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明朝大丈夫> 第二百七十五章 伏擊

第二百七十五章 伏擊

  不過要從實力來說,大同的參將所有的兵力加一起也沒李景一個人多。


  別處的官員不把李景的話當回事兒,但是得勝五堡的參將卻知道李景的底細。


  曹文詔來到大同以後,大部分時間都放在這五堡中,李景到了這裡以後,這幾個參將可是親眼看到曹文詔對李景的態度。


  從級別來說,大同總兵是正一品,參將是正三品,看似級別相差不大,實則天差地遠。


  總兵相當于軍區司令,參將最多是要塞司令,參將跟總兵根本沒法比。


  大多數的參將熬一輩子恐怕都熬不到總兵的位置。


  正常來說總兵在參將面前自然是頤指氣使,但是這幾個參將看到曹文詔在李景面前就跟下屬沒什麼區別。


  曹文詔的名字在大明的軍中還沒幾個人不知道,曹文詔對李景是這種態度,這幾個參將看了心裡怎能不疑惑?

  另外曹文雖是總兵,直屬部隊兵力卻只有三千人,這也不是什麼秘密,大家都知道。


  但是曹文詔這次來大同竟然帶了兩萬多人,這些兵都是哪裡來的?

  這幾人仔細一打聽,頓時嚇了一跳,原來這些兵都是李景的部下。


  一個參將竟然有兩萬兵馬,比總兵還多,這李景到底是幹啥的?

  而且一個參將竟敢擁兵兩萬,皇上怎能容他?


  有消息靈通的人打聽了一番之後心裡更驚,這個李景居然連皇上都仰仗三分,忌憚三分。


  得知李景如此厲害,這幾名參將哪敢大意,直把李參將當成了李總兵。


  同級的參將如此恭謹,倒是讓李景感覺有些不好意思。


  所謂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李景認為,只要這幾名參將在這次大同會戰用心做事,那就不能讓他們吃虧,曹文詔日後往朝廷報功,總得給他們報一份功勞。


  ……


  次日,后金進駐宣大外線二十里處,以明邊將擾其境,殺其民,匿逃人為名向宣大地區發動攻擊。


  聽說后金以這樣的借口入侵,李景忽然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想了好半天才想起當年日寇入侵中國之時,用的就是類似的借口。


  一時間李景感概良多,看來普天下不要臉的人用的套路都是一樣的。


  后金和日寇使用的伎倆相同,戰術也差不多,傳檄不久,便攻佔了上方堡,旋即進攻宣府。


  不過宣府防禦森嚴,后金在城牆下撞了一鼻子的灰。


  而此時,大同方向曹文詔以五千步兵在官屯堡設下埋伏,另置五千騎兵分置官屯堡南北兩側,同時命曹變蛟率三千騎兵前往邀戰誘敵。


  對於大明的軍隊后金向來是不大瞧得起的,另外后金的人口較少,打仗時后金軍極少自己打前鋒。見明軍主動出擊,后金以蒙八旗一部為先鋒與明軍接戰。


  曹變蛟追隨曹文詔征戰多年,深得曹文詔的真傳,作戰時把曹文詔那一套戰法運用的淋漓盡致。


  更兼部隊列裝了新式武器以後,戰力得到質的提升,見蒙軍前來,曹變蛟充分發揮遠程優勢,不待接敵,便是一通亂槍,當即撂倒數百蒙軍。


  待蒙軍慌亂之際,曹變蛟揮軍而上,一通大砍大殺,將蒙軍打的抱頭鼠竄。


  明軍的表現大出皇太極的預料。


  在皇太極看來,大明最能打的部隊只有關寧鐵騎,不過這支部隊人數不多,只有六千來人,其中大部布防于山海關,另外一小部分掌握在曹文詔的手中。


  什麼時候大明又冒出一支比關寧鐵騎還能打的部隊了?

  仔細詢問了一下這支部隊的情況之後,皇太極決定吃掉這支部隊。


  皇太極認為:這麼有戰鬥力的部隊大明決不會多,可能只有這三千人。否則的話,大明豈能讓自己從容平定漠南,統一蒙古諸部?


  將一切危險扼殺於萌芽之中,不能任其發展壯大,皇太極幾乎在第一時間便做出了決定。


  隨即皇太極迅速整頓兵馬,抽調女真正藍旗,鑲白旗,鑲紅旗各一部為主力,蒙八旗三旗為輔,向曹變蛟所部發起攻擊。


  曹變蛟見敵上鉤,略做抵擋便指揮部隊撤退。


  正常來說,明軍未露敗象便行撤退定然有詐,皇太極也不是傻瓜,豈會輕易上當?


