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科幻靈異>故宋帆影> 第一百六十三章 遷民出海 卜攻卜守皆不吉 一

第一百六十三章 遷民出海 卜攻卜守皆不吉 一

  張鏑的計劃不是直愣愣的與元軍硬拚,也不是傻乎乎的堅守原地,更不是暗搓搓的搶班奪權。而是“遷民出海”,鞏固後方。


  不論是文天祥還是袁鏞、陳複,他們都不清楚張鏑還有一個強大的後方存在,有富可敵國的中興社,有呂宋、流求兩塊大基業,治下有十萬番漢之民,這完全超出一般人的想象。


  胡隸是清楚此事的,所以早已與張鏑商定過。袁鏞對此有一點耳聞,但隻知張鏑在海外有一些生意,哪裏想到是這麽大的事業。陳複對中興社的了解不比袁鏞多,一直疑惑張鏑是怎麽養活幾千兵馬的,文天祥更對某些情況一無所知。所以他們三人看問題的角度就與張鏑存在差別,全是立足於慶元,張鏑的眼光卻早就跳出了慶元一地。


  流求和呂宋都很缺人,雖然從海州運過去不少移民,泉州等地也一直在招人,還有大量的戰俘充當勞力,但至今在流求的編戶民不過三四萬人。呂宋則是萬餘漢民加四五萬編戶番人。總共加起來勉強夠十萬之數,隻算漢人的話,更要減去一半,五萬人而已。刨去老弱,真正堪用的人口還要少的多。所以人口的瓶頸已經是製約中興社發展的重要因素,開拓和墾田的進度都很受影響。


  實際張鏑早就做好了遷民出海的打算,占下慶元之初就已去信流求,要求劉石堅啟動應急預案,立刻騰出手來準備接收大規模的移民。中興社所有炮船及大小戰艦都已組織北上昌國,而正在昌國一帶中轉的所有商船也將被騰出來為運送移民服務。此時昌國一帶舳艫相接、大船成群,隨時聽候命令,隻需一天時間就可抵達慶元。而慶元港口上成千上萬的商船、民船也早就在張鏑的預算之中,必要之時即可全部征發上來。


  慶元不是當初的海州、東海可比,規模上大出好幾個層級,組織移民的難度要大得多,當然機遇也大得多。這幾十萬人如能成功遷往後方消化吸收而為己用,那麽自己的實力馬上就能增長數倍,亂世之中,還有什麽比強大的實力更讓人安心呢?張鏑對此是誌在必得。


  眼下正是遷民出海最好的機會。隻因近來元軍大兵壓境,海路已占據定海,離慶元不過五六十裏。陸路已過上虞,相距也近達二百餘裏。沿途遊騎四出,殺掠極重,餘姚、慈溪、奉化等地鄉野盡遭蹂躪。四郊但凡稍有抵抗者都被屠滅,奉化北郊、餘姚城西死者都超過數千人。元兵成群結隊,所過之處積屍如堵、血流成河,這是對拒不投降者的殘酷懲罰。一時間到處雞飛狗跳、人心惶惶,百姓們四散逃亡,躲避兵災。


  慶元城作為方圓百裏內最大的城池,自然而然就成了人們最主要的逃難目的地。


  一下多出大量衣食無著的人,管理的壓力驟然加大。好在城內糧食積儲向來比較充盈,張鏑已經令人打開府庫,撥糧賑濟。於城中四麵架起三五百口大鍋,搭設粥棚,日夜施粥。忠勝軍每日派出數千人巡視城中維持秩序,又征發空置宅院讓老弱難民居住,力爭不讓一人因凍餓而死。各項措施安排下去,活民無數,無人不感念忠勝軍的恩德,四鄉來歸附的就更多了。城中原有居民十餘萬人,隨著源源不斷的難民湧入,十幾天裏人口幾乎翻了一番,達到三十多萬人。


  就在文天祥來到慶元城召集議事,商量下一步計劃時,城內難民已經差不多飽和,糧食也開始捉襟見肘了。而海陸兩麵的元軍又日漸逼近,慶元正陷入極為窘迫的境地。如若困守孤城,糧盡後說不定就是人吃人的慘劇。若棄守撤兵,則留於城中的百姓難保不被元軍屠戮。再若於此時遣散難民,又等於將他們推到元軍鋒鏑之下,很容易被驅殺殆盡。


  為今之計,就隻有帶著百姓一同撤離,撤往流求。那樣既能保住數十萬人性命周全,更可填補中興社的人力缺口,大大充實自己的力量,一舉數得,何樂而不為呢?


  但這事還有點擺不上台麵,尤其在文天祥的麵前不能表露半分。以文丞相的脾性,眼睛裏是容不得一粒沙子的,將幾十萬大宋的子民遷往海外自成一體,這無異於趁機挖大宋的牆角,屬於私建藩鎮、另立中央,是犯了大忌諱的。


  所以在軍議上張鏑絲毫沒有表露真實意思,明麵上是支持了袁鏞的固守慶元的計策。


  對文天祥而言,盡管還心心念念要揮師西進光複兩浙,但他自己也應當是明白此事不會那麽順利。那麽袁鏞這個折中的計策也是可以接受的,至少比陳複提議的放棄慶元率兵南走要更符合他的心意。更重要的是文天祥聽說溫州建立了行朝以後就萬分急切的想要去朝見,實不願在慶元耽擱太久,所以也便表態讓忠勝軍堅守待援,等他去行朝搬來大軍再會師西征。


  那麽張、胡、袁意見統一,文天祥也表明了態度,計議就這麽定下來了。


  兩日後文天祥就在忠勝軍派出的船隻護送下前往溫州,而張鏑的計劃也準備的差不多了。


  文丞相走了,現在城中管事的各位都是自己人,就打開天窗說亮話吧。


  首先,糧食快沒了,幾十萬人的吃飯問題怎麽解決?


  其次,敵人就到了,十萬大軍泰山壓頂該怎麽應對?


  先拋出這麽兩個大問題,幾乎都是無解的。堅守慶元是袁鏞的主意,他又有什麽辦法,最終也隻有與城共存亡的信念而已。


  當然,還有比死更好的辦法,張鏑趁便就將遷民出海的方案擺明了。


  第一,流求有兩年的積儲,足夠這幾十萬人吃的。


  第二,接應的炮船已經到昌國,可保出海萬無一失。


  有這兩點,還有啥好說的呢,唯有行動起來吧。


  袁鏞驚歎於張鏑的行動力,陳複則訝異於張鏑背後藏著的實力,此時都轉而支持張鏑的計策。


  於是,訓練有素的六千多忠勝軍全力投入到動員百姓遷徙的行動之中。


  城中十幾萬難民因元軍威脅本來日夕惶惶恐懼不安。期間又多受忠勝軍恩惠,爭相投靠如依父母。所以在動員之下反響熱烈,三人之中至少有兩人同意跟從,自願隨軍南下的當不下二十萬人。


  這需要極為龐大的運力,昌國預備的船隊是肯定不夠的,所以慶元港口的商民船隻也盡數被緊急征調。張鏑傑出的指揮領導能力和忠勝軍精密嚴格的組織在此有了全麵發揮的機會,又有之前海州移民行動的經驗,慶元城的遷民出海很快便萬事俱備。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