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瓊島求醫 杜神仙慧眼識珠
自海上一戰,之後的幾天風平浪靜,沒再遇到什麽麻煩。
船隊沿著海岸線一路向東南方向走,準備直接到瓊州。原在泉州和廣州沒做什麽生意,隻在泉州賣出過一些流求獲得的土貨。蓋因慶元與泉、廣二地商貨品類較為類似,慶元進的貨賣到泉州、廣州獲利不大。而瓊州地處偏遠,黎人所居,物產多與中原不同。泉州等地有不少客商以此為目的地,往來販運、互通有無。
瓊州地產沉香,多檳榔、椰子,還有小馬、翠羽、黃蠟之類,黎人善紡織,所產“吉貝布”也很有名。這當中又以檳榔與“吉貝布”為大宗,據稱廣州市舶司每年對瓊州所進的檳榔收稅可達數萬緡,可見貿易量甚大。
在海上多日後,船上有人忽然發起病來,先從俘虜中開始,繼而傳染給了士兵和海員們,很快竟有十幾人發病,症狀多是嘔吐腹瀉、絞痛乏力,然後四肢發冷,嚴重的甚至神誌不清時而昏厥。
張鏑粗通一點醫理,讀書人不為良相則為良醫,因而也翻過些醫藥類的書。但畢竟所知的隻是皮毛,船上又缺少藥材,想要救治卻無從下手。不過緊急采取了措施防範疾病蔓延:一是將病員集中到幾個艙室進行隔離,盡量減少病員與外人接觸,防止傳染;二是令各船都做好清潔,注重個人衛生,艙室通風;三是水都燒開,禁止飲用生水,為病號改善飲食、多提供開水,助其恢複。
好在瓊州很快就到了,疾病傳染情況並沒有繼續惡化,先派人往城中去請郎中,葉繼等人則在港口聯絡貿易。
城中醫館的老郎中很快就到,對十幾個病人望聞問切,一一診過,對一旁的張鏑說道:“此病因溫涼不調、飲食不潔而起,寒濕穢濁,邪亂於腸胃之間,以致心腹絞痛、嘔吐下利,甚而血脈瘀滯、手足厥逆,重者數日即死.……”
“煩請老先生妙手施救,在下絕不吝惜診金!”
老郎中沉穩說道:“我有急救還生湯一方,藥性雖涼,然善發汗,且善解毒,能使內毒解表而出,用之定有效驗!”
說著取過紙筆,寫下方子,又與病人們交代些飲食宜忌,各病人病情有輕重,藥量略有差別,都囑托明白,而後取過診金便走。
但他馬上被人叫住,因為還有一人未診治,這人病的最重,已經臥床不起,神誌昏迷,當時老郎中隻是搭了一下脈,看過兩眼,搖頭便不管了,隻顧給其它十幾人看病,眾人還道是他忙的忘了,於是叫住相問。
那老郎中卻搖頭歎息:“不是不肯相救,病的太重,老夫無能為力,須得神仙才能救!”
“神仙才能救?豈不是說都沒得救了!”“請老先生再想想辦法!”眾人七嘴八舌的懇求。
老郎中沉吟半晌,道:“如此,隻好去求神仙了!”
“神仙在天上,且虛無縹緲,如何求得?”眾人歎息,都以為這是在推脫了。
“非也,老夫所言並非天上神仙,乃是山中神仙!此去向南百餘裏,有山名為黎母山,山中有一杜神仙,有妙手回春、起死回骸之神術!不過神仙甚少為人診病,能否見到要看你們造化了!”說罷又寫下一方,道:“此去路遠,我有清熱解毒藥一劑,雖不能救其性命,或可延幾日病情,先為其服下,從速去求治罷!”
