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1.第1031章 扶持族裡
他爹混了半輩子也就正四品啊,而且四品官還做得搖搖欲墜。
因此,在不能被連累的基礎上,老頭們心裡又有了新的決定,那就是絕對、絕對、絕對不能被連累!
文氏一族不是沒出過官,歷代里京官也有,但一入仕就從三品的,一個沒有。
在這份絕對的榮耀面前,他們一致決定,趁這次祭祖也要將文承旭和文浩南父子的劣跡上告祖先,並且在宗廟現場開大會。
只要住在文家莊的人沒有異議,新年前便著手重造名冊的事情,等新年祭祖時,文浩天和文石氏夢蕾便自成一房,單獨領家譜了。
這時候的家譜就是在一個家族裡的戶籍,也是一個分目龐大的身份背景的索引大全。
各房領分冊,分冊里會將各房的情況有詳細些的記錄,但分冊之上有大分冊、總冊等不同級別的匯總家譜。
這次文浩天若辦成分立之事,以後文承旭的家譜上,就不會再刷新他的情況,而是劃上句號了。他的未來,就從他自己的家譜開始,而他也會成為新一代家主。
這種情況和現代還是有些不同的。
但古代家庭龐大,家庭成員也是倍數增長的,不細分的話,就是樹狀、環狀也記錄不了這時不時納個妾、收個通房、生個庶子女的成員更新速度呀。
文浩天夫婦回族裡是用幾輛大馬車拖的禮物,給每一戶有長輩在的人家都送了過去,見到小朋友過來問候只要是晚輩一律都有紅包。
之後,又給家廟奉上銀票萬兩作為本次祭祖香油錢。
這麼大手筆,歷代都沒有過,一時間真是看呆了所有人。
但他卻謙遜地解釋,他並不是回來顯擺的,而是想要盡自己一份心力扶持族裡。除了這些香油錢,又給族裡塾學五千兩銀子作為扶持。
但筆墨紙硯和書籍這些,除了充實塾學藏書樓,其它並不多給,只每年提供少部分獎勵勤學用功的學生後輩。
至於理由,就是不想富養讀書人,沒有後顧之憂固然能更專心讀書,但弊端也可能會養出不思進取、不學無術的紈絝子弟。
文浩南就是一個負面的典型!
能吃苦才能耐勞,知道來之不易才會珍惜。
就是他今日之名也不是白得的,他四歲啟蒙,六歲從名師,十三歲中案首,遊歷江湖五年,報考鄉試未成,繼續遊歷,入縣學,開書局,揚名天下。
他如今的成就也是付出了許多別人不知道的努力的。
在塾學里,文浩天進行了這場關於讀書與人生的話題現場即興演講,不但博得了讀書郎們的熱烈掌聲,也受到先生們的一致稱讚。
雖然他每年都要來一次,都要給塾學五百兩銀子扶持,也會說這些勵志的話,但讀書郎們都是一年一年成長起來的,即便是同樣的話在不同年齡段也會有不同的思考。
小時候聽熱鬧,大了才會有感觸。
自然,文浩天在家族裡的人緣和人氣遠超過他爹,至於文浩南什麼的,就更是沒人熟悉了。但他們難得有機會熟悉的時候,聽到的卻是各種惡劣的事迹。
這些事情他們之前也聽說了,畢竟文家莊在青陽縣以北隔了一座鎮子,這麼大的事兒就算慢些也總會傳過來的。
因此罵聲從塾學一直傳到家廟祠堂里,大家自然不會反對文浩天分立門戶,甚至還嚷嚷著讓族長爺爺快些分,別拖久了恐防有變,誤了大事。
族長他們自然是已有心思,等的就是大家的認同,到時就算文承旭來鬧,還鬧得過這麼多族人公憤不成?
第二天祭祖之後,文浩天的目標基本都達成了,加上禮物和紅包,所耗成本近兩萬兩。
正在回齊雲州路上的文承旭是怎麼也沒想到不孝子動作如此之快。兩萬兩他也拿得起,可他一個清官怎麼跟開書局的不孝子比?
他不知道的是,文浩天自開第一家書局開始,就盡自己的能力對族裡開始扶持了,每年給塾學的五百兩便是。
而且族裡人光顧書局都有優惠,但不會明確幾折或是贈送多少,如他所說,不想富養出有壞心思的人。
文浩天攜小妻子在族裡呆了兩天完成了這些事情,也去娘親墳前祭拜了。第三天清早摸黑出發,趕在中午到了石家坡回門。
為了趕速度,這次他騎的是馬,回門禮物則是小林趕著馬車在鎮口等著,會合之後他們坐了馬車,小林騎馬回程。
日程安排緊張,時間上便只能好好把握了。
石家人見大中午了回門的人還沒回來,不由焦急地在門前張望,還引來村裡人看熱鬧,只是沒人敢說風涼話。
如今的石家可是得罪不起的。
就是沈家老太太見了故意跑過來詢問:「夢蕾回門怎麼還沒回啊?不是不回了吧?」也被村鄰給嘲笑罵走了。
直到馬車從村口過來,大家的焦急、緊張、不安才化為重重地一呼,連忙點著鞭炮噼哩叭啦地響了起來。
文浩天在院門口停下馬車,轉身抱著夢蕾跳下來,親密姿態頓時惹來長輩們的欣慰笑聲。
夢蕾已為人婦,已著婦人裝,此時小臉羞紅地自夫君懷裡鑽出來,便朝家人行禮。文浩天樂呵呵地也跟著行了禮,便回身從車廂里拿禮物。
圍觀的人群除了酒罈子沒什麼興趣外,眼睛都盯著那一個又一個在車廂門口疊得老高的盒子,恨不能透過盒子看清楚盒子里的東西是什麼。
石家給村鄰們發了一回糖,便都進屋去了,石奕祥在後面將馬車趕進院子,合上了院門,將看熱鬧的目光關在了門外。
從夢蕾那兒知道婚後就回族裡祭祖、上名冊甚至還要分立門戶的事情,石家大人們都很感慨,夢蕾嫁了個好夫郎啊。
吃完中飯也沒多留,文浩天和夢蕾便回縣城去了,除了回門不在娘家留宿的習俗,也有要趁天黑前趕路的意思。
當然,第二天還要去舅家。
回來之後還有文九爺家、胖嬸兒家,甚至縣令大人後衙都約了兩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