  只不過大同以北地區地勢平坦,幾無埋伏之所,就算有埋伏,在如此開闊平坦的地形,騎兵隨時可以逃出埋伏圈。


  皇太極略作考慮,便下令追擊。


  在皇太極想來,只要能吃掉這支部隊,就算略有損傷也是值得的。


  不過皇太極沒想到的是,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李景和曹文詔才施行了誘敵之計。


  這段時間李景幾乎每天都在研究皇太極的性格特點。


  皇太極繼任以後,秉承布爾哈赤的遺願,一心將要吞滅大明取而代之。


  在這個過程中,皇太極先攻朝鮮,後攻蒙古,用意無非是剪除大明的羽翼,減少大明對自己的威脅。


  另外在攻打蒙古之前,皇太極還趁皮島總兵黃龍主力部隊不在身邊之時,採納孔有德的建議,突襲旅順。


  黃龍猝不及防,數戰皆敗,彈盡糧絕,最後自刎。


  在拔掉黃龍這根刺以後,皇太極方敢傾后金主力往征蒙古。


  而且在此期間,皇太極打壓異己,鞏固權力,李景通過皇太極這一系列的行為,斷定皇太極必不容對他有威脅的存在。看到大明有此強軍,必然要除之而後快。


  正是基於此,李景才制定出這條誘敵之計。


  對李景的分析判斷,曹文詔深以為然。


  曹文詔跟東虜作戰多年,對這些半野蠻半開化的女真人非常了解。


  東虜跟流寇本質的區別就在於,東虜有戰略目標,而流寇沒有,所以打流寇可以說既容易又不容易。


  說容易是因為流寇由於沒有目標,就不會集中全力為目標奮鬥,戰鬥力自然要差上許多,官軍只要是實力差不多,就可以打敗他們。


  說不容易也是因為他們沒有目標,沒有目標,自然就沒有目的地,整天東一下西一下,官軍根本搞不准他們要去哪裡,只好四處圍追堵截,這就造成兵力分散,一旦被流寇抓住機會就會被吃掉。


  而東虜有戰略目標,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實現這個目標。


  大明突然出現一支善戰之師,自然會妨礙他們達成這個目標,因此以這支部隊誘敵,東虜必然上當。


  實際上,兩軍對敵,計策大家都在用,路子也都是大同小異,關鍵是看計策的實施情況。


  所謂因敵制宜,就是分析敵人的弱點,然後針對敵人的弱點下手。


  以前曹文詔還從沒有見識過李景實行什麼戰術,現在看來,李景的戰術意識恐怕絕不在他之下。


  不過曹文詔也知道,李景更擅長的是制定戰略,戰術細節以後必然不會過多的考慮,這一次來大同,很可能是李景最後一次親自製定戰術。


  在濟世軍年輕一代還沒有成長起來以前,戰術的實施基本就著落在高奇和他的身上。


  而他統領的是騎兵,平原地帶作戰這一塊基本上都會由他來指揮。


  曹文詔沒有去想日後可以帶兵攻打倭國,也沒想著能有機會攻取安南呂宋等國,只要讓他征服蒙古和東虜他就很滿足了。


  而要想有這個機會,現在就必須好好表現。


  因此他把誘敵的重任交給了自己的侄子。


  不是曹文詔不相信別人,而是在騎兵師的幾位主要的軍事主官當中,曹變蛟處事最穩。


  騎兵師除了曹文詔之外,還有四名軍事主官,分別是曹變蛟、馬科、孫虎頭和李定國。


  如果是培養李景義子的話,這個重任該當交給孫虎頭或者李定國,因為這兩個人日後必定是騎兵師的接班人。


  不過這次作戰不光是戰術實施,還有一個戰略目標,也就是殺敵要控制住尺度。


  孫虎頭年輕氣盛,要是讓他誘敵,這小子備不住根本就不去執行誘敵的任務,直接就跟后金開掐。


  如果孫虎頭把東虜嚇跑,沒有達到消滅的人數,那這次戰術就失去了價值,如果打的太狠又違背了李景的戰略意圖,因此孫虎頭直接就被曹文詔排除在外。


  不派孫虎頭,自然就不能派李定國去,長幼有序,派李定國去的話,曹文詔擔心孫虎頭為此嫉恨自己。


  孫虎頭要是嫉恨自己,那自己日後可沒好果子吃。


  到了曹文詔這樣的地位,考慮問題自然不會簡單,單單一個用人,就得思量許久。


  曹變蛟沒有辜負曹文詔的期望,先是給了東虜一個下馬威,看到東虜的注意力被他吸引之後,迅速馳往官屯堡。


  官屯堡在得勝堡東二十里處,往東是陽高,接著是天鎮,懷安,然後是宣府,恰是長城的走向,因此官屯堡算是大同跟宣府之間的一個節點。


  選在官屯堡進行埋伏,一是地形有利,再一個就是它的位置不會引起后金軍的懷疑。


  像得勝堡這樣的重鎮,兩軍交戰時,除非取勝,否則絕不會輕啟關門。


  因為一旦關門洞開,敵軍很可能會尾隨敗軍闖關進城。


  只有經官屯堡逃亡宣府方向才是正常的逃跑路線,因為這一帶乃是山巒地形,並有長城關隘,在這條線上,只要甩脫敵軍,便可通過隘口進入長城,然後順著長城,或向宣府,或向大同。可以說選在這個方向進行伏擊,李景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以強軍示威,吸引敵軍追擊,然後在正常的逃跑路線進行伏擊,方能令后金不至懷疑。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