說到這杜神仙,卻有來曆,原來孝宗時,有東宮醫官名為杜楫,醫術高明,甚得皇家重用。乾道三年(1167),莊文太子病重,杜楫因進湯藥醫治無效,官家震怒,乃被除名,流放瓊州編管。後便以瓊島為家,仍潛心於醫藥,開設醫館治病救人,又將畢生醫技傳於子孫。其孫杜瑾自幼天賦異稟,師從於父祖,精研醫術,不及弱冠即揚名於瓊島,遠近之人有疑難雜症的絡繹於門,杜瑾延針施藥,往往藥到病除,數年間便得了“神醫”的名聲。
但杜瑾生性散淡,既不願邀名求利,更厭倦了諸事紛雜,待祖父、雙親先後亡故後,便關了城中醫館,學那“藥王”孫思邈隱居山林去了。初時還多有不少人仍慕名往山中求醫,卻往往不見其蹤,漸漸追尋的人也就少了。不過其名聲卻越來越大,或許因他常修黃老之術,頗有仙風道骨,傳言之中,杜神醫之名也漸漸被稱為了杜神仙。
張鏑聽那老郎中說後,就打定主意要親往黎母山中走一遭,讓人找來牛車一輛,載上病人,自己帶上些從人一路打聽著就往南走,一開始路上行人還比較多,找了幾個打聽時,不論番漢基本上都說知道有這麽一個杜神仙,但他們的形容往往荒誕不經。有說那杜神仙會騰雲駕霧日行千裏的,有說他會三十六變、點化萬物的。
有一個往山中收貨的小販就繪聲繪色的說了個故事,說到他們村中曾有個人老母病了,出門求醫時就在門口看到長了一棵大靈芝,拿回去給老母吃下,當天病就好了。後來聽說是有個白胡子老人路過他家時拿個拂塵往地上點了一點,那地方就長了靈芝。原來是杜神仙感他孝心,變出靈芝來給他娘治病的。
一路上張鏑聽了不少這樣的傳奇故事,內容大同小異,無非是心誠則靈,心誠的話那杜神仙自會來相助,如果心不誠,縱使有萬貫家財也得不到神仙救治。
不過也並不是一點有用的信息都沒有,不少人就提到黎母山深處有杜神仙搭設的一處草廬,曾有山中生黎遇險,在那裏被杜神仙所救,據說是杜神仙飛升前修道的場所。
張鏑等人根據指引按照大致的方向深入山中,披荊斬棘、風餐露宿,越走越荒涼,對於找到神仙其實不太抱希望了。
但即便求醫不成,張鏑也有心趁此機會深入瓊島探查一番,沿途路徑和遇見的黎人村寨都一一用紙筆記下,山川河流和地理形勢也細致的觀察描摹,這已經成為了張鏑的習慣,每到一地都要將該地風土民情詳盡記錄。
這日天近黃昏,張鏑等人就近找了一處平地準備紮營休息,忽見一個老人頭戴鬥笠、短衣赤足,腰上懸著水葫蘆,手上牽著一頭老黃牛,沿著窄窄山路緩緩而來。
眾人隻顧著生火紮營,無暇去過問他,隻見他走近載著病人的牛車,伸出手來就在那病人頭頂上摩挲了幾圈,口中還喃喃說著:“死不了!死不了!”
說來也怪,那昏迷許久的病人忽然開了口,虛弱的喊著要水喝,老人解下腰上水壺便給他喂過去,那久病之人竟如渴了八輩子似的,咕咚咕咚直飲了大半葫蘆。
老人喂完水,也不招呼,自己牽了牛就走了,眾人雖感奇怪,但也無人冒昧去問。
再看那病人,這時仿佛更清醒了一些,張鏑走近前,他就握住了張鏑的手,吃力的說:“為我一條賤命……害公子與數十人……千辛萬苦,冒險進山,心中……實在不安!”
張鏑安慰道:“你且安心靜養,找到杜神醫就能康複。大可不必心中不安,非隻是你,在我手下之做事之人我都一視同仁,但有困厄,我張鏑必然負責到底,不拋棄、不放棄!”
這病人感動垂淚,他本是張鏑從泉州招募的船員,名為劉十九。害了病以後他原本以為就要死了,想要歸葬老家似乎都成了奢望,因為這個時候沒有哪個船東會來關心個把船員的死活,很多人客死他鄉連具棺木都沒有,用草席一裹就埋了,在船上的甚至就扔到海裏了事。他想不到張鏑不僅請郎中來悉心治療,更為了他一個非親非故才跟了個把月的船員不計艱險到山中求醫,他雖是個粗人,也知道知恩圖報的道理,暗中決定如果這次大難不死,願意用性命去報答東家的恩情。
不僅是劉十九,張鏑的隊伍中有不少人都有同樣的心情,他們知道自己跟對了人,知道跟著這樣仁義的主家做任何事都值得,都可以放心……
又過一日,清晨起來繼續往山中進發,山路越發難走,隻有黎人山民打獵時走的小道,隻得棄了牛車,輪流將時睡時醒的劉十九背著上山,艱難走了大半日,山路又好走了些,似乎有人做過整修,漸漸聽到了溪水潺潺的聲音,轉過一個彎,似乎到了一處山坳,果見一條小溪蜿蜒清澈,溪上有一小橋,橋上竟還有一人。這人年紀尚青,三十餘歲模樣,身著儒衫,白麵微須,表情恬淡出塵。見了張鏑過來先施一禮道:“貴客遠來,家師令我在此等候多時了!”
