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科幻靈異>故宋帆影> 第六十九章 黑雲壓城 聞敵至集兵備戰

第六十九章 黑雲壓城 聞敵至集兵備戰

  海州光複已經十來日,尚未遭到反攻,不過誰都明白,這隻是暴風雨來臨之前的寧靜。元廷不可能放任一顆釘子紮在自己的心腹之地,進剿是必然的,隻不過遲一點早一點的問題。從遠出百裏的斥候傳回的消息來看,這段時間周邊各地的元軍絲毫沒有閑著,驛馬往來的批次多了很多,糧草和人員的調動的也相當頻繁,這是憋足了勁要來一個重擊的節奏。在海州區域內還出現了不少鬼鬼祟祟的家夥,張鏑已下令宵禁,並要求本地居民互保,嚴查不明身份的外來人員,被查出來確鑿是元軍奸細的已經抓了十幾個,沒被抓的顯然會更多。盡管排查嚴密,所有嫌疑人員都被隔離控製起來,但海州的虛實想必早已傳入了元軍之中。


  元軍確實早已獲悉海州的變故,淮北至山東之間的所有城池都已經加強了戒備,不會再有給人突襲的機會,當然其實張鏑也已經沒有多餘的兵力再去奪城,目前已經基本采取了守勢。


  按理元軍應該早就來了,拖了十天還沒來進攻的原因,乃是蒙古人占據的地盤太廣,導致兵力過於分散。


  其中伯顏統帥的征宋大軍主力都在揚州、常州、平江、鎮江等沿江重地,不可能放棄節節勝利的大好形勢而回師攻打小小的海州;而京湖、川東的部隊距離太遠,估計等他們趕到了黃花菜都涼了;稍近一點的河南、山東等地駐軍卻因為蒙古宗王海都的叛亂而被大量征調北上,也難以再抽出更多的人馬。這麽一來就給海州留出了一點緩衝的時間。


  這裏要略略說一說海都這個人,張鏑能順利鑽了海州的空子,某種程度上還得感謝他。海都是蒙古帝國第二任大汗窩闊台的後裔,原本是有機會成為大汗的,因為成吉思汗死前曾說過“隻要窩闊台有一個吃奶的後代,都比其他人優先繼承汗位。”前幾任大汗確實都在窩闊台一係傳承,但後來成吉思汗幼子托雷的後人蒙哥從窩闊台一係搶過了汗位,這使得海都心存不滿,蒙哥死後,海都在忽必烈和阿裏不哥爭奪大汗的過程中又站錯了隊,支持了阿裏不哥,公然的得罪了忽必烈。如此一來,他就幹脆撕破臉,堅定了叛亂的步伐,聯合了草原上的其他蒙古宗王,自立為汗,建立起窩闊台汗國。


  就此西部諸王公開叛亂元朝,使得忽必烈不得不將兵力重心放在鎮壓西部諸王內亂上麵。在幾次戰役之中,雖然元軍一直占在上風,但是海都也不是吃素的,元廷一直未曾徹底擊敗海都。


  這對忽必烈而言如鯁在喉,因為蒙古人雖然已經入主中原幾十年,但潛意識裏還是把草原舊地作為自己的根本,以至於年初忽必烈還召伯顏入覲,有意暫停伐宋,調回部隊專心對付北方叛亂,隻不過因伯顏的堅持,忽必烈最終放棄了這個想法。


  正因這些原因,使得元廷多花了一些時間調兵遣將,張鏑也更多一些時間做好部署,但元廷畢竟是如此強盛的一個國家,盡管麵對著多線作戰的情況,仍舊能在短短幾天的時間就騰出手來對付海州的變局。


  當前元廷以右丞相伯顏為南征軍總指揮,統領左中右三路大軍征伐大宋,除伯顏自領中軍外,又以行省參知政事阿剌罕為右路軍統帥,另一名行省參知政事董文炳為左路軍統帥。另外又以簽樞密院事別裏迷失為淮東招討使,留守後方,監視、牽製兩淮,坐鎮在淮安、清河一線。

  根據就近原則,海州的變亂被交由別裏迷失處置,當前與別裏迷失正麵對峙的兩淮宋軍算得上是大宋最後幾支精銳部隊之一,所以元軍的壓力不小,不過別裏迷失乃是元軍當中久經戰事的老將,從初始的震驚中反應過來後,很快就做出了部署。好在兩淮宋軍並未與海州配合行動,使得他能夠從並不充足的兵力中騰挪出一部人馬。先令右衛親軍都指揮使禿蠻帶,萬戶撒思吉為正副統帥,率領所部蒙古漢軍一萬二千人向海州集中,又命泗州、邳州守軍運送船隻一千艘沿河前往下遊的海州地帶匯聚。


  元軍的動向通過派往前方的斥候源源不斷地傳回來,海州城頓時籠罩到了濃重的戰爭陰雲之下。


  張鏑分析了情報,基本可以確定前來對付他的元軍不少於一萬人,差不多是己方現有兵力的三倍之多,而且步騎兼具,水陸並進,看來敵人對自己是充分重視的。


  敵強我弱,形勢嚴峻,這一仗似乎不太好打,必須好好謀劃一番。張鏑很清楚己方兵力不多,三正兩翼五個營若分守多處極易被敵人各個擊破,必須聚合起來捏成一個拳頭。譬如一隻手,若是五指張開力量就分散了,所以一般的攻擊架勢總是握緊拳頭聚力於一點,這樣更容易把對手打痛。所以海州、朐山、石秋三城的部隊都將撤出,集中到東海軍一地,因為東海軍陸海相隔,進可攻退可守,正好能發揮己方的水戰優勢。


  情報中已知元軍有戰船千艘,而原來的昌國軍現在的忠勝軍前軍卻隻有五十餘艘船。不過元軍的船隻全都是些內河小船,與忠勝軍的大艦無法相提並論,不說那五艘裝備銅銃的“炮船”,便是最小的蒙衝和多槳船也比元軍的船隻更大更強。當然,為彌補數量上的劣勢,張鏑下令征發民船,海州與東海軍等地的漁船、商船一律被忠勝軍征調一空,這麽做既增加了己方的海上力量,也杜絕了有人用船資敵。戰時軍官,也沒有哪個船主敢拒絕,而且張鏑做事有分寸,征船都是給了憑據的,因忠勝軍的口碑甚好,船戶大多自願,幾天裏共征得大小船隻七八百隻。


  征調船隻,聚集部隊的同時,四個城池當中所有能用的軍資和器械也都被裝船運往東海,府庫中多餘的糧食和難以搬走的財物則全部散給城中百姓,臨走之前又大大的收了一波民心。海州百姓有感於這份恩德,紛紛扶老攜幼前來送別,胡隸和張鏑等將領都被人群圍住,人們眼淚汪汪的扯著他們衣袖挽留。無怪乎他們的挽留,因為像這樣軍紀嚴明對百姓秋毫無犯的部隊實在是太少見了。更難得的是他們不僅不擾民,反而惠民,大量貧苦之人受其賑濟,實為古今少有的仁義之師。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