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八章 一見如故
徐東升搖頭苦笑道:「在下是家師在家丁憂之時,偶爾來到縣學,看了在下的文章之後,才收了在下做學生,在下哪裡有緣得見興國公?
不過在下倒是聽家師說起過興國公,他說興國公的相貌雖無出奇之處,但是卻能令人一眼難忘,尤其興國公那雙眼睛,彷彿能看穿人心一般。
另外興國公的年紀不大,比家師還小了兩歲,今年只有三十六歲。」
鄭森輕輕點了點頭。
想了想,鄭森接問道:「徐兄這次出來遊學,可是環中公的意思?」
徐東升點點頭:「家師說,興國公執政跟前人不同,以後不會再錄用只會寫八股文的迂腐之人。家師說,以後要想中舉,必得有真才實學才行,因此他讓我不要在學堂里讀死書,讓我出來遊歷一下漲漲見識。
說來慚愧,在下家境貧困,這次出來遊歷,都是家師資助的。」
鄭森點點頭笑道:「由此可見,環中公對徐兄的器重。」
徐東升搖搖頭:「家師對在下再看重也及不上牧齋先生(錢謙益的號)對鄭兄的器重,聽聞牧齋先生為鄭兄取字大木,寓意鄭兄乃大明棟樑之才,可見牧齋先生如何看重鄭兄!」
鄭森擺擺手:「鄭某愚昧,當不起先生如此盛讚。對了,徐兄這次出來遊學,可曾到過南京?不知見沒見過先生?」
「倒是去過南京,不過在下到南京之時,牧齋先生已然不在南京,聽說興國公請他進京編撰崇禎字典,牧齋先生不曾答應,回歸故里了。」徐東升搖頭說道。
「哦。」鄭森輕輕點了點頭。
看了看鄭森,徐東升忽道:「鄭兄是牧齋先生的學生,難道不知牧齋先生的近況么?」
鄭森搖搖頭:「先前倒是給先生寫過信,先生也有書信回復,不過近幾個月卻是斷了書信往來。」
徐東升點了點頭,徐東升知道鄭森問這些話是什麼意思。
鄭森以前從沒聽說過徐東升的名字,自然不會輕易相信他是袁樞的學生,當然要詢問清楚,免得受騙。
雖說鄭森有錢,被人騙點小錢不在乎,但是不能丟這個臉面。
不過鄭森終究年紀還小,在向徐東升套話的時候,卻不知徐東升也在套他的話。
徐東升既知鄭森跟錢謙益數月沒有書信往來,便知鄭森沒那麼容易跟錢謙益求證,那他接下來應對的時候就從容了許多。
輕輕啜了口茶,鄭森忽道:「徐兄今年貴庚?」
徐東升笑了笑道:「明年便可加冠了(古人二十歲加冠,即帶帽子,意指成年)。」
鄭森笑了笑:「長我三歲。」
隨即又問道:「徐兄的字是什麼?」
「在下字東升。」笑了笑徐東升接道:「其實我原來的名字叫徐東升,不過袁先生說我這個名字取得不大妥當,便給我改名叫徐晸(音整,日出的意思),字東升。」
「日出方能東升,這個名字改的好。」鄭森笑道。
「呵呵,森林一大木,正是棟樑之才。」徐東升笑道。
「哈哈哈!」兩人對視一眼,同時大笑起來。
笑了一會兒,鄭森伸手示意了下道:「東升兄,請喝茶。」
徐東升聞言笑道:「大木兄,請。」
(註:在古代,稱呼別人的名是很不禮貌的事情,一般都稱呼字,但是老百姓大多是沒有字的,有字的基本上都是讀書人或者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
不過字也不是隨便什麼人都能叫的,讀書人之間只有關係非常親近才會稱對方的字,而且為了表示親近,一般會在後面加上兄字,以示尊敬。關係不到位,一般都是在姓氏後面加兄字來稱呼。
如果沒有字,那麼在姓氏後面加兄,則是尊稱。
另外,古人一般是在冠禮時取字,不過也有一些人在沒有加冠的時候就有字了,這些人的字一般都是老師提前給取的,防止冠禮之時,老師不在場。
鄭森稱呼徐東升的字,便是向徐東升表示親近之意,徐東升回稱鄭森的字,便是認可鄭森的親近。)
喝了口茶,鄭森笑道:「東升兄這次出來遊歷,走了許多地方吧?有沒有有趣的見聞,說與愚弟聽聽。」
徐東升笑道:「其實,這次先生讓我出門遊歷,是讓我了解興國公在各地推行的政令的利弊,為來年科考做準備,因為我並未到處遊山玩水。」
「哦?」鄭森一聽頓時來了興趣,把身體往前湊了湊道:「那東升兄覺得興國公的政令有何利弊,說來聽聽。」