“尊師是?”
“貴客昨日已然見過家師了!”
張鏑腦中靈光一閃,“莫不是?”
那人微笑,也不解釋,隻是做出邀請的手勢:“請隨我來。”
張鏑等人跟著那人往前走入一清幽小院,院中翠竹森森,一條青石小徑穿林而過,後院數間竹舍,茅草覆頂,正中一間放著個陶製香爐,香煙嫋嫋。
這時房中走出一人,手執拂塵、身著鶴氅,衣袂飄飄如有仙風,看他樣貌則鶴發童顏,氣質清溫,真不像凡間中人。
張鏑細看之下,卻發現這老者與昨日牽牛路過之人頗為相似,雖衣著殊異,神態卻同樣逍遙,必是杜神仙無異,於是深深施禮:“昨日幸蒙聖手施治,鏑等肉眼不識仙翁,還請贖罪!”
杜神仙捋須微笑:“無用老朽,怎敢妄稱神仙;山間村愚,癡聾不知世事。”聲音清絕,如聞弦樂。抬手便引張鏑入內,其餘人眾在這氣氛中都肅立院中不動。
張鏑進了房內精舍,舍內有竹製小幾及兩側坐墊,杜神仙自先坐下,又微笑抬手示意,張鏑謝過後也跪坐於墊上。原先那青年進來上茶,不似尋常茶葉也不似花,卻清冽無比,齒頰生香。
張鏑率先開口:“仙翁神技,令鏑感佩,家下劉十九能脫此厄,實賴仙翁!”
“嗬嗬嗬……微末之技,救得三二人,不比君能救蒼生!”杜神仙目光深邃,仿佛能看透人心,就如同張鏑心思是明白無誤的寫在臉上的一般。“救蒼生”之語不正是把張鏑從未示人的誌向點明了嗎。
張鏑聞言驚起,避席再拜:“鏑雖不才,願試之以微末之軀,力挽神州之陸沉!若得驅除腥膻、恢複華夏,雖百刃加身而不敢避!仙翁既知我心,必有以教我!?”
杜神仙正容言道:“老朽少好相人,觀君之相,他日功業遠邁郭、李,趙氏中興,隻在君手!”
張鏑愕然,稍一愣神,抬首又問:“然則虜強而我弱,今朝廷如惡症將斃之人,氣息已微,鏑雖欲有為,力有未逮,奈何?”
“惡症自有良藥醫……”杜神仙意味深長的看了看張鏑,又說道:“禦敵之術在於水……克敵之術在於火……”
“禦敵在水?克敵在火?”張鏑喃喃重複,欲待再問,卻見杜神仙隻是微笑不言語。
張鏑沉思無言,半晌。忽有二人進來,一看卻是杜神仙的徒弟攙著劉十九,劉十九先向杜神仙叩拜,又轉向張鏑,謝二人救命之恩。張鏑忙攙起他:“大病未愈,何必如此!”
原來劉十九喝過杜神仙半葫蘆藥水,過了一夜之後已然蘇醒,杜神仙徒弟又給他施了針,精神回轉,便執意要來拜謝。
杜神仙之徒名喚蘭生,曾患重病差點死去,是杜神仙外出雲遊時無意救下。病愈後一人曆盡萬難來到草廬求見,杜神仙卻隱於他處躲避出去,後來蘭生在草廬前跪了三日三夜,眼看又要跪壞了,杜神仙感他至誠,收下為徒,但約定了十年為期,時間到了就下山。今十年之期早過,蘭生仍執意未走。
待張鏑等人上山求醫,杜神仙化身老農路過,回來就對蘭生說:“合該命中如此,明日有貴人前來,你便隨他下山,或可有裨益於蒼生,也不枉你學醫十載!為師亦將往他處去了,不必尋我,他日有緣自會相見!”蘭生拜泣答應。
待張鏑起身攙扶劉十九,回頭時已不見了杜神仙蹤影,隻得出了精舍,與眾人相見,準備下山。蘭生說了杜神仙要他跟隨下山之事,張鏑大喜過望,帶著眾人往精舍方向對空拜了三拜,仍循原路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