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二章 決戰時刻(上)
九五之尊,萬人之上。
言稱要為百姓請功,此等做法,徐榮可真是聞所未聞,見所未見。
此前董卓專權擅政時期,百姓在他眼中,猶如螻蟻。
僅從洛陽舊都遷移長安的過程中,便有數不清的百姓慘死於遷徙途中。
不僅如此,董卓還縱容麾下將士淫辱百姓妻女,搶奪百姓財物,種種暴行,不止一端。
“百姓若知陛下之心,必效死力,以固我大漢萬代江山,長盛不衰啊。”
徐榮感慨萬千,正聲說道。
“此事便交由卿去操辦吧,切記詔書中,不得有過於艱深難懂的詞匯,不被百姓所理解,另外傳令於城中錦衣衛,張貼榜文的速度要快,要讓雍州全境百姓,乃至於整個大漢十三州的百姓,都在最短的時間內得知此事。”
劉協笑納了徐榮的恭維後,又提醒了他數個細節。
“陛下放心,臣必不辱使命。”
徐榮神色嚴肅,躬身領命。
如此徐榮告退,奔赴長安城中執行劉協之命令。
而與此同時。
劉協在中軍帳內,接連發下了數道軍令,急召各軍各部回援長安。
根據軍情所顯示的袁紹軍動向。
袁紹軍此番放棄雍州各郡尚未失守的城池,很明顯是想搞出一個大動作的。
最簡單也最直接的推測,便是袁紹軍想要合兵一處,攻擊長安。
從袁紹的角度來看,雍州各郡堅守困難,城內百姓暴動不斷。
再加上戰線延長所導致的糧草補給運送困難,屢次被趙雲所率領的白龍騎士團尋覓到機會,燒毀輜重,奪取糧草。
縱然袁紹坐擁天下四州之地,但他可不像劉協一樣擁有係統商城,可以通過聲望值兌換出產量驚人的雜交水稻糧種,以及可以快速增加土地肥力,確保收成下限的農用化肥。
所以趙雲的行動每多來一次,都毫無疑問是在袁紹的身上割下一塊肉來。
一次兩次,袁紹或許還可以勉強忍耐。
次數一多,即便是他,忍受不住要開始喊疼罵娘了。
但若能集中優勢兵力,一舉攻下長安的話。
此前遇到的所有問題,都能得到妥善的解決方案。
不得不說,這是一招妙棋。
但劉協當然也不會害怕。
再經曆了袁紹率領大軍齊進雍州最初時刻的時間緊缺後。
隨著長安軍舍生忘死,攻城拔寨,時間一天天過去,新兵營裏每天所能投入戰場的新兵越多越多。
這些接受過訓練,有著基本的隊列意識,無論是戰場上的紀律性還是服從性,都要遠遠超過當前時代諸侯募集而來或者是強行征募而來的士卒。
在不斷將新兵投入戰場,讓他們在戰爭前線接受血與火的磨練後。
這些新兵們快速的褪去青澀,在血與火中成長為真正的精兵悍將。
雖然在這過程當中,不可避免會造成巨大的傷亡。
但以目前雍州各郡鼎力支持長安,長安城內外百姓不需任何強迫,踴躍投軍的條件下。
這樣的損失,劉協是可以接受的。
而且以長安城外所開墾良田這一年的收成所得,此刻無論是長安朝廷設立於各處的官倉之中,亦或者是長安城內外百姓的家中,均有豐富的存糧積累。
民以食為天,有糧,民心就穩。
再加上主場作戰,便於調度,可謂是天時地利人和,盡數站在了劉協這一邊,他又何懼之有?
發出命令後的幾日內。
先是長安軍張郃所部平虜營率軍回師。
接著便是鞠義所率先登營率軍回師。
再然後是趙雲所率白龍騎士團率軍回師。
至於高順之陷陣營,受命於劉協指示,分兵於雍州各郡城池之後,幫助郡內百姓恢複生產、安定郡縣。
當然,在如今雍州各郡太守及麾下官員都已被劉協麾下軍馬護送到長安居住,各郡士兵也都的守城戰中拚得七七八八,傷亡慘重的情況下。
僅憑高順之陷陣營一軍之力,顯然是無法守衛雍州九郡之多的。
針對這個問題,劉協將長安城內所訓練的新兵大批量投放到了雍州九郡之中,以替雍州九郡鞏固城防。
至於各郡太守及其麾下屬官來到長安後,留下的當地吏治真空狀態,則由劉協從朝廷六部中抽調官員前去赴任,以保證政通人和,不生亂象。
如此一來。
不經意間,劉協便完成了此前曆代先帝都未曾完成過的偉業——徹底掌控雍州城!
現如今的雍州十郡。
守城的士兵,是效忠於大漢、效忠於劉協的陷陣營士兵和自願入伍的新兵。
城內官員吏胥,也是劉協肅清長安朝廷後提拔起來的忠心於他的官員。
這些官員如今被外放到雍州各郡任職,對於他們來說,是職務上的升遷,權力的增大。
對於劉協來說,則是對雍州各郡的掌控力大大加強。
若是在承平年代,想要如此輕鬆做到這一點,不啻於癡人說夢。
但如今袁紹五路大軍兵威赫赫,各郡太守於城內勤政殿,聽到劉協此令後,卻是歡欣鼓舞,無一人反對。
畢竟權力事小,生死是大。
這種情況下,劉協即便真的願意放各郡太守回去任職,他們也不敢去。
否則若是袁紹大軍再度兵臨城下,上一次能攜帶家小跑到長安,可不代表下一次還能有這樣的運氣。
袁紹軍進入雍州各郡城池後胡作非為、倒行逆施的行徑,早已經傳遍了整個雍州。
這要是落在袁紹軍手裏了,抄家滅族,不在話下。
又幾日後。
軍情再度傳回長安。
被袁紹軍占據的北地郡中,袁紹麾下五路大軍齊至,各於城外駐紮,並向長安城中射入邀戰書,邀請長安軍出城與之一戰。
袁紹在邀戰書中慷慨陳詞,願親率大軍,披掛上陣,與同樣親率大軍的劉協一決生死,以免兩軍交戰日久,百姓受苦。
邀戰書上說的再冠冕堂皇,也改變不了袁紹謀逆的事實。
這種話語,連長安城中三歲小孩也未必能騙過。
劉協自然不屑一顧,置之不理。