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二上流求 劉石堅整頓寨務
在自新寨的寨樓上,鄭狗每日麵朝西,看著不遠處的河港,久久不動,背影落寞。
他如果一直這麽望下去,或許要變為一尊化石吧,那麽多年後,這裏大概會有一個西望狗的傳說……
當然,他覺得自己等了太久,實際上也沒太久,差不多就是張鏑約定的一個月期限將到時,船來了!
劉石堅是在正月初五與張鏑在泉州港分別,帶了兩隻船,裝載補給品和泉州購得的各類商貨,先到澎湖停駐一日,卸了一些物資,正月十四就到了流求。
原本死氣沉沉的自新寨,似乎瞬間蘇醒。緊閉多日的寨門立刻就開了,鄭狗帶著十八九個人湧向河港,去迎接他們苦盼多日的救命船。一個月來,寨中人死的死病的病,二十七人隻剩下十九人能夠跑出寨來。
劉石堅下船了解了情況,吃驚不小,他設想過二十多個人堅守孤寨或許困難不小,但現在看來,豈止是困難,簡直是要命。
臨近的凱達格蘭人看到商船到了,如前次一樣帶著各種土產過來貿易,原本訂過聘約的漢人向導和通譯也都紛紛前來。但劉石堅並不急於做生意,他必須先解決了寨內問題,才能放手貿易。
對於自新寨的狀況,劉石堅果斷的做了幾件事穩定人心。第一是將幾個病人派船運送出島醫治,以免傳染他人及影響軍心。第二是傳令往澎湖,抽調三十人到流求,順便搭乘運病員的船隻回航。第三是布置防務,泉州打製的兵器全部發放到每人手中,二百多個火竹筒則分往寨子各處,由專人負責管理備用。
粗粗安排定了,第二日才張羅營業的事。相比於第一次貿易準備不足,到後來不得不將船上自用的鐵器都拿出來,這一次準備就充分多了,鐵器固然還是有的,但並不是主要產品,而且以小件的鐵質工具為主。這是避免土著人擁有太多鋒利的鐵製兵器反而會造成對己方的威脅。
這次帶來的商品種類相當多,大到各式農具、桌椅爐灶、鍋碗瓢盆,小到針頭線腦、孩童玩具。還有各種吃的,油鹽醬醋酒、果脯點心、甜食零嘴……似乎泉州城裏能夠找到的商品百貨隻要能裝船運來,這裏都能找到,現在的交易更多是一種實驗的性質,看看什麽東西好賣,什麽不好賣,才能給後續的生意留作參考。因此在價格上也很難確定,或許一塊油炸環餅能夠換整條鹿腿,又或許一匹絲絹還換不來半尺粗布,對土著們而言,他們隻看中自己的直觀感受,不注意物品原本商業價值的高低。但無論如何,生產力水平決定了這種貿易是不平等的,“宋貨”有不少算得上是工業產品,“土貨”則多為未經加工的初級資源或農產品。這樣自然要形成貿易差,“宋貨”的巨大利益是顯而易見的。
劉石堅指揮著部下剛把各種貨物搬下船,便有大群等待已久的番民擁上來以物易物,這種方式如果對於零散的小買賣似乎不成問題,但是對於種類各異的百貨商品,原始的交易方式就讓人頭痛了,幾十個人管著這幾百上千的貨物,全都要憑各人估算著交易,這人力成本實在很高,個個都手忙腳亂疲憊不堪。劉石堅與同來的兩名賬房以及所有幫忙的士兵、夥計都深深感受到了沒有貨幣的不便。
忙碌整日,難得“趕大集”的番民們終於意猶未盡的散去了。
盤點收貨,雖然肯定可以盈利,但交換中也難免收進來一些沒什麽用處的東西。其實番民樸實,拿來換的都是自以為珍貴的物品,但諸如燧石磨成小石刀、牛羊頭骨製作的骷髏麵具、花花綠綠的羽冠,這類玩意如隻是收藏一兩件也好,但多了真就沒什麽價值,總不能去泉州開個土著人藝術品專賣店吧。
劉石堅召集眾人連夜討論,集思廣益,最終討論出一個相對可行的辦法,便是確定幾樣“硬通貨”,替代貨幣來用。事實上,原始社會曆史上最早出現的貨幣就是實物貨幣。比如遊牧民族以牲畜、獸皮之類來實現貨幣職能,而農業民族以五穀、布帛、農具、陶器、海貝,珠玉等充當最早實物貨幣。最終劉石堅等人確定的貨幣替代品是鹿皮、麻布、粟米。其中麻布一項,僅次於鹿皮,此時流求番民已有較高的紡織技術,史載:“番婦自織布,以狗毛、苧麻為線,染以茜草,錯雜成文,朱殷奪目,名達戈紋,頗堅致。”流求番族自織麻布。以紵麻為主要原料,或與狗毛等混合,用簡單的腰機織成。有的還以茜草染色,鮮豔奪目,而且十分堅韌耐用。
第二日交易,番民們來到自新寨,看到門前立了幾塊牌子,牌子上還畫了圖畫,牌子下則放著與圖畫差不多的實物。
有通譯站在門前大聲解釋:“這樣的好鹿皮,換這樣大的達戈紋,兩條!這樣大的達戈紋,換這樣小碗的粟米,十碗!”
