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三章 真正的造反
這些信件定是濟世軍最高的機密,他看了以後若不加入濟世軍則必死無疑。
楊柳風有心把手抽回來,但想到這些信件涉及到朝廷里最機密的東西,若是不看,實是心癢難搔。
想了想楊柳風咬了咬牙道:「晚生知道,從今以後,晚生就是濟世軍的一份子了。」
袁可立輕輕笑了笑,轉頭看向周衡臣道:「你要不要看一看?」
周衡臣苦笑道:「我看不看又能如何?」
袁可立笑了笑,將手拿開道:「你二人一起看吧!」
楊柳風和周衡臣二人對視一眼,同時慢慢伸手拿起桌上的信件,然後仔細地看了起來,沒看多久兩人目光一縮,神情漸漸凝重,而隨著信件越看越多,兩人的神色也越來越凝重。
不知過了多久,書房忽然亮了起來,楊柳風猛然抬頭,這才發現天色已經暗了下來,不知何人將蠟燭點燃。
楊柳風,將手中的信件輕輕放在桌上,然後嘆了口氣道:「原來朝堂之上竟有如此多的黑幕,可憐我等居然被蒙在鼓裡。」
「是啊,滿朝文武幾無做事之人,整天只知爭權奪利,試問這大明江山如何能夠安穩。」周衡臣也感嘆道。
袁可立看著兩人笑道:「剛才慎行所言,若想濟世安民,須靠皇上聖明,諸臣賢能,不知現在有何感想?」
見二人不言,袁可立嘆了口氣接道:「當今皇上自登基以來,確想勵精圖治,可惜他並無識人之明,更兼剛愎自用,性疑無斷,實非聖明之君。至於群臣,只知勾心鬥角,爭權奪利,更有一批言官,每日捕風捉影,肆言妄為,令有位之臣不得重用。如此下去,大明去日無多矣。」
「先生可有良策?」周楊二人忙道。
袁可立搖了搖頭,把目光轉向李景。
李景點點頭接道:「若想改變大明的命運,非出重手不可,首先皇帝不可擅權。你我均知,皇帝要是明君,那一切好說,可皇帝要是昏君呢?誰又能保證皇帝是明君還是昏君?」
頓了頓,李景接道:「何況就算皇帝年輕時是明君,難保老年以後不糊塗,這樣的例子可不少見,漢武帝,唐太宗,唐高宗,年輕時哪個不是明君,可老來卻凈做些糊塗事!」
楊柳風和周衡臣聞聽默然點頭。
這倆人都是飽讀史書,自然知道李景所言不假。
見二人點頭,李景接道:「再說本朝,本朝從太祖至今已歷十六帝,除太祖(洪武),成祖(永樂),宣宗(宣德),孝宗(弘治)這四朝,請問可否還有明君?」
周楊二人幾乎不假思索地搖搖頭。
他們很清楚,大明自建國以來,也就以上這四位算得上好皇帝了。
李景接道:「上無明君,如何治國?」
周衡臣和楊柳風對視一眼,忽然有些明白李景要說什麼了。
皇帝是廢材,治國自然靠的是大臣,縱觀歷史,大明王朝的名臣是最多的,要是沒有這些名臣,大明王朝恐怕早就垮台了。
同樣,大明王朝在歷朝歷代當中,奸臣和權臣也是最多的。有那麼多糊塗皇帝,要是沒有奸臣和權臣那才出鬼了。
而閹黨的成就跟歷朝歷代相比更是獨樹一幟,從王振到汪直到劉瑾再到魏忠賢,可謂一個比一個猛。
明朝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多的奸臣和權臣,甚至會出現這麼多的宦官擅權,是因為明朝的制度有問題。
朱元璋當了皇帝以後,意識到宰相對皇帝的位置有威脅,於是借用胡惟庸案撤掉了宰相這一職務。
但是沒有宰相,很多事情必須要皇帝親自處理,遇到朱元璋這樣的勞模皇帝還行,啥事兒他都願意干,啥事兒他都願意管。
可是不是哪個皇帝都願意當勞模的,當皇帝這麼遭罪誰願意干?
