆。」


  呂布隻身刺董的時候,王允和蔡邕在一起。


  蔡邕是誰?蔡邕是董卓信任的人。


  王允是行刺的主要策劃者,而呂布刺殺董卓的時候,王允卻和董卓這一陣營的蔡邕一起喝茶。


  是因為王允和蔡邕交情好嗎?不可能!蔡邕聽到董卓死了的消息而嘆了一口氣,王允因為這個理由處死了蔡邕。


  那麼原因只有:萬一刺殺行動失敗,自己可以因為和董卓信任的蔡邕在一起而得到保護!呂布在王允心中,只是工具罷了,連同蔡邕也一樣。


  說了這麼多,王允不過是一條搖尾乞憐的狗而已,之所以是狗,因為他弱小。而李陵則與之相反,他強大,非常強大,殺董卓反手之間,完全不需要王允一般那麼複雜。


  王允一面在表面上和董卓交好,一面暗中積極組織與籌備反董卓的力量。


  首先,王允積極聯絡司隸校尉黃琬、尚書鄭公業等人,與他們共同商議誅殺董卓的策略。


  為了掌握一定的武裝力量,王允極力向漢獻帝推薦並保舉楊瓚行使左將軍的權力;同時還推舉執金吾士孫瑞擔任南陽太守,掌握一定的地方勢力,之後又命令他以討伐袁術為名,率領兵馬出道武關,實際上是為多路攻擊董卓作準備。


  士孫瑞的行動使董卓起了疑心,他想要把士孫瑞留在都城。王允聽說此事之後,順從了董卓的意思,提升士孫瑞為僕射。另外,他又將楊瓚提拔為尚書,為最後反擊董卓作充分的準備。


  當然,王允本身沒有這麼大的權利,做這些之前,需要取得董卓的信任,並獲取權利。而董卓進入洛陽后,為了能夠站穩腳跟並擴大自己的勢力,也需要拉攏朝廷上有影響力的官員,王允隱忍不發,盡量迎合董卓,便做到了這一切。


  有的時候,王允為了換取董卓的信任,不惜矯情曲意,偏違原則。董卓見王允不但有才有識,而且對自己忠心不二,便將王允當作自己的親信看待,對王允不再有絲毫的疑心,朝政無論巨細,都交給王允處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