寨中的每一樣物品,也都標明了幾碗粟米或者幾條達戈紋或幾張鹿皮,至於用其它物品來換的,除非明顯是值錢的好東西,否則都要回去兌換了“硬通貨”再回來購宋貨。
當然,實物不可能做到成熟的貨幣那麽精確,最主要是它的差異性太大,比如以鹿皮為標準,若有人拿了豹皮來該如何算?或者以成年鹿皮為標準,有人拿小鹿皮來該如何算?這就需要有人進行換算,更需要時間形成規律,等交易的多了自然會形成更完善的換算方法。比如定價的是粟米,若用白米來換也能換,隻是數量上可以適當調整。
剛開始,實行這套代幣的方法似乎同樣比較麻煩,尤其土著們買東西從來沒有這樣精確的,數學未普及的情況下,往往要呆呆的換算很久也算不明白,但長期來看可以大大的減少交易的人力成本,提高效率,也能有針對性的收購獸皮、番布、糧食等價值較高的物品。
第一船貨數量多、種類豐富,需要較長的時間消化,期間劉石堅一直待在島上。十幾天後,運病員出去的船隻回來了,還從澎湖帶了三十人回來。那屯田長李大安其實頗不樂意,原本他與劉石堅一個管屯田,一個管護商,誰也不幹涉誰,大夥兒本來好好的種地,無端的抽三十個出去,任誰也不會高興。但張鏑早已傳信來,劉石堅全權負責三地事務,等於是他的上司,也不好撕破臉,就隻好不情不願的點了三十人出來。
人到了,與番民交易的事也漸漸理出頭緒,手頭上可支配的人手也多了起來。加上新到的澎湖屯民,劉石堅在流求可用的已經有了一百多人,可以做些新的舉措了,他的計劃可以算大興土木。
首先是在河港附近設了一個貨倉,蓋起十幾間房屋,圍成個四合院,以前店後倉的形式,門麵賣貨、後倉囤貨。這一方麵是為了買賣方便,另一方麵是為了將貿易點從自新寨撤出來。因為賽夏人的事件發生後,劉石堅意識到自新寨的安全形勢還是比較嚴峻的,如果商貿一直放在寨內,人來人往,肯定更不利於防守。
其次是對自新寨進行了一番改造,先是寨牆四個角都建了向前突出的箭樓,使得防守沒有死角。再將環繞寨牆的小水溝挖深、加寬,足有一丈寬、一丈深,並引入河水。正門則修建了吊橋,平常放下,閉寨時收起。
這樣一番改造,寨子的安全性大增,番民即便彪悍,但不善攻城拔寨,加之增添了火竹筒之類的火器,寨內防守不成問題。
最後則是增加兵力,劉石堅從自己部下抽出二十人,加上澎湖過來的三十人,寨中原本就有的十九人,就算分成三班,每班也能有二十幾人。
駐寨人員中,他部下的二十名士兵和澎湖三十個屯民都是每三個月定期輪換,隻有原來的十九個降賊是固定常駐,各人出身不同,待遇總歸有點差異。
鄭狗等人自然不敢有什麽異議,而且他的寨主也當到頭了,寨中三撥人各有頭領,總負責的則是劉石堅部下的小隊長,此後哪怕人員輪換,估計寨主之位也輪不上鄭狗了,他也就管管自己手下的十幾個弟兄,成了小隊長的角色。
駐軍和商業分開後,流求島上的經營逐漸走入正軌,在本地漢人中有過聘約的十幾個向導和通譯經常在鋪子上幫忙,到後來,幹脆就有幾個專職駐店,他們與番人言語相通,做店員正合適。
這時候原本的流動貿易成了定點的商店,甚至因此打破了番部之間過去的習慣性疆界,遠近的部落都會隔三差五的趕過來,還有些便常在附近與人兌換些“硬通貨”,也有的自己拿些東西出來就在路上擺開了賣,河港周邊竟漸漸有了集貿市場的雛形。
劉石堅在流求島上住了一個多月,滿載了土貨,楊帆起錨,往泉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