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滴血洞
當今之世,魔教中四大派係為首並立,分別為合歡派、萬毒門、長生堂、鬼王宗,但若論到聲勢之盛,卻無一比得上當年盛極一時的煉血堂。
而在魔教之中,這八百年來,一直傳說當年正魔大戰之後,煉血堂主要首腦雖然盡皆戰死,但多有密寶法器被收藏於煉血堂根基之地“萬蝠古窟”地下一個叫“滴血洞”的秘密所在。
來到了空桑山,淩小羽站在山下回顧了一下關於空桑山滴血洞的一切劇情,然後,到附近的小鎮裏麵準備了一下,他找到了一個鐵匠,讓他給自己打造了一雙合適的鐵鞋子,這才來到了滴血洞口外麵,看著裏麵黑的伸手看不見五指的洞內。
淩小羽使用了火球術,在自己的手心處,凝聚了一個小火球,借著火光照在山洞裏的情況,淩小羽走了進去,當他踩在了裏麵的地上,發現了地麵上有著一層厚厚的蝙蝠屎,果然,淩小羽從懷裏拿出了一個麵巾,在自己的臉上圍了起來。
這時,淩小羽十分的慶幸自己想起來了這個事情,特意去找鐵匠打造了這雙鐵鞋,不然的話,淩小羽是真的無法想象。
走進去了以後,前麵傳來了破空的聲音,淩小羽知道這是這麽多年來生活在這個洞內的蝙蝠,淩小羽運起了靈氣,施展出了火龍術,一條巨大的火龍出現了麵前,向著蝙蝠衝了過去,火焰的高溫將一隻隻蝙蝠都烤焦了,掉了下來。
剩下的蝙蝠,趕忙是急速飛行,衝了出去,淩小羽等待所有的蝙蝠飛出去了以後,就繼續走,來到了一個分叉路口,淩小羽想到,原著裏麵好像沒有告訴從哪一個方向走,隻好一個一個的試著走了。
走了一會兒,淩小羽來到了一個地方,看來一下,發現這是黑心老人的洞府,就走了進去,但是淩小羽還是非常的謹慎小心的,畢竟黑心老人是一個反派,是一個魔道巨擘,所以以防他有什麽後手專門來坑後麵闖進來的。
走進去後,淩小羽看見了黑心
老人留下裏的巨大財富,無數份額天材地寶,還有不少的法器,但是看著這些東西上麵閃爍的黑色的光芒,便可知道,這個上麵塗滿了可以對玉清境致命的毒。
所以淩小羽,從自己的懷裏拿出了一個小小的瓷瓶,扒開塞子,將裏麵的黃色粉末。倒在了這些東西的上麵,然後,他就退了出去,裏麵,隻見這些黃色的粉末與這些東西上的毒發生了反應,漸漸的一道道黑色的煙霧從這些東西的上麵散發出來。
淩小羽在等了一段時間後,準備進去,但是又將麵巾拿了出來,使用了聚水訣,將整個麵巾都浸濕了,戴在了臉上,這才放心的走了,淩小羽的神通-“慫”已經能夠發揮到了極致,當然你是這樣問他的話,他肯定會臉上的表情非常嚴肅的告訴你:這不是慫,這叫做從心。
淩小羽看著表麵上的毒已經清除幹淨的寶物,臉上露出了滿意的微笑,他來到最中間的一個盒子裏麵,看著你們的一個鈴鐺,知道,這是黑心老人和金玲夫人的寶物-合歡鈴。
芳心苦,忍回顧
悔不及,難相處
金鈴清脆嗜血苦
一生總被癡情訴
這首詩訴說了黑心老人和金鈴夫人一生的情愛生活,黑心老人一生縱橫天下,在魔教的統治之下,創造了橫行一時的煉血堂,但是在黑心老人的心裏,他始終愛著一個人那就是-金鈴夫人。
在他與手持九天神兵天琊劍,一戰之後,受了重傷回到煉血堂後,想得人還是她,最後寫下那首詩(前麵已寫過,就不寫了,防止有人說水文字),但是可惜的是,因為諸多的原因,他們並沒有在一起。
淩小羽拿著這個金鈴,知道這件寶物最後還是被使用了,是碧瑤用這個金鈴,在正魔大戰中,替張小凡擋下了致命的一擊,使得張小凡成為了魔道的鬼厲。
張小凡在碧瑤死後,很是傷心,因為張小凡發現自己的恩師
普智居然是屠滅草廟村的幕後凶手,他居然將滅門凶手當成自己的恩師,還有青雲門一直要殺張小凡以絕後患,
實際上,張小凡什麽事情都沒有去做,他隻是修煉了天音閣的功法和身懷嗜血珠,他都是被迫接受這一切的。
張小凡一開始是對青雲門忠心耿耿,甚至為了青雲門拋棄了碧瑤但是青雲門卻三番五次的阻止張小凡去救碧瑤以致於張小凡加深了對青雲門的不滿。
張小凡因這兩件事心灰意冷,又在鬼王的蠱惑下決定修煉天書複活碧瑤,所以改名鬼厲。張小凡成為鬼厲後隻為複活碧瑤而活,其他人和鬼厲毫無關係,所以殺了很多人,被人稱為血公子。
淩小羽將所有的寶物盡收到儲物空間裏。
淩小羽來到了另一條路,來到了一片海域。
看著眼前的海域,就猜到了這裏是無情海,死靈淵。
突然淩小羽看見海裏麵有一個巨大的陰影,接著,陰影衝出來了,隻見一個巨大的怪物出現在海麵上。
《山海經·大荒南經》:黑水之南,有玄蛇,食塵。有巫山者,西有黃烏。帝藥,八齋。黃烏於巫山,司此玄蛇。這就是黑水玄蛇的由來。
看著這怪物的樣子,淩小羽猜到了這是黑水玄蛇。
淩小羽看著這比水麒麟還要龐大的身體,額頭上出現了一些冷汗,果然這樣龐大的黑水玄蛇隻有同為頂級神獸的黃鳥才能夠克製它,當然這裏的頂級神獸隻在這個世界,到了其他的世界,就不一定了。
這時,黑水玄蛇居然隻是看了看淩小羽,就潛回了無情海,可能是它看不上淩小羽這個螻蟻一般的家夥。
但是這也讓淩小羽逃過了一劫,淩小羽在岸邊等了好久,發現黑水玄蛇真的走了以後,就朝著另一個方向走去。
來到了一個洞口,看著洞旁寫著: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