徐東升笑了笑:「這怕是一時半會兒說不完的。」
鄭森笑道:「我與東升兄一見如故,望請東升兄在我這裡盤桓些許時日,你我正好切磋一下詩文,再暢談一番時政,豈不快哉?」
徐東升苦笑道:「我現在身無分文,大木兄若是不接濟我,恐怕我想走也走不了。」
「呵呵,東升兄莫要多慮,盤纏些許小事,愚弟自當為兄解決,不過東升兄切莫著急,暫且在我這裡住上一段時日。」鄭森笑道。
徐東升笑道:「我不答應好像也不行啊!」
「哈哈哈!」二人同時大笑起來。
……
京城內閣衙門議事廳。
李景居中而坐,沈正和高奇分坐在李景左右,沈正的右前方依次坐著周衡臣,楊柳風,方程等一眾文官。高奇的左前方依次坐著馬五,陳國柱,孫猛,孫傳庭等一眾武將。
高奇和陳國柱及其部將是在半個月前接到李景的命令進京。
調高奇回京,實是這段時間李景事務太多,李景自感這麼多事務靠他一人處理已經是力不從心。
現在陝西和河南的局面基本已經穩定,高奇已沒有必要繼續留在山西坐鎮,因此,李景才讓高奇火速進京,幫助自己處理軍務。
同樣,遼東局勢在皇太極答應歸順以後,局勢也很快穩定下來,現在除朝鮮方面的多爾袞部不肯投降,遼東的女真人大多已經放下武器。這時,陳國柱留在遼東已沒有必要,而李景接下來要對軍隊做一個很大調動,自然要把陳國柱調回京師。
高奇和陳國柱回京之後,李景便把自己醞釀很久的想法跟兩人說了一遍,陳國柱自是絕對服從李景的安排,沒有任何意見,而高奇在經過一番認真考慮以後,在軍隊人事安排上提了一點意見,把自己的嫡系人選裁撤掉兩人。
跟高奇認識了這麼多年,李景對高奇的心思自是十分了解。
高奇這個人有能力卻沒有野心,或者說是不敢有野心。因為李景的年紀比高奇小三歲,高奇肯定不會是李景的接班人選,高奇要想接班,只能拉攏軍中的將領,然後使用武力強行接班。
但高奇深知李景手段之厲害,也知道李景在軍中的威信,只要李景不死,軍中無人敢輕舉妄動。
可等到李景老了,高奇估計也沒幾天活頭兒了,接不接班已經失去了意義。
而且高奇要是在軍中拉幫結派,必然會觸動李景的權力,李景當然不會允許高奇這麼干,一旦李景覺得自己的權力受到威脅,高奇這個二把手的位置都保不住。
高奇雖沒有讀過書,卻也知道歷朝歷代那些對帝王產生威脅的武將的下場,高奇可不願重蹈覆轍。
而要不想重蹈覆轍,就不能掌握太大的勢力,因此高奇才竭力勸阻李景啟用自己的嫡系部屬。
李景知道高奇不讓自己的嫡系佔據太多要緊的位置,是怕他疑慮,知道高奇這麼做是為了明哲保身,對此他當然不能強求,最終同意了高奇的建議。
當然,李景也知道這樣做對高奇的部下是不公平的,只能日後再對他們進行補償。
好在對西南緬甸諸國用兵的主帥人選已經定下是高奇,張楚在數月前便率兵進駐雲南勐海,想來,高奇的嫡系們應該知道李景肯定會讓他們有用武之地。
得到高奇的支持,李景對各軍將領的安排很快便確定下來。
不過,李景這次召集諸將及內閣各部重臣卻並非只為安排將領這麼簡單。畢竟這麼大的調動總要有個目的,沒有目的的話,就成折騰了。
李景的目的當然是為了對付鄭芝龍,同時藉機把部隊在全國重新進行部署,為以後對外作戰做準備。
把駱養性送來的情報交給在座諸人過目了一遍之後,李景笑了笑道:「安全部的人已經做好了準備,看來咱們這邊也該抓緊時間行動了。伯雅兄,你那邊還有什麼困難沒有?」
「回大帥,水師已經準備齊備,只等大帥下令。」孫傳庭抱拳說道。
「孫大哥,你那邊呢?」李景看向孫猛問道。
孫猛笑了笑道:「就等大帥下令了。」
李景點點頭,轉頭看向沈正道:「岳父,大軍水路並進,對後勤保障的能力是個考驗,糧草輜重都準備好了吧?」
沈正點點頭:「我已經通知陳大虎和劉二愣,從南直隸和江西調集糧草,保障大軍的供應。至於武器彈藥,由於京城的軍工廠尚未完全竣工,暫時還不能生產重炮,便攜炮的生產能力也十分有限。因此這次出征,武器主要是靠平陽府的軍工廠供應。趙雙喜這次為大軍提供了一百五十門重炮,三百門便攜炮,步槍五千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