於是,等到朱棣當了皇帝以後,開始任用秘書(內閣)。
朱棣比較霸氣,內閣成員沒有敢放肆的,但是等朱棣的兒子和孫子們當了皇帝以後,內閣的威力開始顯現出來。
內閣的權力就是票擬權,就是全國各地的條陳建議首先經過內閣(主要是首輔)審閱,然後寫成條陳上奏給皇帝,皇帝看了以後再進行批閱。
也就是說皇帝要處理的政務實際上是內閣已經過濾好的,這個權利比宰相要大得多。
雖然皇帝手裡擁有最大的權利,也就是人事權,不執行可以換人,可無論怎麼換,內閣的權力卻始終沒有減小,反而越來越大,最大的時候,可以封還皇帝的命令,拒不執行。
出現這樣的情況,歸根結底就是皇帝不想幹活兒,皇帝不想幹活兒就只能讓秘書干,可皇帝要不給秘書權力,那秘書就沒法幹活兒,所以皇帝只能眼瞅著內閣的權利越來越大,而且只能忍著。
但是內閣權力越大,皇帝就越難受,而且皇帝只有一個人,哪裡對付得了這些老油條,於是皇帝開始找幫手,幫手就是太監。
要知道內閣送上來的條陳奏摺,要是沒有皇帝的批示是不能執行的。這就是批示權,也叫批紅。
不過皇帝的事情太多,這麼多事情要他自己親自批示,他肯定批示不過來,再遇上偷懶耍滑的皇帝,那就更不願幹了,於是皇帝就找太監幫著批示,這幫太監叫秉筆太監。而且秉筆太監不是一個人,是一群。
秉筆太監權力很大,但權力最大的並不是秉筆太監,是掌印太監,因為批示完以後要蓋章,不蓋章屁用不頂。印只有一個,因此掌印太監只有一個。
也就是說掌印太監才是太監中的老大。
後來威名赫赫的幾位太監,基本都是掌印太監。
有這幫太監幫忙,皇帝終於可以制衡內閣和大臣了。
這招挺好,內閣權重,太監有皇帝撐腰,雙方勢均力敵,基本上是平手。
但是要想真正平衡,關鍵還是要看皇帝,要看皇帝信任誰。
很可惜,皇帝終究是信任太監要多一些。
於是大明王朝倒霉了,每當太監掌權的時候,大明王朝就要喪一次元氣。
但是要說大明朝是因為太監才完蛋的,那又錯了。
比太監還要操蛋的是言官。
言官主要由都察院十三道御史和六科給事中組成,他們的品級極低,一般都是七品。
言官們的品級雖低,但是權力卻是極大,從中央到地方,上到皇帝百官,下到黎民百姓,從國家大事到社會生活,都在他們的監察和言事的範圍之內。
尤其是都察院的御史們。
都察院就像是瘋人院,一旦大門打開,讓御史這幫瘋子鑽出來,那真是見誰罵誰,逮誰咬誰,見誰滅誰。
言官敢這麼囂張,是因為以前的皇帝立下的規矩,不得殺言官。
有這麼個規矩在那放著,言官自然無法無天,看皇帝不順眼的話,也是毫不客氣,說罵就罵,然後皇帝還不能把他們怎麼樣。
明朝中前期還行,由於有一幫強力大腕鎮場子,言官們雖然整天找茬兒,大抵還幹些了正事,還不算太過囂張,但是到了後期,尤其是東林黨東山再起以後,算是徹底完了。
這幫人在朝堂上整天啥事兒不幹,就是跟人掐架,你要干這個,他說不行,你要干那個,他也說不行!
有這麼幫玩意兒整天在朝堂上搗亂,要是還能辦成事兒那真是沒天理了。
你要說他們沒事兒找事兒,這點完全正確,但你要說他們一點目的沒有那就錯了,要知道朝廷里一共就那麼些位置,想上去就必須有人下來,不把上面的人弄下來,他們怎麼上去?
要是把上面的人弄下來他們還沒上去,那就接著罵。
朝廷上的這些弊病很多人都清楚,但是誰也沒辦法改變,也不敢改變,包括皇帝在內。
因為這些規矩是祖制,是皇帝的老祖宗朱元璋定下來的。
通過剛才的那些書信,再加上自己耳聞目睹,楊柳風和周衡臣這時也已明白,要改變這個國家必須先改變現有的制度。
而改變現有的制度靠皇帝是不行的,靠朝堂上那些大臣也不行。
這些人非但不會同意改變現有的制度,反而會阻撓變革,因此,在改變制度以前,要把這些絆腳石統統打倒。
這時二人也終於知道李景要幹什麼了,眼前這個人要造反,而且是真正造反的那種!
流寇造反不過是為了混一口飽飯,因此當朝廷拿出錢糧,他們就毫不遲疑地投降,而這個人卻是要推翻大明王朝!
兩人心中駭然,偷偷地看了一下對方,目光一碰,隨即避開。
楊柳風和周衡臣的小動作自然逃不過李景的眼神,李景也知道這兩人想了這麼長時間是在想什麼,因為李景提的問題原本就是準備讓他們想這些。表面上看,袁可立和李景兩人說話時似乎都沒有明確說明濟世軍的宗旨到底是什麼,但袁可立的高明之處就是,由他先開口進行引導,鋪墊,最後由李景總結髮言。而李景的高明之處就是,他把問題提出來,讓這兩人自己去想。等楊柳風和周衡臣兩人想明白了,自然就知道濟世軍要幹什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